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7年一场包办婚礼:男的一脸无所谓,女的一脸不情愿

 闲云野鹤qpab3u 2022-05-06 发布于浙江

图片

英语口·米老师说 

照相机中,民国时代包办婚姻的影像记录。




图片
历史·真实写照

来源:老照片里的那些事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人分析研究过包办婚姻的兴起原因,实际上,包办婚姻的内核很简单:男女双方结为夫妻,不是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是出于别人的意志A man and a woman being a couple is not of their own will, but of the will of others. 大部分时候,这些别人就是双方父母,偶尔,也会由一家之主操办。
                                             
图片
                                             
包办婚姻的习俗,古今中外早已有之,作为一项封建时代糟粕,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后,就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然而,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依然有包办婚姻存在,而且数量不少。
                                             
图片
                                             
图片
                                             
1947年,河北石家庄就有一场这样的包办婚姻,重要的是,这场包办婚姻的婚礼仪式,被人用清晰的照片全程记录下来。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男子和女子的面部表情。照片中的男子个子比较高,女子个子较矮。男子和女子都僵直地站立在台阶上。其中,男子双眼向左斜着看,明显是一种逃避眼神,这眼神反映出的是对即将与他结为夫妇的女子的不喜欢和不满意。
                                             
图片

图片
                                             
除了眼部表情外,男子的面部表情显现出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噘着的嘴、僵硬的表情,都在表达内心的不满。与男子类似,女子的脸上写满了不情愿和无奈,面部表情似乎在告诉人们,她生来就知道自己的婚姻终将被包办,也早已对此失去了反抗的兴趣和希望。
                                             
图片
                                             
男子和女子拍完照后,前往婚姻登记处登记结婚,此后,他们的婚姻就具有合法性了。接着,夫妻二人对拜,再分别拜见自己的家族长辈,然后一起家庭聚餐,婚礼仪式就算结束了。可以看出,当时的婚礼仪式,有许多地方都和今天一样:要领结婚证,要相互敬拜,要与家人聚餐,得到大家的祝福。当然,这些仪式上的隆重和庄严,是无法弥补这场婚姻悲剧的内核:两人根本就不愿意成为夫妻。
                                             
图片
                                             
从今天的角度看,当年的包办婚姻自然是愚昧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其中明确规定了恋爱和婚姻自由,不得由任何人干涉。然而,包办婚姻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是适合封建时代社会环境的,也是符合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
                                             
图片
                                             
中国古代婚姻观念,本质上来自儒家思想的,也带有一定程度的法家思想。The concept of marriage in ancient China, which essentially comes from Confucianism, also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legalism. 而包办婚姻的思想根源,其实来自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等传统儒家思想观念。这些观念的核心在于,社会中每个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君王只要扮演好君王角色就可以了,不需要扮演臣子角色,同时,男子和女子也有各自的角色,而且两者有别。
                                             
图片


在此基础上,儒家学者又将婚姻和礼法制度联系起来,郑玄在《孝经郑注疏》中写道:婚姻,礼之本也。因此,在孔子确定了男女有别,后来的儒家学者们又确定了婚姻为礼制根本的前提下,男子和女子的婚姻,就不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礼”的事情了。这种思想的转变,是包办婚姻的理论基础。此后,不光长辈认为婚姻必须包办,即便到了结婚年龄的男子和女子本人,也都坚定不移地信仰着这个信条,认为婚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人,为了集体,为了礼制思想。Marrage is not for themselves, but for the family, for the group, for the feudal ethical code.
                                             
图片
                                             
这种思想转变,曾经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当婚姻都讲求集体主义而非自由主义时,自由主义就没有土壤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包办婚姻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接近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婚姻制度了,两者都是为了集体而非个人。
                                             
民国名人们的婚纱照,谁最好看?
                                             
图片
林徽因与梁思成
                                             
图片
陆小曼与徐志摩
                                             
图片
冰心与吴文藻

图片
钱学森与蒋英

图片
严幼韵与杨光泩

图片
张充和与傅汉思

图片
周旋与严华

图片
胡蝶与潘有声

图片
张学良与于凤至

图片
蒋介石与宋美龄

图片
宋子文与张乐怡

图片
张灵甫与王玉龄

图片
刘纪文与许淑珍 

图片

编辑 | Ada
翻译 | Seve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