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式太极拳传统练法散谈

 阿金大大 2017-04-14

我习练的杨式太极拳是源自北京通州区张虎臣先生一支,张虎臣先生是杨少侯和杨澄甫二位先生的嫡传弟子,所以,他所传承下来的杨式太极拳较之杨澄甫先生最终定型的架子,其风格特点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早期杨家太极的练法特征。我的杨式太极拳老师是北京通州区的李俊疆先生,李俊疆先生的老师是侯广成先生,他是张虎臣先生早期为数不多的徒弟之一。

 

一、步眼

“步眼”是武术当中的行话。即每个式子的脚步的方向、位置、脚型要有板有眼,不可随意放置,不可有悖规矩。通过这种必不能更改的要求才能让学习的人养成固定的好习惯。即,一挪脚,一落步,处处踩在对方难受的“中心眼儿”上,使其被动,如此方能易于被我所乘。此即武术谚语:“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这是在太极拳或者内家拳里的“脚打人”的深刻内涵之一。

在绝大多数式子里,“步眼”都要求两脚前后开立,置身体中线两侧(以前胸口与后脊柱的连线及延长线为身体中线),切不可两脚踩身中线,前脚掌要略内扣,后脚掌摆正。这样,在前脚为实,后脚为虚的情况下,可以让下盘扎的相对安稳,有利气沉丹田和拉筋开骨。如果前脚为虚,后脚为实,后脚便于应对大多数复杂多变的情况。

“步眼”在杨式太极拳里的意义重大。在正统的杨式太极拳传承过程中,师父是否以“步眼”给徒弟以严格的要求,意味着师父是否真正的教授。李俊疆先生曾讲他当初和侯广成先生学拳,步眼差一点都不行,不合乎要求就不往下教第二式。而且,一套拳步子出去多大,回来多大都是要成正比的。这样,一套拳练完才能归于开始之时的原位。暗寓从“无极”开始,又以“无极”而终。

 

二、虚实

虚实很好理解。就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对立面。但是,在太极拳里,这种对立面却是绝对不能分割无关的。虚实关系的运用就好似太极图里的阴阳鱼,总是在一个圆里循环往复、彼消此长地转换不息。所以,太极拳才有“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的效果,才有反对“双重”,崇尚“偏沉”与“单轻”的要求。这样,才能“动若车轮”,绵绵如长江大河矣!

可以说,虚实存在于太极拳习练的始终,并且极其被重视。所以,练习此拳必须虚实分明。譬如,含胸为虚。此虚既有实现拔背之实的效果,又有利于气沉丹田的降气目的。只有上体虚,才能实现下体的实。下体踏实松沉,才能实现扎桩生根的功夫。这是实现中定的必备条件之一。下体虽然生根,但是又不可两脚皆实。两脚皆实也会形成双重之病。所以,太极拳的每个式子的下盘功夫练的都是一腿的单轻和另一腿的单重。这种单轻单重又是在循环往复的圆转式子变化当中得以锻炼的。所以,太极拳的功夫是从盘架子中出来的,语诚不虚也!只是练习的是否正确,坚持的是否恒久,乃是决定习练者受益多少的关键!

练习这种大虚大实的单轻单重的功夫有一点要尤其注意。即,松!这是个很矛盾的事。因为,腿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支撑体重。如此,它怎么能松呢?这是一个矛盾,这种矛盾就好似我们在面临危险的时候自然会紧张一样,可是越紧张身体越僵硬,越没法应付危险。只有让自己尽量冷静,松弛一些,才有可能应付危险。道理相同,承重腿的紧张是肌肉的本能反应,而我们习练者就是要有意识地去给予它一定的放松。在这样松撑而不是硬挺,久而久之的习练下,我们的每一条负责承重的腿不仅仍然能很好地承重,而且腿部的弹性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我们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我们下盘是松撑而不是硬挺的状态,那么我们的中盘、上盘也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放松。而只有高质量的放松,才会有高质量的整体的动静开合。在整体的高质量的松的前提下,我们的气感才会遍布周身的充盈,而气感的有无又会直接决定我们是否能够从开展入手向紧凑进一步的迈入。

 

三、意气

拳谱中说:练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李俊疆先生曾教给我两个单操的功法,一个叫作“松功”,一个叫作“蹲功”。在后来和一位吴式太极拳拳友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这个“蹲功”和他的师太爷吴图南先生传授的“太极功”的中四功里的“泰山升气”极其相似。但是,李俊疆先生教我的时候只是告诉我,向下蹲的时候要轻,要慢,要意识到周身的九大关节都尽量保持在放松的状态下。这样的下蹲就可以渐渐养成九大关节在尽量不紧张的情况下还能协调一致地做功。蹲后升起的时候,要意想在头顶百会之上,有一小绳拽着身体向上轻轻慢慢地起来。如此,在反复的升降过程中就可以让我们形成一种新的做功习惯——用最小的力也能实现之前用相对大的力达到的效果。而从体育生理学和体育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蹲功”用意不用力的放松练法的内在原理实际就是在锻炼我们平时忽略了的小肌肉群。只有尽量“舍弃”大肌肉群的参与,才能挖掘小肌肉群的潜力。在这一点的科学性上是毋庸置疑的。  而“松功”又包括两个。一个是静态下的站和卧。在这种姿态当中不需要有任何的多余动作。纯是一片神行。即用意去放松周身的九大关节。因为没有多余的姿势,所以形体是在一个相对而言最为安舒的姿态下,不仅有利于松,还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内在意识去体会关节的松,从而去调节。如果有了某个姿势,那么就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就不容易调节好周身的松和紧的适度了。另一种“松功”是:在意识的控制下,意注手指的梢节、单臂或者双臂从各自的体侧划弧至齐耳处,然后如自由落体一般落下,随之意领手指的梢节,向身体的远处的目标又轻又快的点击,随即又如自由落体一般落下。整个过程当中肩肘俨然只是一个关节轴的作用,而不是发力点。这么练的效果是与用力气练截然不同的。

仅从这两个单操功法的习练要求上看,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尽其可能的不用大力,而不是一点也不用力。一点也不用力是绝不可能的。在不用大力的情况下还能实现用大力相似的效果,这就是通过意识对身体控制之下的效果了。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就是说的意气为主,骨肉为辅。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意气得到更好的锻炼。没有大力的退避三舍,就不会有意气的神奇效果。因为不过多的用力及用大力,那么我们就会相应的得以放松。松一点,气感就明显一点,松的越好气感越好。这种气感如果不杂以拳术的习练则属于内气,杂以拳术规矩的习练,则有助拳法的内劲的生成。即,内三合的意到、气到、力到。生成内劲若无明显的气感,以及有了气感之后不会在拳术的动静开合之中用意,则无从谈及内劲。

 

四、盘架

杨式太极拳的大架子的习练不可逾越,而小架子的进阶也不能没有。拳谱中说:“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依此可知先练大架子的意义就是为了“开关展窍”。“关”就是限制我们动静开合的关卡之地。这个关卡之地主要说的就是九大关节。窍主要说的就是腰隙和丹田。所以,在习练大架子之时就要求松。关节不僵硬了就是松,气沉入腹内非松而不可,如此方能找到腰,才敢说每动都是以腰为轴。

松的情况下还要做到大。大就是动作的舒展。这种舒展又不同于做广播体操那样的横平竖直。它是必须建立在以腰为中点,上下肢体的筋骨于内在意识控制下的对拉拔长;同时,这种对拉拔长又始终是在气沉丹田的要求下进行的。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抻筋拔骨,还可以养成足下生根的中定之功。为四正推手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又因为,我们每一个动静开合都是要遵守“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这么个主旨,所以,以腰为轴就必然是阴阳虚实的交替换转,也就是所谓的盈虚消长。那么,每一个动作就必然是趋于圆形而不可。圆者,圆盘也,盘旋也!周身的九大关节在这样的圆形运动中犹如珠滚玉盘。故李俊疆先生经常称练拳为“盘架子”。

这种盘架子的“盘”字的内涵于小架子中更为凸显。在经过先期的大架子锻炼后达到了要求标准就可以进阶小架子的习练了。小架子顾名思义,就是相对大架子要明显的小。为什么要小呢?就是为了团圆紧凑,修炼“乱环术”。因为大架子大开大合,圈的半径长就会导致进攻的线路、时间也会长。不利于疾风骤雨般的实战。所以在开关展窍打下基础之后就得缩短步幅的间距,同时每个式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增加了许多的圆圈,这样就把腰腿和手法更为紧密的聚凑到一个半径更小的圆圈里了。可以说,小架子是真正体现了圈圈相套,环环相扣的特点。这个小架子在张虎臣先生传承下来的称呼中叫作“加手”。“加手”虽然圈多,手法变化快,但是仍然趋于柔化。假如说,大架子是化刚为柔,那么“加手”就是再进一步的化柔为韧。在“加手”的功夫达到了要求标准后再练“小快式”。此时脚下都是活步,处处都体现出刚柔并济的蓄发之势。风格类似“陈式太极拳小架”。但是,纵横交错的圆圈却非“陈式太极拳小架”可比。


五、单操

相对而言,李俊疆先生传授杨式太极拳是轻架子,偏单操。他常说:“太极拳的每一手都可以发人。但是若不各个单练,绝无自然而然就能具备发人之效。”所以,在单操方面的训练,他也有自己的绝活。譬如直线活步的掤按手,结合雀跃步的扇通背,类似陈式太极拳当中的掩手红捶等等。虽然形式不一,但是其共同特点却是一致:上下相随——上动下随,下动上随;内外合一——劲力未发之前的吸气与蓄劲要统一,劲力爆发瞬间的吐气与发劲要统一。这些共同点又可以体现出一个字:整。上下,内外的要求既是为了达到整,同时也能达到整。李俊疆先生在讲明这种发劲的质量感受中曾说:“松沉软弹,惊炸螺旋。击打的目标要集中一点,吐劲发声的瞬间周身关节要绷紧抱整,而后随即一松,松则又蓄,蓄而又发。反复练习,就其习惯而终成自然。”

记得有一次闲谈当中李先生问我家中有无空地?我不明所以,他说如果有空地,则可以找粗一些的竹子扎成一个类似鞋架的竹架,架子上要有类似铁轨的两根竹槽,然后再觅一个二三十斤的石球置于其上。每日于架子前坐马沉气,同时两臂劳宫相对,各置于石球的两侧,然后丹田较劲的一瞬间,一腕于石球之上弹抖使石球滚动,而后另一侧手做一样的动作使得石球从原路返回。除此之外还有练习指力的抓重物的功法。按其所说,十指搬扣要如钳子楔入使之不能逃脱,方可受我所控,为我所乘。

以上两法所要注意的要领都在太极拳的范畴之内。虽是外物练习,却是反对用后天之力。所以,所练出来的劲力决然不是力气那么简单。传统太极拳是一个有层次,有步骤的习练体系。每一个层次所搭配的功法,要求都有其目的。反之,每一个功法和要求也都是必然为了实现每一个层次而相应设定的。只有按部就班的递进,以及步骤完整的习练体系才有可能学以致用。譬如知己部分的盘架子,单操法,以及知彼部分的定步推手,活步推手,“烂采花”,大捋,散手。这些缺一不可。以上就是我所习练的杨式太极拳的部分内容,望对真正的太极爱好者有所助益。原载于《武当》2015年第9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