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贾湖遗址告诉你真相

 七烟 2022-05-06 发布于北京

本文来源于 那个老撕机

视频来源:河南博物院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
五千年这个概念,直接来源于孙中山的中华同盟会。清末时期流行过一阵黄帝热,当时的学者考证黄帝大概生活在4800年前,四舍五入,便是5000年。
中华文明真的有5000年吗?还是中华文明何止5000年?
未来几期,我会通过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类型来帮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了解我们是如何从原始社会走到今天的。
距今11000-7000年前,陆续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区域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因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绝对年代在距今9000-7000年前。

图片

乳钉纹红陶鼎 裴李岗文化 河南博物院 中国最早的鼎

文化是一个大的范围,具体的表现形式为一个个具体的遗址。裴李岗的核心遗址是著名的贾湖遗址,其中出土了众多能够称为中国之最的发现。
世界上最古老的多音阶管乐器,世界上最古老的酒,世界上最古老的家畜驯养地之一,中国最早的疑似文字,中国最早原始崇拜的实物见证,中国最早有稻作农业生产特点的考古遗址之一,中国最早的枕头形器,原始社会最早的精密加工技术,最早的丝织品等等。
很难想象如此多的成就集中在一个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个社会到底有多发达?对后世又有多大影响?

九千年前的远古之声,贾湖骨笛

图片

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贾湖骨笛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音律是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个音阶。于是很多人就以为中国的音乐只有5音阶,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在2500年前的曾侯乙编钟上,有变徵和变宫两音,和宫商角徵羽加起来仍旧是7音阶。

贾湖骨笛则把这个时间点向上提了6000多年。

贾湖骨笛一共出土40多只,作为河南博物院镇院之宝的这只出土于贾湖M282大墓,墓中一共出土两只骨笛,这只段成两截,另一只保存完好。经过测音,两只骨笛均已突破了6音阶,但还未达到完整的七音阶。
并且完整骨笛的音准在断裂那只的基础上提高了1/50。说明当时的工匠在制作骨笛时已经可以将误差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

图片

另外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间音孔的两侧有两条细线,这是为制作骨笛时为开孔所做的记号。
左右两侧的几个小圆点在断裂面的两侧,说明是在断裂以后所开的孔,因为骨笛珍贵,即使断裂主人也没舍得丢弃,而是穿孔以后用丝线连起来继续保存。
开如此细小的孔,对工具的精细程度也有要求。
既然要把断裂处绑起来,则必然要有足够细的丝线穿过。我们也确实在贾湖遗址发现了早期丝绸的痕迹。

图片

M282大墓出土的另一只完整骨笛 河南博物院

高精度加工,钻孔,早期丝绸,特殊物品的存在,贾湖是个怎样发达的社会?

最早的疑似文字,贾湖刻符

图片

刻符龟甲,上面有一疑似“目”字 河南博物院

贾湖发现了将近20个刻符,其中有些和后来的甲骨文十分相似。

图片

贾湖遗址出土契刻符号 漯河博物馆

甲骨文只能叫最早的成熟文字,因为文字不可能一出现就一大篇,在此之前肯定还要有发展过程。
一句话之所以能被理解,是因为句子有结构。如果只有一两个字——正如贾湖刻符那样,我们便很难进行释读和理解。即便可以,也会充满争议。
根据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统计,在甲骨文之前,我国各地发现的疑似文字起码有19种。
贾湖刻符位列第一。

图片

史前文字的演化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权力的象征?石柄形器
在这些刻有符号的器物中有两件石柄形器尤为特别,它可能是早期特权阶级的权杖。
根据考古报告,柄形器周身打磨光滑,背面破损,破损处还有清晰地把握痕迹,说明这件东西很重要,即使出现了损坏,也被持续使用了一段时间。
它是否作为权杖头使用,是否与权力有联系,在当时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统治阶级?
目前我们比较确定的代表权力的器物起码要等到4000年后的龙山文化早期才出现。贾湖是否已经具备了阶级和权力的雏形?我们不知道,但是很有可能。

图片

石柄形器 河南博物院

图片

石柄形器,侧面有刻符 漯河博物馆

最早的原始崇拜实物:骨叉形器
贾湖遗址中还出土了18件十分罕见的骨叉形器,一般出土于墓主部上方的龟甲堆上,或者在墓主人手中攥着或者置于身旁。

图片

骨叉形器 漯河博物馆
它们的作用不明,但都被长期使用过,也许是龟甲套在上面摇晃,在龟甲中放入石子摇晃,然后摇出看结果。这当然只是猜测,但它大概率和占卜等事有关,考古人员认为这种骨叉形器中国最早原始崇拜的实物见证。

图片

世界上最早的酒
上世纪8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些陶片上残留有结晶。囿于当时的条件限制,无法做进一步研究。

图片

到了1999年12月前后,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张居中教授找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负责人帕特里克.麦考文教授,请他对贾湖遗址出土的陶器内壁附着物进行检验分析。
麦考文教授回到美国后对这些陶片进行了检测,于2001年又向张居中教授要了16片陶片。最终确定陶片上的残留物有酒挥发过后的酒石酸,进一步检测后,发现有稻米、山楂、蜂蜜、葡萄,甚至葡萄籽等物质的残留。

图片

张居中教授 图片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
2004年12月麦考文教授在没有知会张居中教授的情况下,把研究成果“史前中国的发酵饮料”正式发表于美国《科学院学报》。


图片

论文《史前中国的发酵饮料》

此后不久,美国商人根据麦考文教授的研究成果复原出了贾湖城啤酒(Chateau Jiahu)。此事在当时引起国内不小的讨论,虽然公开发表的论文并没有任何专利,美国人复原的行为也谈不上侵权,但我们总觉得有什么东西被人拿走了。
直到2021年底,国内才有某家企业宣称自己复原了贾湖酒,也算弥补了将近20年的遗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