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大荔羌白红色焦家村记事

 新用户8249cTO6 2022-05-06 发布于陕西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872



大荔羌白焦家村虽然是一个古老的小村庄,可那方方正正的街道和房屋就像一座小城,我老姑家、外婆家、老姨家都在焦家村居住,三家都姓王,是我家亲戚居住最多的一个村庄。我老姑家住南巷、外婆家住中巷、老姨家住北巷。每逢过年时跟随父母一天时间匆匆就能拜完三大家主要亲戚。平日去一家亲戚家办事,路过街道上就能遇见另外两家亲戚的人,都比我的辈分高,也不得不上前恭敬问候。后来听我三舅说,铁人王进喜老家住在焦家村南巷。 

01

老姑家的白菜烩肉

老姑家是我父亲的小姑姑家,在焦家村老姑家吃过一次饭,老姑家的白菜烩肉是我难忘的一道家常菜。
我十八岁在职工食堂当学徒期间,跟着师傅学做过鲁菜、粤菜,回菜,各种菜谱也买了不少,整天和鸡鸭鱼肉打交道,食堂炊事员伙食费交的少,菜却可以任意挑着吃,每顿吃个饱。食材之多,调料齐全,工艺复杂,菜的花色品种不断翻新,食客们还是不尽满意,我自己也吃厌了,两年出徒时学到了不少的厨艺,炊事员工作确实干烦了,不再想干下去。
春节放假回到老家大荔,大年初六去焦家村回拜老姑家时,老姑招待我的是她亲手做的一道白菜烩肉,餐桌上仅此一道白菜烩肉,盘中的白菜还是白色的,大肉片也近乎是白色的,白菜多肉片少,也看不见有什么奇特的调料。这不就是大白菜加一些猪肉的简单组合吗!我心想这怎么吃呀?
我的老姑无论在什么地方,见我都是热情的、稀罕的、微笑的,大方的,因为我是老姑的娘家人。老人们常说:“男凭外家,女凭娘家” 。在农村一般家真的想做点什么事的时候, 只靠舅舅家, 舅舅是守护者, 能为你当半个家。在农村两对夫妻会吵架, 很多男人会直接动手,女人会生气回娘家。然后, 一般的女人的兄弟或父母将会协调, 如果女人的家更强大, 男人一般都会软弱, 上门补偿把人带回家。如果女人的家不够强大, 在两天后气消了自己就回来。我虽然年龄尚小,却是老姑的精神支柱!
想到这,我毫不怀疑地动起筷子,品尝着老姑做的的白菜烩肉,味道和我们职工食堂的白菜烩肉截然不同,老姑做的白菜烩肉味道极鲜,原汁原味,不油腻,数量恰好吃饱。人常说,好厨师是吃出来的,吃多了,见识广了,厨艺自然会提高,之后我照着老姑的手艺常做白菜烩肉。老姑做白菜烩肉时灶膛里用的是干柴禾,自燃起火。我也曾相信是家乡的水土较好原因。 

02

外婆家的枣树

外婆家院子里有一棵古老而又高大的枣树。春天,枣树上开满了浅黄色的枣花。夏天,花落了,枣树上结满了小青枣。到了秋天,小青枣慢慢地变红,变成了很大的红枣。我吃的第一颗鲜枣,就是外婆家枣树上的鲜枣;爬的第一株树也是外婆家的枣树。
我两手抱着树干向上爬,双脚弯曲用力往树干上蹬,腰背不停向上扭动,枣树的树干粗糙,摩擦力大,不用太费力很快就爬上去了。茂密的枣树伞状树冠,由许多粗状的和细软的枣树枝主次围拢而成,我先顺着粗状的枣树枝摘枣子,然后缓缓找细的树枝上的红枣。我站在细弱的树枝上时身子上下晃悠,那时身瘦体轻,摇摇欲坠却没有掉下地面。从小爬树的本领,就是在外婆家枣树上,上爬下窜练就出来的。站在树下的外婆看着枣树上游刃有余的我,仰面微笑不已!
即便是一颗枣树上的枣子,位置不同,味道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长在最下面老树枝上的枣子味道最差,中部树冠上的枣子普遍较好,又大又红味道最好的的枣子结在高处细小的嫩树枝上,风光无限,招人眼目,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枣树下面的大黄狗看我不停的摘枣子,对着枣树上的我狂吼不歇,在外婆的一声声喝令下,大黄狗明白了外婆的意思,情绪终于稳定下来。我从枣树上返回地面时,大黄狗后腿挺立,前腿双脚搭在我的双肩上,刚开始时,吓的我直往后退,当看见大黄狗面目待我友好和善,我便和大黄狗就这样亲热不够。
几个妗子都不在家,外婆让我把鲜枣吃个够,临回家时挑选最后的鲜枣带回家!外婆家院子里的枣树,是我今生心目中最好的枣树。 

03

老姨家的晒面酱

老姨家是我母亲的三姨家。我曾目睹过老姨制作面酱的手艺。
首先老姨把干透的馒头放在盆内并在盆上盖上软白粗布,放置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大约一星期后,就会长出成片的黄色酶菌。再把馒头弄碎加盐与适量的水混合并搅拌匀。 然后把盆放在后院阳光下日晒两周左右,即可做成可口的嗮面酱。 
制作面酱看似简单,面酱以面粉、食盐和水为原料,但操作过程却极其复杂,是个十分操心的工作,和制作其它食品一样需要看“火候”,精心调制。经常上下需要搅动盆内的酱料,最终盐水浓度要适宜,拌匀后再置日光下曝晒,次日翻一次,3天后再翻一次,以后每日至少翻2~4次。由于是靠日光曝晒,早中晚的阳光照射角度不同,酱盆盆不能总放在一个地方,老姨随阳光的强度随时移动酱盆盆。不仅如此,还要随时观察天气变化,刮风下雨之前,必须把酱盆盆搬回到室内,面酱遇到刮风容易干结成块,受雨水淋湿后的面酱不能恢复,很快就会生出蠕虫,就会彻底毁掉,前功尽弃。到了晚上,一定要把酱盆盆搬回室内,一防夜间天气不测。
把最初干透的馒头,酿制成成品晒面酱,确实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心智。晒面酱的成熟度,可以从颜色、味道、粘稠度几个方面来判断,最主要的是颜色,面糊状的面酱呈现白色,面酱初成时显粉红色,这时的面酱不可食用,当面酱变成紫红色时,酱香味渐渐溢出,这时候就可以开始食用晒面酱了,再晒几天后紫红色的面酱就会变成金黄色,酱香味会更浓,这是晒面酱的最好成熟度,可以收获储藏了,再晒下去面酱就变成了黑红色,酱香味反倒会下降,粘稠度过高不便食用。老姨家的晒面酱质量,无论是产品色泽,形状,醇香鲜美,远比其她人家的质量好。
老姨生养五男二女,在老姨的言传身教之下,也都学会了制作晒面酱,每年都要做几茬晒面酱。孩子们都爱吃老姨做的晒面酱,我每次去老姨家,回家时老姨送给我一碗晒面酱,吃完了老姨送的晒面酱,就想着再去老姨家,老姨看出了我的心思后,只要她家里还有晒面酱,总能满足我的需要。

04

铁人王进喜故里

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一行大字:王进喜祖籍陕西省同州府大荔县焦家村,1923年10月出生于甘肃玉门,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劳模。1970年11月因积劳成疾,患胃癌不幸逝世,年仅47岁。当我看了铁人王进喜生前的多幅照片,的确和焦家村人很像,浓眉大眼,身材魁梧,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由于铁人王进喜的感人事迹,焦家村成为我们国家一个红色的小村庄。
焦家村周围北接洛河人家城南村,南与全国文明村太丰村接壤,以东与洛河人家户军村、明水村、寺前村相望,西与蒲城县新村毗邻。在当地政府的不断关心支持下,现在铁人故里焦家村是一个水秀人和、瓜果飘香的好地方。乡亲们常常呼唤铁人英魂早日回归故里,与先辈同住故乡。
焦家村我老姑家弟兄五人,是焦家村的大户人家,与铁人同宗同祖同根,我老姑年龄和铁人年龄相仿。焦家村南巷是铁人祖上老宅,门前那捰皂角树少说也有数百年,后来修建新房时不慎采伐当木材用了,之后村人无不痛惜,在原址上补栽了数颗松树,倍加护卫,安慰铁人英灵。他们家四爷、五爷在中巷居住,现在铁人王进喜家族的后人就更多了。愿铁人家老屋常在松树长青。
做为后辈人,我与铁人王进喜不仅是同乡人,还是同行人,在陕北、内蒙、山西、宁夏勘探工地上,发扬他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石油人奋斗精神, 一次勘探工期临近,我学着铁人当年奋不顾身的样子跳进我们钻机的泥浆池,很快清理掉废旧泥浆,如期完成了勘探任务。


焦家村虽然是一个小村庄, 可她每年五一前后新鲜的“吊篮西瓜”、十一前后的新鲜辣椒和铁人王进喜的英名一起早已传遍了祖国大地,红色焦家村的街灯明了,那方方正正的街道和房屋如今就是一座小名城。我每次走进情似海深的焦家村时,情不由衷地唱邓丽君的一首歌曲《小城故事多》,唱给我可亲可敬的焦家村亲人们听——
小城故事多
充满喜和乐   
若是你到小城来
收获特别多
看似一幅画
听像一首歌 
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
……

END


往期回顾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网上太丰人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弯弯的户军村

【大荔文学·游记·李万寿】洛河岸上·梁家坡村记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大荔洛河岸上布头村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黄河岸上·滩羊群·蒿子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初知宁夏卫宁大雁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故乡那片红薯地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门神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大荔花生记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人受惊会疯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我们村的吃水井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秋雨里的表弟
【大荔文学·诗歌·李万寿】关于信息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我父亲的倒睫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婆婆好还是外婆好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一颗桃树
【大荔文学·诗歌·李万寿】假如我是一棵树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每读书时忆及养猪时

【大荔文学·散文·李万寿】老屋情

【大荔文学·随笔·李万寿】我敬仰的二叔

【大荔文学·随笔·李万寿】松籽

作者简介

李万寿,现在宁夏银川工作,地质学高级工程师、喜欢文学创作,自修汉语言文学专业,作品曾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并有作品获奖。

总编:夏春晓

副总编:田小勇

顾问:张仕德

主编:李跃峰

编辑:张爱玲  高华丽  杨荔佳  

小说编审:田小勇

散文编审:常盈  杨发兴

诗歌编审:官华  高明

主办单位:大荔县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杨坚故里,美丽大荔。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