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你所不知道的秘密!

 流水无限 2022-05-05 发布于江苏

Image

为期五天的古传太极十三势(杭州站)培训圆满结束了。同时,风光秀美,人文雅致的杭州也在短期内给与了我无尽的好感。也许是水性的柔和,也许是历史的底蕴。总之,杭州人的素养真的很好。杭州这座城市给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说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1929年的那场规模盛大的“杭州国术游艺大会”。当时46岁的杨澄甫先生就是以委员的殊荣适逢其会。而后他又于1934年出版了“太极拳体用全书”。杨家的太极拳经其修改而最终变成85式。后世也称其为“定型架”。

01

“定型架”是什么意思呢?在以前,老杨家并不是一套拳架子。而且无论多少拳架子,每种架子还有大、小、刚、柔、快、慢、松、紧、中平九种练法。这些练法既是一个严谨的习练体系,同时又对学习的人有着严格的身体要求,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练全练到,因此“一拳九架”的完整练法也就逐渐的在杨家失传了。对于这种情况,也是为了适应当时传播的统一标准化,才有了“定型架”——85式的出现。

实际上,85式是老杨家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的拳架子。在那个靠拳吃饭的年代,杨澄甫是不会把压箱底的东西拿出来大面积普及的。在任何一个领域,把核心技术交出去了就等于自己的命运走到了尽头。所以,无论你有什么杨式太极拳的情节,都要有着这样的清醒的认识才好——85式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拳架子。而且任何一个拳架子没有内在功力的支撑也都不过是个空架子罢了。

Image

02

但我们并没有诋毁85式一无是处的意思。譬如在太极拳谱里有“由开展而简直紧凑”的话语。因此有人说,85式是大架子的练法,目的是先求开展。这也说得过去。可是很多人开展了一辈子却没见过紧凑的半点影子。况且,杨澄甫先生的拳架子的高度,宽度我们只能说是适中而已。反观现在的习练者们则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拉大,不拉低似乎就不对似的。至于对与不对,请与杨澄甫先生拳照对比。二者之间总是有那么一个对的!结果意味着很多人的练法是错的这还用说吗?

有人又会说,开展后会向紧凑去练。譬如高度,长度和宽度的收缩。但是,太极拳的紧凑真的仅仅如此吗?其实除了这些,紧凑还包括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原则。这叫活步练法。而这种练法在85式当中是不存在的。可是85式做为基本的,基础的拳架子又是这种练法进阶的必须。二者之间是一个递进的关系。

Image

03

另外,我们说85式做为杨澄甫先生著书立说的典范并非一无是处。比如身法十要和练法十要就是对于老杨家太极的习练规范的披露。至于学人是否能在身法十要的基础上去执行练法十要那则是教者和练者的问题了。

除此以外,很多人并意识不到杨澄甫先生对于这个“定型架”命名的用心良苦。其实,招式的多少并不是决定能否练出功夫的所在。这又是很多人所不了解的。譬如杨澄甫先生所传的弟子当中,董英杰先生掌握的是81式;李雅轩先生掌握的是115式;崔毅士先生掌握的是108式;郑曼青先生掌握的是37式等等。

每个人练的式子都不同,但是功夫却都有。所以,式子并不是决定功夫有无的关键。所以,杨澄甫先生的“定型架”的85式也根本就不在式子多少的本身。而是85这两个数字。

Image

04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和学生们强调,我教的不是招式,是功法,是任何太极拳习练过程当中所需要的必备条件。同时,开拓学习者在太极拳方面的思维理念。譬如85式。其实,杨澄甫先生的含义在于,无论他怎么对家传的太极拳进行改革,修正,他都不会忘本。离开了这个根本,那么他的行为就必将是错误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个根本就是“八门五步”

八门五步去掉门和步就是八五(85)。八加五等于十三。所以,八门五步合到一处也叫做十三势。这个十三势并不是十三个式子。而是下肢的进、退、顾、盼、定;上肢的棚、捋、挤、按、採、挒、肘、靠。

任何太极拳无论怎么变化都是无法出去这十三势的范畴的。所以,杨澄甫先生自己不忘本,也暗含寓意让后人不忘本。可一代代的传人们却不知道的太多了!

Image

05

前面说过,杨澄甫先生是绝对不可能将家里压箱底的内容传播到社会上去的。所以,杨家真正的东西,高级的东西当然不能局限于杨式太极拳85式。再譬如,八门五步的单独练法也是秘而不传的。掐头去尾也是为了自己门派的传承着想而使然!

85式这个“定型架”不仅仅是将杨家的过往拳术内容进行了隐藏,同时也将后学者的认知进行了定型。所以,现在的杨式太极拳爱好者们拘泥于这一点,将这一点做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殊为可悲矣!

杨澄甫先生的85式的拳架姿态在当今社会几乎是看不到了。这并不是没人能练到他的程度的原因,还因为传授者和习练者欠缺了对杨式太极拳精髓的掌握。譬如杨澄甫先生只要是发放的式子必然是身形有着明显的“前倾”。这是个让很多85式爱好者非常矛盾的所在。他们想做又不敢做,怕违背了自己老师所谓的立身中正。大胆做了又无法体会内里的功效。这都是脚下没有功夫,没有通过秘传的十三势开发出下盘功夫的体现。

Image

06

杨澄甫先生所有身形“倾斜”的拳照实际上都是五步当中的“进、退”二步的六面力体现。在进和退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有一个脚下的上下劲,其次是前后的收放劲,然后是左右的车轮劲。这些劲就形成了两脚间的合力。这种合力的呈现就是身形顺着劲的前上方做运动。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就和杨澄甫先生练的不一样,就无法感受到它的奥妙所在了。这也是很多很多杨式太极拳爱好者练了一辈子都是只向前后方压胯运动而没有功夫的原因所在。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考虑到难免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只是,为了传统太极拳正法的回归,发扬传统太极拳的正能量,所以,怀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情怀将之披露出来。希望能对迷途知返,谦卑好学之辈起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