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姤,遇也 夬者,决也。决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柔遇刚也。《序卦传》之《姤》与《杂卦传》之《姤》,《姤》皆为“遇”意。《姤卦》一阴遇五阳的整体卦象,《杂卦传》的表述,柔遇刚也,至为贴切。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姤》者,遇也,一阴遇五阳也。有人就犯起了嘀咕,一阴遇五阳,一幅乱象。特别是看到《姤卦》的卦辞“女壮,勿用取女”之后,更是确信这是一幅男女乱象无疑。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先不着急下结论,换个角度,再看看《彖辞》是怎么看待一阴遇五阳之象的: 《彖》曰:姤,遇也,柔遇刚也。勿用取女,不可与长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姤之时义大矣哉! 《彖辞》看到一阴遇五阳之象,也同意卦辞“勿用取女”之说,可是《彖辞》同意卦辞“勿用取女”之说的理由是“不可与长也”。 ![]()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彖辞》同意卦辞“勿用取女”之说的理由是:一阴始生于下,将渐渐的向上生长,侵蚀阳爻,阴势渐盛,阳势将衰,最终将阴盛阳衰,女渐壮,女壮男弱,将失男女之正,将不利于家道之长久,家道将败,岂可与这样的女人长久。 《彖辞》同意卦辞“勿用取女”之说的理由正是卦辞中的“女壮”,是女将渐壮,告诫不要娶这样的女人。这个理由是否与一阴遇五阳的乱象相关,不得而知,诸君自取。 根据《易经》系辞的原则,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姤卦》所系卦辞““女壮,勿用取女”,恐怕也是源来有自,有其象,必有其事。 汉武帝立汉昭帝而杀钩弋夫人的历史故事,是和《姤卦》的卦辞“女壮,勿用取女”有关,还是和汉初吕氏之乱的教训有关,恐怕有待进一步考证。 根据《易经》系辞拟之而后言的原则。读《姤卦》卦辞““女壮,勿用取女”,又不可执着于取女家事之象。《彖辞》所取阴爻之象,女子、小人、凡阴柔之物皆可为象。 ![]()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心念一转,万象更新 《姤》者,遇也,一阴遇五阳之象,有心之人,也许看到的是一幅乱象,无心圣人,看到的却是,一阴始生于下,阴始遇于阳,地始遇于天,阴阳始交,天地相遇,化育万物,品物咸章之象。可谓心念一转,万象更新。 《姤》者,遇也。《姤》遇之义,其意至大。天地阴阳相遇,化育万物,品物咸章,天地阴阳相遇之时大。 刚遇中正,天下大行。姜子牙遇文王,卫青遇汉武帝,魏征遇李世民,怀才得机遇,贤臣遇明君,君臣得遇,天下大道得行,《姤》遇之义大者。男女之遇,《姤》遇之义小者也。 ![]()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圣人画卦,不以人心有美丑、善恶、正邪而不为,圣人不以人心有好恶而不为,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天下有《姤》遇之赜,而后有《姤卦》之象。 象有万象,不可执一,唯变所适,境随心转,卦象即画即境,心不同,卦象卦画卦境亦为之不同。《姤卦》之象,既有一阴遇五阳之象,又有天地阴阳男女始遇之象,又有刚遇中正之象,还有上乾下巽、上天下风,风行天下,天下有风之象。 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于相而离相,心体无滞,即是般若。感谢阅读!!! ![]()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