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政阳兵阴”顺理成章,也是如此。一个国家想要正常运行,就需要这个国家有健全的政治制度、政策、法律、法规这些东西。这是一个国家的常道,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是要处于阳面,居于主导地位,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根本。兵者,不祥之器也。国家的军队、警察这些强制性机构,只能处在从属的地位。中国历朝在正常情况下,一般都是文官制度,掌握兵权的人永远都处在掌握政权者之下,处于从属地位。如果颠倒过来,“兵阳政阴”的话,国家要出大乱子了。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各地节度使坐大,掌握兵权的人不听指挥了,就出现大问题。民国时期的军阀割据状态也是如此。现在的新闻里看到,索马里海盗为啥这么凶啊?就是因为索马里一直就处于“兵阳政阴”的局面,不混乱都不行。金三角为什么那么乱、毒品为啥那么凶啊?也是军人统治的结果。一个国家的政权与兵权,必须处于阴阳平衡之中才正常,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各归其位,就是政阳兵阴。如果反着来,由军人掌权建立军人政府,那老百姓就没有太平日子了。 上面我们简单谈了“知崇礼卑、知阳礼阴、仁阳义阴、政阳兵阴”,从大原则上给大家理了一下思路,分析了一下阴阳的基本要义。如果要对阴阳变化体会得具体而深入,平时生活中就要多留心,把易象、易卦多拿来学习,多看多思。我们经常说,明辨阴阳是学习《易经》最主要的目标。有些人对《易经》的文辞很熟悉,随口就能背出一条条的卦辞、爻辞,但如果不能明辨阴阳,背再多再熟也能徒逞口舌,没有办法灵活运用。 下面一句“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这里“设位”的感觉很奇妙。天地的位置是哪个设的呢?是谁在主宰天地呢?这一句好像说大千世界、天地之间是有个主宰,是他设定出了这么一个位置。当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时候,大家都觉得他很了不起,认为他揭示了万物的秘密。可是到了后来,万有引力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呢?世界最初的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天地这个现成位置是谁设的呢?这些问题就把牛顿搞糊涂了。最后没有办法,他只好投入到上帝他老人家的怀抱中去了。这个问题没办法解释,只有说是神、是上帝设的这个位置,上帝是第一推动力。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却又是精密无比。如果过几天下了雪,我们拿起放大镜去观察这个雪花,就会发现那么小的事物,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也就是水蒸气从地上蒸发,在空中遇到冷空气结晶形成了雪花,但是这个雪花却如此精美、如此漂亮,人工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的。以前冯老师爱说,人别以为自己了不得,让你造一个活生生的苍蝇出来,行吗?不要说苍蝇,造一株活生生的草出来也是不可能的。现在所谓的人造,也必须要借助草的种子和草的DNA,还要经过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 所以,《易经》说“天地设位”,到底谁在设这个位呢?我们以前也反复讲过,就是“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就是乾坤的作用。崇和卑,阳和阴,就是天地各自所处的位置;同样的,我们人处于社会当中,也是各有其位,各有主从关系、阴阳关系。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在自己的事业中把这个阴阳、主从关系搞清楚了,真正知位守位了,在社会生活中就能如鱼得水,无往而不利。 “天地设位”,说的就是乾坤二卦。乾为天,坤为地,二者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种种关系。我们人类社会也可以和天地乾坤间的种种关系进行类比。我们说,无论是天地之间,还是社会人事之间,这种种关系、种种格局,都是因为易道一阴一阳作用于其中才产生出来的。所以“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这是易道的精神在中间起作用。如果没有易道一阴一阳的交互作用,下面所谈到的一切都谈不上了。我们大家学习易道变化,目的也是要在我们的社会人事当中能够崇德广业。所以,“易行乎其中”,也是对我们学易君子的一个鼓励。我们只要明白了易道,善辨阴阳,在我们的设身处事的时候能够知时节、通变化,在社会人事之间就能够“易行”。把这一切都搞懂了,行为处事就会很容易,能够游刃有余地行仁义之事,游刃有余地构建和谐社会与人生。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最后这句很重要,真正能把这一句理解透彻,就入了道义之门了。虽然这一句也是《易经》当中的名言警句之一,但历代对此的解释却莫衷一是。“道义之门”基本没有歧义,就是入道的大门。最关键就是对“成性存存“的理解。 我们前面讲过,“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存之者性也”,讲的就是易道成就万物的本性,所以《乾文言》中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正性,也就是这里的成性。乾道的变化是生生不息的,所以才能够成就万物的本性。这个“性”字在传统文化里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意义和范畴。比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个性指的就是万物共同的本性。但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的这个性,指的却是不同物种、不同现象、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个性,是各人区别于他人的本性。“各正性命”,就形形色色的人或事,都摆在各自应该的位置上,摆在各自的正位上。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乾道变化把你变成了龙,你就到天上去飞,变成飞龙在天。你是凤的话,就找棵高高的梧桐树歇着,不要像麻雀一样歇到人家屋檐底下。变成老鼠的话,就老老实实去偷油打洞。这就是“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的感觉。万物之所以成其为万物,就是因为猫有猫性,狗有狗性,我们在座各位也都有不同的个性。我们何大哥是老成持重,对大自然的观察是入妙入微;李神仙看起来两鬓都上了点小雪霜了,却始终保持一种天然的心态,大家之所以把他叫“神仙”,就是因为天然而真嘛。 以前马祖大师手下有一个丹霞天然禅师。他本来是个儒生,要进京赶考的,半路上遇到一个和尚对他说:“你选官不如选佛。”选佛就是修行成佛嘛。丹霞问他,成佛要到哪里去?和尚就说,江西找马祖大师那里是最好的选佛场啊,你去找他嘛。丹霞也真是拿得起放得下,说去就去。找到马祖大师,一见面,马祖问他,你来干什么?丹霞也不开腔,只把帽子往上一顶。马祖一看,这个人是个刺头儿啊,要赶紧打发走才是。于是对他说:“以子因缘,合在石头”,赶快把他找发到湖南找石头和尚。马祖这么一句话,就把人家从江西推到了湖南。丹霞到了石头那里,石头和尚一看,这是个调皮鬼啊!有点麻烦,于是叫他到槽厂做苦力,跟六祖初见五祖的时候有点像。六祖当时还跟五祖说了几句话,丹霞禅师在石头那里话都没说上一句,这么干苦力一干就是三年。 有一天,石头和尚对庙里的僧众说,大家明天带上锄头背篼这些工具,一起铲锄大殿前的杂草。第二天,丹霞和尚端了一大盆水,“蹬蹬蹬”地跑到石头跟前去了。其他人都很奇怪,老和尚让我们带锄头背篼去锄草,这家伙端水做什么啊?丹霞把头一伸,对着石头和尚说:师父您看,我这里草已经长得很深了,请师父来为我锄草吧!石头和尚很高兴,觉得这个家伙很聪明,就把头给他剃了。剃了头之后就要为他说戒,哪晓得丹霞一听师父要说戒,爬起来一趟子就跑了。这一跑,一趟子就跑回江西马祖那里去了。到了马祖那里,他径直跑到大殿里面,爬到一尊罗汉神僧像上面,骑在罗汉脖子上耍。大家看到都很生气,觉得这个家伙太野蛮了,竟然跑到塑像上面去撒野,叫他下来也不肯,只好把马祖大师请出来。马祖出来一看,呵呵一笑说:“我子天然。”这个娃儿很好嘛,本性很天然啊!认知丹霞和尚一听,马上从塑像上跳下来,给马祖磕了个头说:“谢师赐名。”从此,他就叫天然了。 这段故事很精彩啊!他没有老老实实学过道,只是在石头那里干了三年苦力,但成为了一代大师,这就是因为他本性天然啊!禅宗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禅师。有些人一辈子苦参,参到老了突然开悟,哎呀,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有些人,比如丹霞天然这种,一开始就是清楚明了,参拜大德,无非是走个过场,游戏人生而已。 当然,我们李神仙还没有敢骑到佛像的脖子上去,但是心性中的确有一份天真本然,经常流露出来。我们说人是各有各的个性。有些人是刀子嘴、豆腐心,刘阿舅就是这样的。钟律师经常打击人家说:“你医德还不如你的医术。”实际上她不晓得,刘阿舅内心真正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我们在座的各位,大家也都是各有各的个性。“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我们每个人的个性,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乾道变化的产物,这一切就是“成性”的感觉。 关键不好理解的就是“存存”两个字。对此,历代注释很多,有些注家说,“存存”指的是“存其所存”,第一个存是动词,第二个存是代词,就是说让某个东西存于它应该存在的地方。有些注家又说,“存存者,常存也”,指的是道义常存。这些注解不能算错,但总感觉没有搔到痒处。 南怀谨先生讲得更新鲜,他说“成性存存”是什么呢?就是如如不动,就是如来。好像来了又没有来,好像动了又没有动,好像存在又没有存在。南老太爷讲得很高、很玄啊!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的,他老人家好像说了又什么都没有说,听的人呢,好像听懂了又什么都没有听到。当然,南老太爷一贯很滑头,说到关键地方就打擦边球跑了,要想抓住他的把柄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老人家的“金刚三句”炼得很好啊!存存者,即非存存,是名存存。这么一讲,就谁也没有什么话说了。 不过,波师兄这里就不敢像南老太爷那么讲了。既然大家在这里一起学习,我们也希望能从这一句里面得到一点实在的感觉,能真正在我们心中,对这个“道义之门”留下一点实在的印象。 怎么来谈这个“成性存存”呢?我记得以前讲《通书》的时候,讲到乾卦九三爻,中间也有两个字的叠加在一起。“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我们当时说,“乾乾”这两个字叠加,就是乾之又乾。做为君子,一天从早到晚,十二个时辰,时刻要有乾之又乾的警惕性。乾为天,纯阳至健,为君为主,“乾乾”两个字一叠加,就是说要随时做主、随处做主、随时随地保持自己精神的阳明正知,所以要乾之又乾。只要我们能体会到了“君子终日乾乾”的感觉,后面的“夕惕若,厉无咎”,就很清楚了,晚上都要保持如此的警惕。即使你处的位境很危险,就像九三爻这样上不沾天、下不着地,只要你的精神保持高度的“乾乾之惕”,随时保持你的阳明正知,随时警惕精神中的阴晦邪知,那么你就能够“虽厉而无咎”,就不会有什么过错。 以前有个和尚,他的师父教他佛法,但是这个人福报不够,没有时间天天坐禅修行,还有很多杂务要做;同时可能文化水平也不高,要让他学经学论也不行。师父没有办法,就教给他一个法子,要他随时随地提醒自己在不在,要随时自问自答。如比吃饭的时候,端起碗就问:“我在不在?在!在吃饭”。睡觉的时候也这么自问自答:“我在不在?在!在睡觉”。劳动的时候也要问:“我在不在?在!在劳动”。总之,他就这么老老实实,随时问自己在不在,自问自答了很多年。有一天他走在大街上,没有注意一下子撞到了台阶上,一跟头摔下去了。他爬起来也不顾痛,冲口就大声自问自答道:“我在不在?在!在摔跟头。”旁边的人看得哈哈大笑,嘲笑说:“你神经病呀!成天问自己在不在,你难道还能把自己给丢了啊?”咦,他一听到这个话,原来如此,一下子就大彻大悟了! 这个故事讲的道理,就和乾卦“君子终日乾乾”是一样的啊!一个是“终日乾乾”,一个是“终日在在”,就是不断提醒自己做主、随处做主,不断体会这个乾之又乾、在之又在的感觉。大家注意啊!这个是在讲真正的观心法门哦!大家不妨一试。不要觉得学《易经》,就光是在几个指头上掐过来算过去,那是小术。真正的“道义之门”,是要在心地上切实体会这个“君子终日乾乾”、体会这个“和尚终日在在”。这个才是真正的易道之门,也是心地法门的关键之处。 回到“成性存存”上面,存存就是在在,存在是一个同义复词。乾道变化,成就了万物各自的本性,让万物各自存在于自己的正位上。我们在这个天地之间,既然各得其性、各居其位,就要安于其性、安于其位。我们要检查一下自己的本性和正位,能不能安住得下来?前面讲了“安土敦乎仁”,就是要安住于我们的心地啊!如果心地不安,不安住于自己的正位,这山望着那山高,成天犯愚痴、打妄想,这个就不行。大道把你变成狗你就好好做一只狗,变成猫你就好好做一只猫,变成耗子你就老老实实打洞做耗子,不要哪天打洞打高兴了,想娶个猫儿当媳妇,那样就麻烦了,就很危险。我们变成人,就要老老实实安守于做人的本分,好好地做一个人。我们学佛的都想成佛,什么是成佛呢?太虚大师说:“人成即则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就是一记当头棒喝啊!哪里有什么佛可以成啊?如果人做不好,要想成佛就是痴心妄想。什么是成佛?就是要守住做人的本分,人成即则佛成啊。人的本分是什么?就是孔夫子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这是做人的常道,把这五常做好了,随时能体现这些东西,就可以成佛。 我们爱说道法自然,以为这个境界好高深的,其实,做好自己生而为人的本分事,就是道法自然嘛!一切东西都是自然现成的。这一章中最重要的方,就是“成性存存”。这是我们进德修业的实际下手处,就是要我们认识自己的本性,然后在这个本性中安之又安、存之又存、乾之又乾、在之又在。我们不要被妄想执著牵着鼻子走,随处观心、随处做主,自然而然就走在大道之上,自然而然就能开启道义之门、顿入菩提大道。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易经?系辞》第八章 第八章很长,内容也相对丰富,中间涉及到了七个卦。过去学习《易经》的人,看到这一章就非常重视,因为这一章里面“子曰”最多,觉得孔圣人说的话最多,肯定就是最重要的章节。实际上这一章的中心,还是讲人在社会当中要谨言慎动、安心自处。其中引出了七个卦:中孚卦、同人卦、大过卦、谦卦、乾卦、节卦、解卦,并把这七个卦当中涉及到了慎言慎动的爻辞,在人事上进行了一番引申发挥。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里是谈易象的来历。圣人主要指的是发明、传承《易经》的古之圣人,比如伏羲氏、文武周公这些所谓的圣贤先王。赜,是复杂、繁杂的意思,有包罗万象,难以穷尽的感觉,可以说是复杂到了极点。拟,就是比拟、模拟、类比的意思;“拟诸其形容”,就是模拟万事万物的样子,形容就是形体和容貌。宜,指的是恰当、合适;物宜,就是说天地间的万物,各得其恰到好处的本性,各有其恰如其分存在现象。对于万物本身来说,所呈现出来的一切现象,都是恰到好处的。我们每天照镜子,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长得最好看,都觉得自己的鼻子眼睛长得恰到好处,都觉得自己的看法观点是最正确的。当然现在有些人不一样了,现在做整容手术很吃香,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是因为人被异化得太厉害,受太多流行观念的影响,觉得自己这个物已经不宜了,不恰到好处了。但实际上,老天爷把你造成这个样子,这个样子对于你来说就是最好的。你非要犯愚痴打妄想,把大把的钱往整容所里扔,那谁也拿你没有办法。 上面整个一句直译过来,就是说古之圣王,通过自己对天地间种种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了各种现象的变化规律。除了对天地自然的观察外,古之圣王还对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观察,运用模拟、类比的方式,从这些现象当中抽象出了一阴一阳两个符号,来概括天地间最根本的、也是相反相成的基本变化。在没有成卦之前,通过阴阳二仪衍变出了八个单卦和六十四个重卦,然后以此归纳总结社会人事变化的规律。从而使杂乱无章的天地万象,乃至于纷纭变幻的社会人生现象,通过易卦的归纳变得次序井然,可以被人们理解、掌握,可以被人们预知、预判。 这几句讲的就是《易经》卦象、爻象的来源,说得清楚明白。上节课我们说,上世纪搞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人,打着“疑古”的旗号,自己是不懂装懂,半瓶子醋,生拉硬扯地把西方一套方法论拿过来,硬套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糟蹋得不成体统。《易经》是传统文化的根本,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他们把《易经》糟蹋得不成样子,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低落到了如此地步,跟这批人的糟蹋也不无关系。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前面我们讲的是圣人能够把天地间各种复杂、凌乱的现象,通过易道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卦爻之象,从而条理化、清晰化,以此对人类社会起到一种规范、有序的治理作用。前面的“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从静态的角度言说的。下面“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就是说圣人不仅看到了天地间各种复杂、凌乱的现象,同时还看到了这些复杂、凌乱现象之间的运动关系。 天地万象,并不是一个个孤立并静止不动的,它们是在运动中才形成了各种关系。过去我们学辩证唯物主义,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怎么联系呢?就是通过各种运动联系起来,并形成了各个不同的系统。天地是个大系统,天体有天体的系统,地球有地球的系统,地上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是系统,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有各自的系统。乃至于落实到个体身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理结构,也有着不同的生理系统。这些系统之间,也是通过相互的运动而联结成一个整体。 我们远古的圣人观察到了天地间的这些永恒的运动,并把自然现象的一切运动关系都落实到社会人事当中,与人类的社会活动相匹配。这样,就能够会通这些社会现象,全面掌握并认识其运动关系和规律,然后根据关系和规律,制定出规范社会大众行为的制度、规范、礼仪。这就是“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所谓典礼,就是一整套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系统。作为我们人类来说,典礼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官僚体系、礼仪规范,乃至于民俗文化系统,等等。如果要详细系统地了解典礼,就要学习儒家五经当中的《礼记》,因为“礼”这个东西在儒家学说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儒家提倡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这个“礼”,恰恰是处于五常之正中。如果没有这个礼,人们所显现出来的仁和义,就会显得很粗放、很粗野,而所谓的智和信,如果没有礼来作为规范的话,也很难使人理解和信服。 礼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确实是很重要的,而《礼记》这部经典对于儒家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儒家必修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就是从《礼记》当中抽出来的。如果我们要系统学习《礼记》的话,其中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说中国上古文化的精神,通通都可以包罗在其中了。 我们看社会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必须要有典章制度,有法规、礼数来进行约束、规范和确定,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的社会关系。国家机器要正常运转,就必须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体制作为保障。经济生活要正常进行,同样也要有一整套严密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就算是普通人,一男一女生活,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要想过正常的夫妻生活,也必须举行婚礼仪式,要在《婚姻法》的保障之下才能够确立夫妻关系,不然一切就会乱套。这就是“行其典礼”的意义。这一切,都是古之圣人通过“见天下之赜”、“见天下之动”,然后“观其会通”而提炼归纳出来的。 下一句“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我们上面所说的一系列,包括种种关系、种种礼仪变化、种种社会制度等等,以此为基础就形成了易象、卦爻。其所呈现出来的吉凶悔吝等等的结果,就是通过系辞、通过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是故谓之爻”,这里只说了爻辞。每个易卦都由六爻组成,每一爻的内容、意义,以及吉凶判断等等,用语言文字能够表达出来,就是爻辞。 熟悉了《易经》结构就知道,这里光讲了爻辞,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卦辞、象辞、彖辞,还有爻辞当中的小象辞,确实是有一定的缺失。我们说《周易》八八六十四卦,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七年,好不容易才在患难中把它搞出来,这里却跳过去、完全给忽略了。只谈爻辞,只用六爻来断吉凶,就会失去了各卦的卦辞、象辞这些大的前提。 在方山易的讲述中,本光法师就指出,我们学易的时候观象玩辞,断断不可离开一个卦的总象而斤斤计较于每一爻象。易卦的爻辞、小象辞必须结合整个卦的卦辞、象辞、彖辞来进行综合判断,不然就破坏了一个卦内部的整体结构。这个整体结构支离破碎了,有点像瞎子摸象的感觉。平常我们打卦,如果一卦有动爻,这个动爻就是重点,它所表现的内容就是在当下所体现的或即将发生的变化。作为一个卦来说,动爻是判断吉凶悔吝很重要的所在。但是如果只从一爻之动来判断结果,而不去观察卦辞、彖辞、象辞,往往就会导致目光短浅,难以从全局、从整体长远的眼光来判断事情的全貌。 对于学易的人来说,如何来解、来断这个卦是非常关键的。对于那些纯粹用《易经》来搞占卜的人,可能对爻辞断吉凶这方面更重视一些,而对如何整体把握全卦的精神、如何行为处事的方面,就不太重视,往往就会忽略象辞、卦辞、彖辞里面的相关内容。 历史上有许多易学流派,比如汉易中的《焦氏易林》就是专门打卦占卜用的书。它通过《周易》六十四卦的爻变,使每一本卦再生成六十四卦个子卦,这样就形成了四千多个可供占断的卦来。这四千多条卦辞也是自己通过卦象、爻象的关系推演出来的,没有依《周易》六十四卦的卦辞、彖辞和象辞。单从占卜之术的角度而言,《易林》可能显得比《周易》六十四卦来得更精确、细密一点,但是对于真正学易的人来说,通过易道修养心性、增上德业才是根本。对于“君子观象玩辞”、以心性修养而进乎大易之道的要求来看,像《焦氏易林》和宋代以后衍生出来的各种易卦卜筮之学,就没有什么作用了。 这一章的前面是讲创立《易经》的圣人,通过观察天地之间万物纷纭变化,用易卦恰到好处地比拟、摸拟了天地变化的规律。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古代圣王制定了人间社会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并通过文辞附在《易经》的卦爻上面,用语言解释出了这些现象当中的吉凶征兆。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尽管天地万物看起来让人觉得眼花缭乱、不可捉摸,好在远古圣人通过《易经》的归纳,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规则,使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就感觉到太乱。虽然实际上是很乱的,但我们不觉得乱,不觉得有多么烦扰,这就要归功于建立这一系列典章制度的古之圣人。我们看那些搞地球物理研究的,地球上面的事物那么复杂,有山河、平原,还有大陆、海洋,地形地貌的变化非常复杂。因为地球经纬度的确定,那么复杂的地球,任何一点就可以用经纬度准确地表示出来。有了这个经纬度的确定,地图就产生了,要到哪里去,一翻地图就知道往哪里走,走哪条路线,怎样走才算是捷径,等等。《易经》就是这样的感觉。它把天地万象用一种古代科学的方式,通过数理变化和拟象归纳,创立八个基本卦象和六十四个重卦,就把人间社会的事情基本都归纳出来了。我们生活在其中,就会感觉到有条有理。 人就是这样的,事情一多一杂,心理上和情绪上就会产生复杂的变化。如果我们的头脑没有条理,就容易产生烦恼、焦躁的情绪,面对“天下之至赜”,就会产生厌恶的感觉。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情绪,事情一多,一麻烦,无名火就起来了。我们学习《易经》,就是要体会阳主阴从,体会知崇礼卑,通过《易经》这些原则的把握,通过对事情的轻重缓急的分析,把事情条理化,抓住一件事情的关键点,抓住主要矛盾,其它次要的东西,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带动起来。所谓纲举目张,就是要把纲抓住,其它自然就带动起来了。 当然,要真正做到不恶,关键还是调理自己的心,把自己心调顺。调心的关键,就是在阴阳上面找感觉。《易经》就是讲阴阳,从头到尾都是对阴阳的分析和判断。在阴阳上把感觉找准,就能够调节自己的心,就能够调节自己的生活,调节我们的事业。你心中有这个底了,再纷繁复杂的情况,你都能够成竹在胸,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 下面一句“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真正掌握了易道变化的规律,掌握了天地之道一阴一阳的消长规律,对易卦的爻象就会有所领悟,其中吉凶悔吝的种种变化和结果,其中的因果关系就会清楚明白。“天下之至动”,就是在社会很动荡的时候,甚至天下大乱的时候。在这种时候,你心中都有不会乱了方寸。 这也是在激励大家要好好学习《易经》,无论是在天下太平还是天下大乱的时候,都会有好处的。说老实话,真正精通易道的人,如果遇到的是太平盛世,每天太阳都暖烘烘的,天天过得都很舒服、很安逸,那么每天充其量也就是在家里“观象玩辞”,就像邵雍父子在家里玩易,邻居来借东西要打一卦,看人家到底借的是什么?在街上买一把板凳,也要看下它的命运如何。天下太平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精通易道之人来说,把《易经》拿来推算桌子板凳的命运,就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感觉。 学易者的真功夫,是要在修齐治平上体现出来。凡是历史上遇到大变局,遇到改朝换代的时候,能够在大变局之下力挽狂澜、建功立业的人,往往对易学是非常精通的。因为他能“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既处变不乱,还能够引导局势的发展。 现在到处闹金融危机,在以前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只要是个有点想法的人,下海都能游几下,都能挣到钱,但真正经济方面的高手,就显不出来。现在金融危机一闹,局势就很微妙了,明年据说是最艰难的日子。在这种时候做企业还能够有所发展,做投资还能够持盈保泰,这就是真功夫了,在经济上面就是真的高手。因为你有能力把握这个局势,能够在外界一片混乱的时候自己不乱,这就厉害了。 下面“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这就是下结论了。周敦颐《通书》里面专门有“拟议”这一章。前面我们说了那么多“不可恶也”、“不可乱也”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这里说的“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社会现象那么复杂,社会人事的变动那么巨大,一个仁人君子要想在这个社会上建功立业,在说话行动之前,一定要要考虑清楚,要非常谨慎,该不该出手?时机到没到?都是很讲究的。 这里的拟,是模拟、拟定、类比的感觉,预先要有模拟判断,要有个计划。怎样来模拟呢?就要通过易卦、易象对社会各种现象进行对比,进行模拟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周易》六十四个卦,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社会形形色色现象的一个浓缩的模型。凡是人类社会种种现象,都可以归纳在六十四卦所代表的现象里面。比如说教育,我们可以从蒙卦里面得到启发。蒙卦象辞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社会思想的启蒙教育,人的启蒙教育,就要从蒙卦上找感觉。如果面临社会大的变革,改朝换代,就可以从革卦中来体会。如果涉及到社会司法,就可以从讼卦、从噬嗑卦上得到启发。如果要领兵打仗,想要出师有利,可以从师卦里面找感觉。而平常的为人处世,要以谦卦之德来面对人事,要从损益二卦中体会怎么做于已于人有损,怎么做会有益于己也有益于人。还有,治家有家人卦,朋友之义有同人卦,男女婚嫁有归妹卦,等等。 《易经》六十四卦,都能具体指导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我们对照六十四卦的模型,充分地进行研究和思考,掌握其中的变化趋势,“拟之而后言”,对照这个模型进行摸拟研究,然后再对社会生活来发言,就不会打胡乱说。即便不是一语中的,也可以做到十中八九,心头是有把握的。 上面这个拟,可以说是我们自己一个人私下对学问进行模拟、研究、琢磨;下面的“议之而后动”,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了,就是要吸取多方面的意见,多与其他人讨论、研究,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广泛听取不同的声音。议,也是易卦错综复杂变化的要求。一个卦出来后,会有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不仅要从因到果,还要从果到因来反推这件事情,前后左右、四方上下都要看清楚。以前讲“民主集中制”,如果真正做到了既民主又集中,那就做到了“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这样再出手做事情,就能够马到成功。 最后一句“拟议以成其变化”,就是说通过拟、议的原则,就可以看清天下的大势,就可以规划好自己的行动步骤,就可以顺势而为,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的话,你的行动的步骤和节奏就能够与天下大势合拍,就能够合乎于天道的变化,成就天道的变化。 以上就是《系辞》第八章的第一段。接下来具体讲了七个卦,每一卦各取一爻,具体讲如何才能够“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在这种纷纭变化的无常世事之中,怎样才能既保全自己,同时又能够伺机而动、达到建功立业的效果呢?这就需要通过下面的具体卦象和爻辞反映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