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太极图说

 格格的阿玛 2019-07-16

古太极图说 来自武宗 13:26

【原文】

天地间形上形下道器攸分,非道自道、器自器也。器即道之显诸有,道即器之泯于无。虽欲二之,不可得也。是图也,将以为沦于无邪?两仪、四象、八卦,与夫万象森罗者,已具在矣。抑以为滞于有邪?凡仪象卦画,与夫群分类聚,森然不可纪者,曾何形迹之可拘乎?是故天一也,无声无臭,何其隐也。成象成形,何其显也。然四时行,百物生,莫非其于穆之精神无方,易无体,不离乎象形之外。自一而万,自万而一,即此图是也。默识此图,而太极生生之妙,完具胸中,则天地之化机,圣神之治教,不事他求,而三才一贯,万物一体备是矣。可见执中,执此也;慎独慎此也;上古之心传,传此也。可以图像忽之哉!

道必至善,而万善皆从此出,则其出为不穷。物本天然,而万物皆由此生,则其生为不测,包罗主宰者,天载也,泯然声臭之俱无;纤巧悉备者,化工也,浑乎雕刻之不作。赤了未尝学虑言,知能之良必归之:圣人绝无思为言,仁义之至必归之。盖凡有一亳人力,安排布置,皆不可以语至道、语至物也,况谓之太极。则盘天地,亘古今,瞬息微尘,悉统括于兹矣,何所庸其智力哉!是故天地之造化,其消、息、盈、虚本无方体,无穷尽,不可得而图也。不可图者,从而图之,将以形容造化生生之机耳。若以人为矫强分析于其间,则天地之自然者,反因之而晦矣。惟是图也,不知画于何人,起于何代,因其传流之久,名为“古太极图”焉。

尝读《易 ▪ 系辞》首章,若与此图相发明。《说卦》“天地定位”数章,即阐明此图者也。何也?总图即太极也,黑白即阴阳、两仪、天地、卑高、贵贱、动静、刚柔之定位也。黑白多寡,即阴阳之消长。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群分类聚,成象成形。寒暑往来,乾男坤女,悉于此乎见也。以卦象观之,乾、坤定位上下,坎、离并列东西,震、巽、艮、兑随阴阳之升降而布于四隅,八卦不其毕具矣乎?然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吉凶大业,虽毕见于图中,而其所以生生者,莫之见焉。其实阴阳由微全著,循坏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太极不过阴阳之浑沦者耳。原非先有太极,而后两仪生,既有两仪而后四象、八卦生也。又(又,底本作有,据《易经米注图解》改。)岂两仪生而太极遁,四象生而两仪亡,八卦生而四象隐。两仪、四象、八卦各为物,而别有太极宰其中,统其外哉!惟于此图潜神玩味,则造化之盈、虚、消、息,隐然成(成,底木作里,据《易经来注图解》改。)象,效法“皆可意会,何必别立图以生之,又何必别立名象以分析之也。”(“皆可意会,何必别立图以生之,又何必别立名象以分析之也”,底本漏,据《易经来注图解》补。)此之谓至道,而不可离。此之谓至物,而物格知至也。若云孔子以前无“太极图”,而“先天图”画于伏羲,“后天图”改于文王,考之《易》皆无据今尽阙之可矣。显然,乾坤之易简,久大之德业,即于此乎在。而虞廷执中,孔门一贯,此外无余蕴。但按图索骥则又非古人画象乖训之意矣。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古太极图”,圣人发泄造化之秘,示人反身以完全此太极也。是极也,在天地匪巨,人身匪细,古今匪遥,呼吸匪暂也。本九象形,本无声臭,圣人不得已而画之图焉,阴阳、刚柔、翕辟、摩荡,凡两仪、四象、八卦,皆于此乎具,而吉凶之大业生焉。即所谓阴阳之道,生生之易,阴阳不测之神也。惟于此图反求之身,而洞彻无疑焉。则知吾身即天地,而上下同流,万物一体,皆吾身所固有,而非由外铄我者。然而有根源焉,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浦其源则流自长。细坑图像,由微全著,浑然无穷,即易所谓“乾元,资始,乃统天”是也。何也?分阴分阳,而阴即阳之翕也。纯阴纯阳,而纯阳即一阳之积也。一阳起于下者虽其微,而天地生生化化,变通莫测,悉由此以根源之耳。况以此观之“河”、“洛”,则知“河图”一、六居下,“洛书”戴九履一,其位数生克不齐,而一之起于下者,宁有二哉!以此观之,易六十四卦始于乾。而乾初九“潜龙勿用”,谓阳在下也。“先天圆图”起于复者,此也。“横图”复起于中者,此也。“方图”震起于中者,此也。“后天图”“帝出乎震”者,亦此也。诸卦爻图像不同,莫非其变化。特其要在反身,以握乎统天之元于以完全造化,与天地同悠久也。是故天之所以为天者,此也,故曰“乾以易知”。地之所以为地者,此也,故曰“坤以简能”。人之所为人者,此也,故曰“易简理得”、“而成位乎其中”。否则天地几乎毁矣,况于人乎。信乎人一小天地,而天、地、人统同一太极也。以语其博,则尽乎造化之运;以语其约,则握乎造化之枢,惟“太极图”为然。故揭此以冠之图书编云。

【译文】

天地之中所谓的形上与形下、道与器的区分,并不是说道单单是道、器单单是器,道与器截然分开。而是器就是道借以显现、体现的载体,而道就是器的本质面目。虽然想刻意的把道与器二者分开,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样是不是就说《太极图》主要反映的就是天地万物归于“空无”的一面、没有其它别的意思在内呢?事实并非如此。在图中,阴阳两仪,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象,乾、坤、兑、艮、离、坎、震、巽等八卦以及天地间所有的万事万物,都已经全部包含在图中了。但是,这样的话是不是就是说《太极图》又将陷于“有”的一面呢?事实同样也不是这样。从仪象卦画等符号,和万物中诸多不同的物种和类别,可以看出,《太极图》所反映的四象也不是仅仅局限于具体的物质现象。所以说,作为万物产生本源的“天  ’,也就是太极,是没有声音没有气味的,这说明它是多么的隐秘啊!但是,同时又生成天地形象、万物形象,它又是多么的明显可见啊!然而,春夏秋冬四时更迭运行,万物生长,没有不是太极生生不息精神的体现;天地变化、万物生老病死,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是又都超不出太极化育流行、创造万物的功能之外。从太极这个大,到天地中的万事万物,再从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到太极这个大一,其间的规律都可以从这张太极图中反映出来。默默的体悟这张太极图中所蕴涵的道理,那么太极化生万物的奥妙就可以了然于胸,很清楚明白了。从而天地变化的机密、圣人教化众生的方法,便可以不向别人请教而自己全部明白了。于是作为宇宙间的天、地、人一才就可以连为一体,天人合一,万物浑然一体,真是很完备和美的事情啊!可以看出,一般所谓的“执中”,即执守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也就是执守这种道理;所谓的“慎独”,也是对这种道理的遵从。所谓的上古圣人流传下来的真理,所传的也就是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怎么能够仅仅因为图象而忽略其中所蕴涵的这种道理呢?

“道”必定是至善无暇的,因此天地间所有的“善”才能都从它产生,并且这种产生并不会间断,而是层出不穷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天然产生的,因此万物都从它生化出来,这样的产生才是神秘不可推测的。而能包罗万象、作为世间所有事物的主宰者,只有天才能称得上,天覆载万物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是无声无臭的。并且,作为万物根源的道产生万物并没有刻意的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但是看起来又象有意雕刻了一样。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学习所谓的知识,但是,古代哲学家老子却认为婴儿大智若愚,天真无邪,其智慧、能力都是超过别人的。圣人主张无思无虑、无为而治,然而说到仁义之德,却都归于它。大概是只要有一丝一毫的人为的安排布置都不可以称得上是至道,也称不上是至物,何况是称呼它为“ 太极”呢?纵贯天地,横亘占今,使万物瞬息之间变为尘土的,都包含在太极之中了,但是,表面上看起来其智力却是多么的平庸啊!所以天地间的造化,其消、息、盈、虚的运行规律本来没有方向,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穷尽,是不能够完全得到而描述清楚的。对于不能够得到而加以描述清楚的事物却反过来用图形来描述它,那是为了形容天地间万物自然运行、生生不息的规律的缘故。如果用人为的因素故意去措述分析它的话,那么天地万物自然之奥妙反而不明显了。只有这张图,不知道是什么人画的,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面的只是因为这张图流传的时间太长远了,所以起名为“古太极图”。

我曾经读过《易经.系辞》的第一章,这一章的内容好像与“古太极图”所反映的内容相互印证。 《易经 ▪ 说卦》 中“天地定位”那几章,就是阐述说明“古太极图”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个图从整体上来说,反映的就是太极,其中的黑白即是表示阴阳、两仪、天地、尊卑、贵贱、动静、刚柔的具体位置。黑色部分与白色部分的多与少,即是反映阴阳二气相互消长的规律。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把不同的事物分门别类,天地万物成象成形。

春夏秋冬寒署变化,乾代表男,坤代表女,天地间所有的规律都可以从这张图上看出来。从卦象上来说,乾、坤二卦一上一下,坎、离二卦一东一西,震卦、巽卦、艮卦、兑卦四卦随着阴阳的消长变化而有升有降,分布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角落,于是八卦就这样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了。然而,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以及由此显示的吉凶祸福等规律,虽然在图中有所体现,但是,至于为什么会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以及这些规律这样的深刻含义,仅仅从图的表面并不能看出来,其实,阴阳二气由微弱到显著,循环变化,无穷无尽,所展示的就是太极所蕴涵的生生不息的奥妙所作。太极不过是阴阳浑然一体的整体罢了。其实这张图的原意,本不是说先有太极,然后从太极生出阴阳两仪,再由阴阳两仪而生成四象和八卦。又怎么能说阴阳两仪产生了于是太极便不见了、四象产生了于是阴阳两仪便不见了、八卦产生之后于是四象便不见了,把两仪、四象、八卦单独看作独立的物体,而另外有一个太极主辛着它们、统治着它们呢?只有对此图细心的研究体会,才能够理解天地造化的盈虚消长、于潜移默化中生成万物的规律,只要效法它的规律便可以理解自然的规律,又何必另外绘一张图来体会它、又何必再另外造一些名次概念来分析研究它呢?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最高最深的道,它是离不开日常平常之物的,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最神秘的事物,但是只有通过对一个一个的小事物理解才能慢慢的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才能使知识逐渐增加。如果说孔子以前的时候没有太极图而先天太极图是伏羲所画、后天太极图是周文王所改制的话,从《易经》本身来考证的话,都是没有根据的。我们可以对之抱以怀疑的态度。虽然如此,乾坤二卦的简单明了,道德功绩的久远和宏大,后人却从此图可以看出来。而舜所谓的执守中道的主旨、孔子弟子所遵守的孔子一以贯之的宗旨,都是这种真理的体现,除此之外,并没有其它奥妙可在。但是,呆板的按图索骥的做法,显然又不是古人画太极图以说明教化人类的宗旨本意。所以《易经 ▪ 系辞上》中说,将这一.普遍原则理解至精妙而透彻的地步,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静而无为使之自发地产生作用,默默无言而使人产生信赖,这就是德行深厚的表现。

“古太极图”是圣人为了透漏天地自然造化的机密,告诉世人通过修养身心道德来体悟回归太极真理的。这种真理与天地相比的话不算大,与人身相比的话不算小,与古今相比的话不算远,与人的呼吸频率相比的话不算短。本来是没有形象没有声音的,圣人为了告诉世 人它的奥妙所在,因此不得不把它画成图象, 而阴与阳、刚与柔、开与合、摩擦与相互激荡,但凡阴阳两仪、四象、八卦中所蕴涵的道理,这里全部都包含了,而吉凶大业也由此产生了。这就是所谓的一阴一附对立转化的规律、世间方物生生不息之理、阴阳变化莫测的神秘性,只要从这张图中反思自身,对这种道理便会洞彻明白。从而便会知道人的身体也是一个小的天地,而阴阳二气上下运行、天地万物一体同源,这都是人自身巾所蕴涵的道理,并不是从外面强加给我的。但是,这种现象也是有根源的,就像种树的道理-一样,只有培养其根,对根部勤加养护,枝叶才会更加茂盛;就像河流一样,只有疏通源流,河水才能够流的长远。仔细琢磨研究这种图,那么天地间的事物从细微的到显著的,便会浑然体,没有穷尽,这就是《易经》中一般所说的上天的开创之功真是伟大啊,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的胚胎,它们统统都属于上天。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太极分阴分阳,而阴就是阳合的时候的状态。纯阴纯阳,而纯阳就是由一阳积累而来的。一阳在开始的时候从下面产生,其作用是很细微的,但是,天地中生生化化,变化莫测的诸多现象,都是由这一阳作为变化的根源啊。况且,如果以这种道理来看《河图》和《洛书》的话,便会明白《河图》中为什么会把一和六位于下面而《洛书》中为什么会把九和一放在上面的原因。虽然它们的位置数目和生克变化不致,但是“”从下面产生,才会有二的出现啊。从这个角度来看,《易经》 的六十四卦可以说是从乾卦开始的。而乾卦中初九的爻辞是“潜龙勿用”,即是说潜藏的龙无法施展抱负,原因是初九的阳爻处在一卦的下位,所以受到压抑,难以施展才能抱负。《先天圆图》中是从复卦开始,也是这种原因;六十四卦横图中复卦位于中间,也是这种原因,六十四卦方图中震卦起于中间,也是这种原因。《后天图》中说“帝出乎震”,说的也是这种原因。各种卦的爻数和图象虽然不一样,但是,都是这种道理的不同变化。关键是要不断的反思自己、反躬自身,以掌握天地中阴阳变化、万物存亡开始于乾卦的道理,那样就可以和天地一样悠远长久了。所以说天之所以称为天,原因便是这样,因此说“乾以易知”,天以平易来显示它的智慧,而乾卦正是因为平易所以才容易被人了解。地之所以称为地,原因也是这样,因此说“坤以简能”,即是说地以简略来显示它的功能,而也正因为简略才容易使人遵从。而人之所以为人,也是这个原因,所以《易经 ▪ 系辞上》中说,掌握了平易简要的原则,天地间的道理就能理解了。理解了天地简的道理,阴阳刚柔贵贱尊卑的位置系统就自然确立起来了。否则的话,天地差不多会毁灭了,何况是人呢?看来人是一个小的天地,而天、地、人三者都是太极的体现这种道理真是确信无疑的啊!如果说它广博,那么可以穷尽天地造化的运行;如果说它简约,那么它掌握了天地造化的枢纽,这种功能,只有太极图做到。所以说我在这里把太极图中所蕴涵的道理揭示出来写在图书的前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