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游(16):千年古镇,自在城厢 张玉冰

 新用户6003EQaZ 2022-05-05 发布于甘肃

       我们去了城厢,冲着绣川书院而来。书院门口的毛地黄娇艳欲滴绕枝头。

     我了解到绣川书院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嘉佑”是宋仁宗皇帝赵祯的最后一个年号。推测书院最早是由宋代理学家程颢的门生谢湜、谢潜两兄弟兴办。整个宋代四川只有31座书院,有名的如仁寿的“沧江书院”、蒲江的“鹤山书院”、成都的“石室书院”和剑州的“文贞书院”等,经历元、明、清,这些书院与城厢的“绣川书院”都是硕果仅存的四五所书院,所以当地把各个古老的书院当作宝贝,尽量保持旧物,在旧址上做成旅游名片。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二年,金堂县绣川书院的敖选中了甲戌科进士,当年被任命为上海知县,后官至御史,绣川书院人才辈出!有《全宋诗》精选的作者黄中庸、文史学家张晋生、哲学家贺麟、植物学家何铸、戏曲大师魏长生、被孙中山誉为“收功弹丸的大将军”彭家珍,土壤学家彭家元(彭家珍胞弟)、当代文人流沙河等名流大家。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金堂担任知县陈舜明将“绣川书院”从城厢西街迁建到东大街。



       乾隆十五年(1751年)时任金堂县令的张南瑛据附近绣川河之名改名为绣川书院。现占地面积5085平方米,建筑面积1969平方米,分为四进;一二进为庭院,两侧有厢房;三进为外讲堂;四进为内讲堂。还有礼遇室、图书室、琴棋室等。




        细处也很讲究,门窗的格子图案、挂的字画、桌椅板凳的样式、花架、灯饰、摆件和院落的花草树木等显示出书院的艺术氛围不错。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喷鼻香?

       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饶学曦任金堂县令,他到任后先抓社会治安,而后扩建书院,之后他又为绣川书院筹措办学经费。没收了附近梵音寺的田产,将其一半归属于书院,由此使得该书院有了经费保障。
   

       道光九年(1805年),谢帷杰分别对“绣川书院”进行了维修或扩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四进院落规模和格局。现在我们看到的书院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瓦屋面,花格门窗,现保存完好。

      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民国17年(1928年),在今城厢镇兴办金堂县立中学。

       城厢中学哥特式门面高处那圆形空白处,当初画的是一面时钟,时针和分针居中,四围一圈罗马数目字,钟面斑驳不清,只剩一片白了。

       博学多能养成佳士;依仁游艺勉作通儒。

       晚清金堂县令李淇章书写的楹联诠释了“人文蔚起”的“绣川书院”特色。

       正中背壁上,悬挂着一帧孔子画像,两侧对联则是:

镂玉裁冰着句;

  高山流水知音。  

      至圣无域泽天下;

       盛德有范垂人间。

       孔圣人的思想影响力是无分边界的,恩惠泽被天下所有的人;只有崇高品德的人才有资格作为模范典型而在人间永垂不朽。

       守道不多金鼎重;居身常抱玉壶清。
       坚守道,不迁移,不改变,就如金鼎一般重;修身养性常常存着冰清玉洁的情怀。



       孟子像旁边的“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说的是道德与法治要结合起来才能使国家社会和个人得到保障。

       要是我在一百年前当老师,《三字经》《弟子规》肯定也是必授之课。

       我就当一个学子,坐在团凳上,接受传统文化濡染。


       城厢人杰地灵,这些乡贤流芳千古。


        成都市城厢镇值得一去,绣川书院需要好好看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