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最后的晚餐》聊达·芬奇

 Daweb_YN 2022-05-05 发布于云南

一罐

YI GUAN

图片
图片

《最后的晚餐》

#1

开篇

前些日子我买了一幅《最后的晚餐》的数字油画,还没有涂完。

图片

所以我打算写一下这幅画。

既然要写这幅画,当然应该做功课先了解一下达·芬奇。有一部关于达·芬奇的纪录片,名字就叫《达芬奇》,全片52分8秒,腾讯视频会员可看。

我翻来覆去看了三四遍,倒不是这片子拍得多好,主要是里面意大利语英语交杂,一边看一边注意字幕,有些地方要做笔记。(人年纪大了,脑子不如笔杆子好用)

我们都知道《最后的晚餐》是世界名画,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我们认为这幅画是世界名画?

因为这幅画的创作者,达·芬奇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奇才、全才?

因为这幅画作于1494-1498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2

画法特别

在14-16世纪,欧洲流行蛋彩画,就是用蛋黄或蛋清调和颜料绘成的画,蛋彩运用在壁画上时被称为湿壁画,为什么叫湿壁画呢,因为需要先在墙壁上准备上色的地方涂抹一层熟石灰打底,要在其未干燥时就上色,所以被称作湿壁画。

比如拉斐尔的《该拉忒亚》、《雅典学院》

图片
图片

再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

图片

为什么写这一段呢?

因为达·芬奇画《最后的晚餐》时,没有采用当时这种流行的画法。

我们的达·芬奇先生不采用蛋彩是有原因的。

其一,用蛋彩,要求所用颜料必须有耐碱性,这就导致能用的颜料种类十分有限,满足不了达·芬奇先生的创作需求。

其二,如果采用蛋彩的绘画方式,就要求在墙壁上那一层打底的熟石灰干之前进行上色,这对我们有拖延症(慢工出细活)的达·芬奇先生来说,难以接受。

于是达·芬奇创造性地将油彩和蛋彩颜料进行混合,在墙壁上进行创作,这就导致颜料在墙壁上只是薄薄地一层,这幅壁画完成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颜色就已经开始剥落了。(说一句“豆腐渣”工程不过分)

但我相信,这幅壁画刚完成时,应该是很美的。

我找到了目前人们还原的一个版本。

图片

#3

命途多舛

如果把《最后的晚餐》形容成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出生时就有先天不足之症,而后又多灾多难,能活到现在堪称不易。

1499年,路易威登国王入侵米兰,试图从墙上切割壁画,将其带回家。

1652年,寺院在墙上开了一道门,截掉了耶稣和三个门徒脚的部分。(简直叫人恼火)

1796年,拿破仑攻入米兰,壁画所在的食堂变成了马厩,士兵们对着壁画掷石为戏,用石头凿壁画,挖出了使徒的眼睛。

1943年,二战,修道院遭到了轰炸,索幸意大利人用沙袋和墙板保住了壁画。

图片

这就好比一个从出生就在吃药续命的人,还隔三差五被车撞。

#4

对比

《最后的晚餐》,这个题材来自圣经,我百度了下,找了这部分题材的原文,放上来给大家看看。

图片

达·芬奇不是第一个画这个题材的人,我们看一下其他版本的《最后的晚餐》。

图片

这是13世纪的《最后的晚餐》,色彩还没有那么丰富,整个画面略显生硬。

图片

这一幅是15世纪中期创作的,作者是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塔诺,这幅画的色彩相比前面已经丰富很多了。

图片

这幅画是1481年科西莫-罗塞利画的,可以看出画工比较细腻,但画面有些杂。

图片

这一幅是与达芬奇同时期的多米尼哥·基兰达所作,相比于之前那幅,画面明显处理得更好了。

以上这些画,除了第一幅,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共同点?

这些画中都有一个人,单独坐在桌子一边,这个人是犹大。

这种处理方式不奇怪,甚至简单粗暴,因为犹大是那个出卖耶稣的人,所以被单独画在了桌子的一边。

但是这样的处理方式,突出了犹大,而忽视了《最后的晚餐》这个题材本身。

最后看一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在此感谢一个APP,世界名画,让我得以找到比较高清的版本)

图片

画面下方那一块就是1652年人们开的那扇门,真的是,让人看着都痛心。

这幅画原本落成时色彩应该是没这么淡的,这是修复多次之后的样子,感觉能看出时间的痕迹。

对比现在复原的版本。

图片

#5

细节

我曾经写莫奈,我说莫奈是一个画瞬间的画家,看到达·芬奇这幅《最后的晚餐》时,我觉得他这幅画也是在画一瞬间。

他画的是耶稣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时,十二个门徒的反应的一瞬间。

毫不夸张地说,这幅画,画出了那十二个门徒的心理活动。

看看细节图。

图片

这是画面的最左边的三个门徒,分别是巴多罗买、小雅各、安德烈

看看巴多罗买,激动得拍案而起,小雅各紧张地向圣安德鲁说话,仿佛是在问“主说的叛徒是谁?”安德烈双手掌心向外,那是一个有些慌乱和否认地姿势,“不是我。”

这三人,他们的视线都看向中间的耶稣。引得看客也不自觉把视线放在画面中间的耶稣身上。

图片

这三人分别是犹大、西门彼得、约翰(按照头的顺序)

这一块有个地方我觉得挺怪异的,左下角那把刀,这把刀是在西门彼得手上,但老实讲,这个姿势很怪异,我个人倾向认为是后来多次修补其他人画成了这样。

光看表情,西门彼得看起来就显得很愤怒,不愤怒也不会直接拿刀了;再看犹大,一手抓着钱袋,和《圣经》中他为了三十块银元出卖耶稣暗合;而约翰侧低着头听西门彼得愤怒地说话,表情有些悲怆。

这三个人画在一起,很明显,犹大的脸在阴影里显得有些暗。

再看看中间的耶稣。

图片

首先整个耶稣轮廓近乎于一个等边三角形,双肩自然下垂,神情悲怆,那是对自己将要死亡的坦然接受。

一手探向杯子,一手伸向面包,与《圣经》中“耶稣拿起饼来,祝福后,就掰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说:你们都喝这个,因为这是我立约的血,为众人流出来,使罪得赦。”这一段吻合。

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在这幅壁画的对面,也有一幅壁画,是《耶稣受难图》,在达·芬奇这幅《最后的晚餐》中,耶稣是低垂着眼的,只要画面中的耶稣抬头,就能看到自己受难的场景。

再看一个细节。

图片

犹大与耶稣的手,共同伸向一个盘子。与《圣经》中“耶稣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出卖我。”这一段吻合。

图片

耶稣右边这三人分别是多马、大雅各、腓力。多马手指指向天,大雅各双手向外摊开显得惊讶,腓力的手则指向自己的心,仿佛在自我剖白。

这三人视线也都是看向耶稣。

图片

这三人分别是马太、达太、西门。

三人聚在一起交谈,到底是谁出卖了耶稣。

#6

技巧

达·芬奇这幅《最后的晚餐》可以划分为五部分,我自己大致画了下,有点潦草。

图片

十二个门徒三三分组,以耶稣为中心向外散开,而每一组,达·芬奇都在用肢体语言把看客的视线拉向画面中心耶稣的身上。

非常巧妙。

图片

《最后的晚餐》中使用了“交点透视法”

以景物中的天花板、墙角、地砖、壁柱连线、桌椅左右边线、窗框上下边线或斜角阴影边线等的假设延长线,相交于画面深处消失的一点,营造出景观深入的感觉。

画中食堂两边的墙与天花板上一格格的嵌板都向后退,创造一种景深的效果,最后集中并消失在耶稣头上后方的窗户,这一点正是整个壁画的中心点,也是视觉的焦点。窗户的光线极其自然的落在耶稣的头上,形成光环的效果,完美的表达了耶稣的神性,可说是透视法极其成功的运用。

以上这两段摘自搜狗百科。

#7

一些小故事

关于达·芬奇的这幅《最后的晚餐》,有几个小故事,放上来给大家看看,比较有意思。

1、当时请达·芬奇作画是按时付酬金的,后几天不动笔使院长十分恼火,并打算扣芬奇的工资。院长将想法通过总管告诉达·芬奇,达·芬奇说了停笔的原因。总管虽能理解,但扣工资非他本意,而是承院长旨意。这时达·芬奇转首看看院长,立即表示可以很快完成犹大的形象,如果实在找不到犹大的模特儿,就把院长的头像画成犹大,总管会意地笑了。后来米兰大公来看芬奇已完成的画,一见坐在犹大位置上的是院长,他笑了,并说:我也收到修士们的指控,说他克扣修士们的薪金,他和犹大是一个样的,就让他永远地坐在这里吧。大公对芬奇说:“他对你不公平,你巧妙地报复了他。”

2、《最后的晚餐》中隐藏乐谱

2007年,意大利音乐家焦万尼·马里亚·帕拉在他出版的新书《LaMusica Celata》(“隐藏的音乐”)中指出,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有隐藏的乐谱。

把画中的面包和手当成音符,随后画上五线谱。

老实讲,这虽然让人惊叹,但不是不可以接受,因为达·芬奇在音乐上也有所造诣,他最初到米兰时就因为音乐而出名,他的七弦琴弹得非常不错。

图片

我找到了这个乐谱演奏的视频,放上来给大家听一下。此视频我找到的来源是一位知乎用户:哎呀君,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这位知乎伙伴的分享。在此引用这段视频不做商用。

原视频时间会长一些,我剪了一下,从有音乐的地方开始。

   

3、慢工出细活的达·芬奇

图片

#8

争议

关于达·芬奇这幅《最后的晚餐》,有一些争议,我找资料的时候看到一些观点,觉得有点意思,放上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观点认为现在展出的《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假画。

图片

公元1世纪的时候普鲁塔克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头被逐渐替换,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

同样,这幅画被后人修补程度如此之大,这还能算达·芬奇的原作吗?

还有一些观点从政治角度出发,认为达·芬奇画这幅画是为当局者洗白。

图片

对于第二点争议,我不了解政治和宗教,不作评判。但第一点争议我觉得可以聊一聊。

达·芬奇作这幅画时大概也没想到,这幅画会经过五百多年风雨,历经后人多次修补。

一幅经过五百多年依旧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中国明末文学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说“美人骨,世间罕见。有骨者,而未有皮,有皮者,而未有骨,世人大多数眼孔浅显,只看皮相,未见骨相。”

美人在骨不在皮,而达·芬奇给了《最后的晚餐》最好的骨相。

世人后来多次修补它的皮相,都是在骨相的基础上描募,既然最根本的骨相未变,谈何假画?

还有一些争议认为这幅画中留有达·芬奇关于人类的预言、画中多了一只手等等,我个人感觉是过度解读,无中生有,不过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去百度看看。

#9

关于达·芬奇

他于1452年4月15日出生于意大利托斯卡纳,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法律公证员,母亲是农妇,达·芬奇出生时,他的身份是私生子。

不过这个身份在当时并没有给达·芬奇带来太大的影响,作为他父亲的第一个孩子,达·芬奇可以在他父亲家里接受教育。

15岁左右,达·芬奇被送到了佛罗伦萨著名雕塑家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的工作室当学徒。

这是个好的开端,因为这一时期的佛罗伦萨正处于文艺复兴的中心,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他和自己的师傅韦罗基奥合作画了《基督受洗》,据说韦罗基奥在看到达·芬奇画的左下角两个小天使之后,大为惊叹,从此搁笔不再画画。

图片

1482-1499年,达·芬奇在米兰成就自己,正是在这里,他自学拉丁文、成为了军事工程师,完成了《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并且还研究飞行,制作了滑翔机。

《岩间圣母》有两个版本,第一幅藏于法国卢浮宫,第二幅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

图片
图片

1500年,达·芬奇回到佛罗伦萨,创作了《蒙娜丽莎》

图片

1513年,达·芬奇移居罗马,见到了同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

1516年,应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请,达·芬奇去到法国,定居昂布瓦斯。

在晚年,达·芬奇潜心科学研究,领域涵盖几何学、建筑、天文学、土木工程、物理、生物解剖、数学等等,他留下了约15000页手稿,这是非常丰厚的精神财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490年,达·芬奇将无段连续自动变速箱概念绘制成草图。时隔500年,达·芬奇的变速概念以现代化形式实际使用在汽车上。

碍于当时时代的限制,达·芬奇的许多理念和发明不能得以实现,而现在在IBM公司的赞助下,那些模型得以从纸张上走出,让我们看到五百多年前达·芬奇的智慧闪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没有营养的废话

这是我到目前为止写过的最长的一篇,老实讲我一开始也没想到能写这么长。写了两个白天,从早上八九点开始,写到点灯,泡一杯铁观音,省掉吃饭。

这一次的收获是知道了插入视频怎么做,不过第一次做还做得不太好,但以后会更好的。

这个视频价值50块,秀米编辑器上预览时视频都没有问题,同步到公众号视频就变成了空白,这已经是第三天我整理这篇推文了,浏览器找不到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我去淘宝上找了微信推文的店铺,有偿询问了这个问题,原来网页版登录微信公众号编辑就可以插入视频,老实讲我听到小姐姐讲出“刚才用公众号上面直接加视频呀”这句话时,我目瞪口呆,我长期用秀米已经忘了微信本身就有公众号编辑的平台,这不能怪我,微信自己的公众号编辑平台上可用的一些模板太少了,什么时候可以优化下啊喂。(·̩̩̩̩_·̩̩̩̩)

图片

写这些东西我有一个很大的感受是,找资料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如果要写的东西比较小众的话,那真的找资料找到吐,尤其是遇到一些有争议或者两者信息不一样的时候,就很让人头疼。

我手机上没有抖音、豆瓣、知乎、微博或者B站,主要是嫌费时间。iPad上有知乎和B站,都是做查资料的用途,查资料的时候我会很乐意去看一下别人的观点。

不追剧、不追星、不看综艺、不刷抖音、不逛微博、不玩豆瓣小红书。这样的状态有好有坏,我前段时间就在想,其实这样会错过一些好的优质的内容,比如抖音,我记得上面有个账号,好像是叫李晶的记事本,这个团队的视频主要是记录拍摄视频的手法、创意、灵感,我当时看了觉得还挺不错的。

后来卸载是觉得自己在抖音上花费的时间太大了,这不能怪人家APP,只能说自己自制力不够好,所以我干脆就卸载了。

我想之后能写一些中国古代的画、或者瓷器,中国的工笔画就很美。

我好懒啊啊啊~,这么久了就写一篇,真是太懒了。

前两天翻到一本书《京剧》,写得很不错,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作者是一位饱学之士,性情温和、说话十分有条理。

我养的金鱼又死了,啊啊啊~,养不活,哎~

最后,希望大家都过得开心。

(让我的猫猫镇楼,ahh真是只小丑猫~)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