分享

中国文化的精神_易经智慧……平衡之道

 mswms 2022-05-05 发布于四川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夏,“冬吃萝卜,夏吃姜”这一养生之道,看似是“常识”,其实是祖祖辈辈总结出的天地运行和人体运转的道,其中阴阳平衡最为重要。

♦️【平衡之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说它“博大”,是因为它就蕴藏在生活之中,无处不在;说它“精深”,是因为即使是很小的一个点,也拥有着数千年、数百年的文化内涵。

🔸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这是易经里指的“三”,由三生万物,而人在天地万物之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中国人就循着这份平衡的至理,发展出独特、富有魅力的中国文化。

🔹【生活中的平衡】

比如中国人的传统住宅,大都中轴对称,最高的建筑居中,前屋后堂、左右两厢,讲究的是和谐对称之美。

🔔为什么要对称呢?

因为对称才能平衡,当眼睛停留在对称轴或者对称中心时,视觉上令人舒服。

还有,春节时的对联也是如此,上下两联之间,要字数相等、结构一致、平仄相当、内容关联,讲究的是相互呼应。

🔔那平衡就一定要对称吗?

不一定。

左右逢源是平衡,面面俱到也是平衡。就说中国菜吧,搭配上要有荤有素、有甜有咸、有汤有菜,调味上要做到“酸甜苦辣咸调和,只有这样才能吃得满足;年节和婚宴的席面儿更有意思,不仅荤素、冷热、甜咸都要搭配着来,还得在猪牛羊之外,要有鸡鸭鹅,再加上鱼,讨个水、陆、空齐全的寓意。

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最注重的就是平衡。

🔸中国人的平衡之道,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一饮一食、待人接物,大到功名利禄、天地人神,每一个环节都有理想的平衡状态,就连神话传说也不例外。

🔹【神话】

反观中国的创世神话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盘古开天地之后,女娲和伏羲也陆续出现。女娲负责整顿世界,创造鸟兽和人类,象征着母性和大地的力量;伏羲掌控雨雪风雷,代表父性和天空的力量。

他们虽然神力无边,但并不是世界的统治者,而是嫁娶、农桑和统治制度的制定者,他们需要教会人类生存的本事。这种男女搭配共掌天地的世界观,就是平衡的。

🔹【五行】

所谓“五行”,就是大家熟知的,易经里五行的排序“金水木火土”是世界的本源,它们顺生隔克形成动态的平衡与统一。

五行”这一说法,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但真正将“五行学说”系统化、成为理论的,是战国时期阴阳学派的开创者邹衍。他最开始提出这套学说,是为了解释人类社会的变化,推测历史的走向与王朝的兴衰。后来则渗透到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与易经八卦相结合,体现在风水、堪舆等各领域。

现在大家普遍接触或者熟悉的是用在给人取名字上。通过测算八字,看看无形是否平衡,然后再通过起的名字来补不足损有余,总之是要八字中五行平衡。

除了“五行”平衡之外,中国人还讲究“阴阳平衡”。

🔹【阴阳辩证】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看来,阴阳是宇宙的根本存在方式,万事万物都有阴阳,而阴阳也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阴阳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比如中医,通常会用寒热、虚实、表里来辩证地分析人的疾病,这些辩证关系的底层逻辑就是阴阳平衡。根据阴阳消长的原理,阴盛常引发阳衰,人会出现怕冷,手足冰凉,面色苍白等阳气不足症状;而阴虚则常引发阳亢,出现烦躁、失眠、口干、舌红等症状。

不仅诊断用到阴阳辩证之法,中医开的处方也是为了帮助患者最终恢复身体本来的平衡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求的是昼夜的平衡;安步当车、劳逸结合,追求的是动静的平衡;也有了开头引句“冬吃萝卜夏吃姜”,则是追求寒热的平衡…

今天有很多人节食减肥,只吃水果,不吃主食,这就是对阴阳平衡的违背。纵然可以从碳水、卡路里等诸多“科学”指标,去论证这样做的合理性;但是最终结果会给出答案,长此以往,气血虚弱,即便瘦下来也是对身体的折损与消耗。

🔹【男女平等】

在伦理方面,中国文化也强调阴阳平衡。女为阴,男为阳,阴阳二者对立统一,必须同时存在,并且相互调和,孤阳不生、孤阴不长。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化中的男女平权观念,不知道比西方早了多少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