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赋能:让来访者自己解决问题

 夜猫速读 2022-05-05 发布于湖北

这个变化源自于这样一个困境:很多来访者通过做咨询解决了问题,却没有增加对“自己”的信心。他们把改变归功于咨询师有办法,而不是自己有能力。咨询师做得越好,来访者越是认定:“我自己没用,以后遇到问题,我还得靠他。”

这叫做对心理咨询的依赖。放在别的行业里,这可能是好事,说明客户认可你的服务价值,愿意持续买单。但心理咨询看待这件事的态度是有转变的。

早期更推崇长程咨询,甚至终身咨询。现在有一种新的趋势,认为心理咨询的价值包含了“放手”,咨询目标是“助人自助”,意思是用来访者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

这也是我认为咨询师应该追求的方向:你不但要能够解决问题,还要为来访者赋能。

这一讲我们来讨论,咨询中要如何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能力?

看上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肯定,对来访者说:“你很有能力,你要相信自己。”但语言必须得结合实际,才有说服力。来访者会判断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际参与了多大比例,发挥了多少作用。如果他看到,绝大部分的成就都是在咨询师带领下做出来的,他怎么会相信自己有能力呢?

这就好像一个小孩子遇到一道难题,每一步都是父母告诉他要怎么解,解完之后父母说:“你真棒!”他会因为听到这句话就被赋能了吗?不会的,这个孩子只会更加依赖父母。

那要怎么做呢?父母的例子里,我们知道要往后退,说:“这个问题你自己来。”孩子靠自己的努力攻克了难题,这才是他对自己信心的来源。

但是换到咨询师身上,你可能又不知道怎么办了。如果咨询师往后退,什么都让来访者自己来,这里边有好几个困难:

首先,有的咨询师自己就想不通:我收了钱,就该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如果把问题扔给来访者,我的价值如何体现?

其次,来访者也会说:“你让我来想办法,我都想过了,就是因为没办法才来找你。”

最后,就算来访者成功地解决了问题,他一定会相信是自己有能力吗?他仍然可能认为这只是一次侥幸。这次解决了,下次他还是没有信心。

针对这三个问题,我教你做三件事:

第一,承认你的无能,打破来访者对权威的幻想;

第二,接受没有唯一答案,欣赏来访者的不同尝试;

第三,复盘来访者的改变过程,让他意识到自己不但解决了问题,在自身能力上也有变化。

下面,我逐一为你讲解。

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承认你的无能,打破来访者对权威的幻想。

这件事,跟传统的心理咨询师的形象是有区别的。

过去,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是专业人士,比来访者更有能力。来访者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可以帮他解决。但现在我要承认,我并不比来访者更有办法。

为什么呢?因为这本来就是事实。咨询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咨询也不是万灵药。

你想,咨询师自己就没有问题吗?当然也有。我们遇到问题,一定能解决吗?也不一定。

你听我这么说,可能会有疑惑,还会有点失望。你会想:心理咨询师学了那么多技巧,见过那么多来访者,总该比普通人有办法吧?

还真不一定,等一下我会解释为什么。但在这之前我们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会失望?因为我们总会幻想生活中有一个权威,所有疑难的问题,他都有明确的解法。我们就可以把自己人生的责任,交出一部分,给更厉害的这个人来承担。

正因为人们有这种幻想,就没有动力自己承担责任,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咨询师就要打破这个幻想,说:我并没有你期待的能力。这的确会让人失望,但经历了这个失望,来访者才能拿起属于他自己的责任。

我举个极端的例子。家庭治疗大师Karl Whitaker,他给一对总是争吵的夫妻做咨询。这对夫妇在咨询室里也是一言不合就吵架,也不听咨询师说什么。Whitaker尝试了几次插不进嘴,就举起双手,说:I surrender,我投降!我没办法帮你们,你们去前台退费吧。说完,他就起身离开了房间。

你以为他留了什么后招吗?没有,他真走了。这对夫妇也不吵架了,带着困惑退了钱就回去了。

有趣的是,过了一个月他们又来了,一定要补交上次的咨询费。他们说,上次是对他们最有用的一次咨询。他们回家之后,第一次认真地讨论:这么厉害的专家都帮不了我们,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

所以你看,一个权威承认自己无能为力,反而就为来访者提供了发生改变的契机。

不过,要做到像Whitaker那么绝,也是需要勇气的。通常的咨询中,不建议让来访者经历极致的、戏剧化的失望。你既要向来访者传达你没有能力,也要让他看到,我们仍然是可以为目标做些努力的。

你要在咨询一开始就告诉来访者:“你想达到的目标,我并没有一定管用的方法,有可能帮不到你,”说完停几秒钟,等来访者消化这个信息,你再接着说:“你要对困难做好心理准备。”

这样一说,你就打破了他对权威的幻想,激发了来访者的参与意愿,还树立了这样一种姿态:虽然能力有限,但我们会努力尝试,你的态度是积极的。

你可能会有点担心,来访者有那么容易被激发吗?他会不会说:“你要是没办法,那我就只能放弃了,因为我肯定是没有办法的。”

听到他这么说,就要做第二步,接受没有唯一的答案。既然没有唯一答案,那什么办法都是办法。

如果来访者说:“我就只能放弃了”,我就会说:“嗯,放弃也是一个办法。你有试过放弃吗?会发生什么?”

请注意,我在一本正经地向他求证。传统的观点会觉得“放弃”是个贬义词,它不应该是一种办法。但你想,谁决定它应不应该呢?不是权威,而是来访者本人。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他觉得好,就是好。对他的任何尝试,我只要用一种欣赏的态度,他就可能放下顾虑,打开思路。

也许来访者会说:“我不放弃。”那我就继续问:“那你是怎么做的?没办法的时候,你是怎么坚持下去的?”

你看,我还是在用欣赏的态度。来访者不知不觉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主体,他会继续探索已有的经验,思考他还能做哪些不一样的事情,他开始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了。

前面说,我们不一定比来访者更有办法。原因就在这里。这背后是一个思考范式的转变:谁是解决问题的专家?

假如问题存在唯一的或者最好的答案,咨询师就可以当自己是专家,他掌握了最好的办法。如果不存在唯一的答案呢?我们接受一个问题有很多种解法,可以正面面对,可以迂回,可以硬扛,甚至可以逃避……那就必须承认,哪种方法合适,来访者说了算。他通过尝试,找到对自己最管用的方法,这就是咨询要达到的效果。

不过,就算他找到办法解决了问题,他也未必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你还要做第三件事情,跟来访者复盘,让他看到自己能力的改变。

注意,能力改变比单纯解决问题更触及核心。

举个例子。有个来访者找我咨询,他在准备一个资格考试,但是没法静心复习,他总是忍不住看手机,一看就停不下来。

在咨询中,他找到了一个特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就是不带手机不带电脑,只带复习资料去咖啡馆坐一下午,他的效率就变高了。

你看,这办法对他来说确实管用,能解决他的问题。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在能力方面有任何进步。

他还是认定自己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应付了这一次,未来再有类似的问题呢?他没有信心。如果咨询停在这里,它的价值就没有充分体现。

所以我跟他做了一次复盘。我问他:“从解决问题的过程里,你学到了什么?”

注意,我问的不是你怎么解决的问题,这很容易。我问的是,你之前没有解决它,现在解决了,导致这个变化的,是“你”有了什么重要的改变?

来访者说:“我没学到什么,我就是以前没往这里去想。”

我说太好了,以前没往这里想,现在往这里想了,说明你有一些变化。

你看,来访者倾向于弱化自己的能力,把它当成一次侥幸和偶然。咨询师就要让他看到:不是侥幸,这背后已经有改变发生了,只是你没有看到。

来访者说:我以前想的是怎么提高自己的意志力,没考虑过别的方法。

我说:那现在呢?

他说:现在我知道,遇到问题不用非得跟自己较劲,可以从更容易的地方做起。

他看到自己有了更高的灵活性,这就是能力的改变。

最后我再问他:“你有了这个领悟,假如将来再遇到其他困难,你可以怎么做?”

问到这儿,我们就完成了对来访者的赋能。不但让他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还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提升,对未来解决别的问题增添了信心。

本讲小结

为了让来访者获得更长远的改变,咨询师不能只是帮来访者解决问题,还要考虑为他这个人赋能。

你要做到三件事:

第一,承认你的无能,打破来访者对权威的幻想;

第二,接受没有唯一的答案,欣赏来访者的不同尝试;

第三,复盘改变的过程,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能力变化。

思考题

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有没有不直接出手,而是让他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经验?你是怎么做到的?

期待听到你的分享。

下一讲是最后一课,我们来讨论心理咨询更大的视野变化。

(按照心理咨询的保密要求,课程中涉及到的案例,除公开发表的案例外,对来访者信息均已进行模糊化和置换处理)

划重点

怎么为来访者赋能,让他获得更长远的改变?

1. 承认你的无能,打破来访者对权威的幻想;

2. 接受没有唯一答案,欣赏来访者的不同尝试;

3. 复盘改变过程,让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能力变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