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聽南師講: 怎樣做,才能“不被大風吹倒”?

 吴翠平书馆 2022-05-06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編者按:

疫情反復,戰爭頻仍,居家辦公令人心煩意亂…多重壓力下,莫言的發聲,此時顯得越發有力量。

南懷瑾先生也曾分享過從小背到大的兩首詩,人生路上一直拿來激勵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高歌一曲,困難所產生的苦悶就化解了,也得到無比的鼓勵。”今日我們摘錄南師的相關講述,也希望給予讀者勇氣和力量。

視頻: 莫言寫給青年朋友的一封信

孟子說過:“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有內在隱痛,或另有心病,或與生俱來內有暗病的人)。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愈是受過患難曲折、生活在艱難困苦中的人,愈能反思立志,完成了偉大的學問、技能和道德的修養。

——《原本大學微言》

多難興邦,憂患興家,貧苦家庭的子弟,大部分都有出息,不到三十年漸漸站起來。在臺灣三十年,就看到這樣的人發大財,也看到不少有錢人家子弟的失敗。所以為人父母的,對孩子不可太優容驕寵,該給他們多些磨煉,否則是害了孩子。孟子最後講一句話:“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不管國家、社會、家庭、個人,離不開這個原則。人越在艱難困苦中,越有希望,會奮鬥,能站起來。

——《孟子與滕文公、告子》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原始森林中,有如阿里山的神木,一個人抱不了,要許多人聯手合圍才能環抱。這樣的大樹如何長大的?“生於毫末”,也是從一株秋毫小苗長起來的。初生嬰兒身上的毛,若有若無,叫做毫毛,在毛的頂巔上一點點,顯微鏡才看得見的,叫做“毫末”。樹苗剛剛生出來的,也是毫末一樣。

講到這裡,我也經常引用古人這首詩,鼓勵青年們要注意,這首詩可以背起來:

自少齊埋於小草,

而今漸卻出蓬蒿。

世人不識淩雲幹,

直到淩雲始道高。

人不要動不動想去自殺,我一點都不同情這種人,沒出息嘛!父母給你一個身體,不能做頂天立地的事情,想不開有什麼用呢?看了古人這首詩,就要懂得這個道理。這一首詩是哲學,所以中國的哲學都在詩裡,雖是寫一棵松樹,實際的意思是要我們懂得人生。山上一棵大松樹,大陸上有些古松,在空中看來像一條龍一樣。這棵松樹在小的時候,“自少齊埋於小草”,如老子說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它與一般草一樣,種在那裡。它緩緩慢慢地長出來了,漸漸出蓬蒿,頂天立地,像阿里山那棵神木一樣,許多人對它還要燒香頂禮膜拜呢!

可是,當這棵樹小的時候,看它很平凡。“直到淩雲始道高”。一般人只是看成果,不曉得看前因;等到樹木長到天一樣高,仰頭來看,頭上的帽子都因仰頭掉下來,這時才說:哦!好高啊!絕不會在幼小的時候看出它的高,這就是人生。所以,青年同學們要注意,人貴自立,要自己站起來,不要剛剛出頭,就想要別人讚美你高,那是高不起來的;等自己真的長高了,別人自然會說,好高啊!

這說明瞭人生的道理,也是解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的道理。另外一首詩,我也經常引用,要青年同學們注意:

雨後山中蔓草榮,

沿溪漫穀可憐生。

尋常豈藉栽培力,

自得天機自長成。

這些都要背熟,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高歌一曲,困難所產生的苦悶就化解了,也得到無比的鼓勵;這和祈禱上帝或跪在菩薩前面一樣的好。一陣大雨過後,到山中一看,沿著山谷流水邊,蔓草已經長出來了。這些草也不靠人澆肥料,無人幫忙,是靠它自己的生命力,滿山滿穀在生長,那是自得天機,自然得到天地生命的力量,自我站起來的。一個人的成功,也須具備這樣大的勇氣。

這兩首詩,我從小幾歲背到現在。有時候,自己碰到真正困難的事情,念佛、禱告上帝仍無法定下來的時候,“尋常豈藉栽培力,自得天機自長成”,要有這個勇氣,要有這個魄力,這才真是懂得中國文化的精神。人不必希望別人的恭維,要自己站起來;能站起來,自然有人仰頭看,叫好拍掌的都來了。可是到那時候,千萬不要受到掌聲的影響,試看那大樹旁有人又唱歌,又跳舞,又燒香膜拜,大樹也是置之不理啊!

——《老子他說》

歡 / 迎 / 添 / 加

編輯部微信號 · nhjcf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