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 《孤雁》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诗名《孤雁》,大雁是候鸟,都要长途飞行的,这倒也像是漫漫人生路。然而大雁一般都是成群结队,一起飞的。可是这里却有一只孤独的大雁,它怎么样呢?我们来看原诗: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赏析  杜甫说,有一只孤独的大雁,它独自地在飞着,它既不饮水也不啄食。它飞翔时鸣叫着,声声都在念着原来的雁群。

    这是一只掉队的大雁,它一直在念着原来的群体。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字词典故  “相失”:【相互失去联系。屈原 《九章之三 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qian1?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赏析  杜甫说,谁来可怜这一片小小的影子,它是不是和原来的群体相失了万重的云?

    这里的“万重云”指遥远的距离了。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赏析  杜甫说,它飞着飞着,望尽天涯,似乎又隐约看到同伴的影子。哀伤多的时候,就更像听到同伴的声音。
    老杜其实就是在写自己,这人啊,越是期盼得厉害,就越是渴望,越是渴望,就越是容易自我臆想,产生幻觉。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字词典故  “意绪”:【心意,情绪。南朝 齐 王融 《咏琵琶》:“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鸣噪”:【鸣叫聒guo1噪,声音喧闹,令人烦躁。】

赏析  杜甫说,可是当它飞近一看,竟是一群野鸦。这野鸦懂什么意绪啊?它们只会胡鸣乱叫,自己制造纷纷扰扰。

    哎,很残酷的结果,正所谓“曲高和寡”。好,问题来了,老杜把自己比成一只孤雁,那么它所脱离的是什么“群体”呢?有的说是和弟弟妹妹的分离。如果是自己亲人,那“野鸦”还有什么可比性呢?有的说是原来在朝廷的官员群体,这有点接近,但应该也不是,因为“意绪”两字。在 南朝 齐 的“王融”诗中是这样写“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在丝竹声中传意绪,在鲜花里头寄春情,多么的诗情画意。所以我们认为老杜这里的群体主要是指文人的群体,比如以前的李白,岑参,高适他们,还有郑虔老先生等京城中的文人吧。在当时的夔州,老杜恐怕真的是“阳春白雪”对“下里巴人”,志趣的高低差异比较大,没有值得一聊的人。可能遇到了一些附庸风雅的人,本以为可以畅快一叙,结果却是鸣噪野鸦,不无遗憾,为自己的孤独而叹惋。

     感觉在本诗中写得最好的就是这句“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本以为遇到意气相投的,其实却是因为自己渴望太久,哀伤过多,而自我臆造罢了。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