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所津津有味的学校是什么样?| 头条

 大奔h1wmjlcm1r 2022-05-06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味”作为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从来都带有朴素致远的意味。我们在老子那里品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在司空图那里品到“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也在苏轼那里品到“人间有味是清欢”。

国人传统的兴“味”之美,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朴素致远。在我看来,儿童的朴与真就是教育之味。一所津津有味的学校是让教育回到常识,成长回到原点的地方,她以全部的大地为孩子拓展自由空间,以全部的包容成全他们的放肆与恣意。


图片
儿童天生探索伟力
让思辨激发惊奇之心

学习力是孩子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交往力即人际觉知,是他能够“推己及人”的动力源;而思辨力则是博雅课程的核心,它是一种做出自我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即当孩子面向世界时,如何能在纷繁世相中忠于生活的能力。

思辨是儿童的天性,我们把它做成一门课程,就是希望能与儿童的天性合作。儿童的天性中自带探索的基因,所有的动词都是他探索的路径:吸、爬、抓、跑、喊……成年的过程往往就是为这些动词做减法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儿童的惊奇是上升的,成年人的惊奇感是下降的。大多数的成年人以“知道”的方式回答世界,而孩童以“惊奇”的方式追问世界。

我们将所有课程建设都以这样一条道路为漫溯:思辨与惊奇之心是我们的标志,学业成绩是我们的基石。这样的路径会让孩子们所学习与生活的跟他们的生命相连接。

就像我们开发的思辨课程,老师和孩子们从对《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的讨论出发,构建自己的“问题博物馆”,在“提问-对话-解决-再提问-辩论”的课堂环节里各抒己见,每个人都论述得头头是道,然而每个人的观点大相径庭。他们各自选用自己的绘本思辨工具,有的找答案、有的想答案,总之只要言之成理,故事就不存在最后的真相或固定的意义。

图片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感叹:“我们好像在破案!有好多的真实啊!”一群三年级的孩子们竟从这个绘本故事出发,跟着思辨老师走到了哲学家柏拉图的面前:思考何为“洞穴理论”。在这场跨时空的对话里,孩子们大胆而热情地提了许多问题:

“为什么洞穴里有一条路通往外面?”

“第一个逃跑的囚徒是怎么逃跑的?”

“逃出去之后呢?”

……


而老师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但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知道——做假设”。随着新一轮的假设展开,孩子们也形成了自己的“后洞穴理论”——所有的真实都是变化的。

图片
图片

思辨是没有结尾的课,而它将永不结尾。它因它自身而生生不息,成果硕硕。

于是我们的孩子可以紧跟时事,大胆假设俄乌战争中自己的看法。甚至假设——如果我是俄罗斯总统/乌克兰总统,我会如何?

图片

不止是思辨,其他学科中亦是如此——永远追随儿童的惊奇之心。我们的数学课程会支持孩子们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探索,各种独特的表达将思维可视化。

比如,根据一道36÷4的算式“小种子”,可以“生长”出与之相关的几十道加减乘除算式,怎样让我们的算式大树更茂盛?孩子们想到各种扩充算式的角度:可逆角度、扩大缩小角度、被除数累加除数倍数的角度、数字拆分角度等等,全息的联结触发对数的运算的深度理解。

在这里,孩子们学习的数学是和自己生命相关的,每一个孩子都会把当下的数学学习编织在自己的生命故事当中,他们会主动地在自己的“数学奇遇故事本”上出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精彩故事,这是孩子们在尽情的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我们的世界。

图片


图片
赋予每个孩子勇气
让“如是”对话活泼天性

放下我们作为成年人诸多的“期望”,放下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完美小孩的神话,以正确的姿态与孩子的天性和解——把孩子当孩子,把自己当孩子,把孩子当成当初的自己,把自己当现在的孩子,更把孩子当成大人共情。因为儿童作为天生的建构者,对新事物的探索总遵循“先破后立”的原则:他摆弄、捣鼓、拆除,最后方能重建。

举例来说,学校的墙面以干净整洁为佳,然而孩子们天生是街头涂鸦艺术家,怎么办?是班主任们三令五申不允许在学校墙面涂鸦?还是对涂鸦的孩子进行盛气凌人地指责?

都不是。我们专门开辟了一面落地窗供孩子们涂鸦,作为他们美术课程的项目成果,也作为他们参与校园建设的成果。

此外,当月的教师执行校长也策划出《造物·如归》的执校活动与孩子们共商共建校园环创。就这样,孩子们的天性“如其所是”地展开,而一所学校的生命力也因此“如期而至”。

以下视频来源于
蓝继红影像诗


图片
游戏创造交往
交往召唤行动能量

当我们抱怨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意识,不在意他人感受的时候,却忽视其原因是孩子的童年时期并没有人教给他人际觉察,他无从知道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能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也不能够找到准确的词语描述自己的感受。

当孩子来到这所学校,他进校所必修的就是情绪管理课程。愤怒、痛苦、绝望、忧伤、高兴…等等情绪,他需要明晰自己身处怎样的状态中,我们如何管理这种状态,让情绪不失控,让他人不因我的情绪而困扰,这就是人际觉知力的培养。

为了让孩子学会跟人合作,产生交往和学习的内驱力,我们把整个学校打造成巨大的游戏场。

在进校之初就会告诉孩子:“亲爱的,你即将进入美际星球,而不是一所学校。”在这个星球上,唯一通行的货币是“时间值”。

在游戏里解锁班主任老师的封印、时间值储存、寻找韦斯特、守护生命树,动力学院,召唤重明鸟等,孩子们在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里通力合作展开集体活动。一个班级是一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部落公约、执事长老,而班级之外的公共区域更是孩子们无限创造的实践场。

在游戏中应运而生的智慧使孩子们开辟了越来越丰富的游戏产业:巴德证券交易所、“不知道”处理公司、时间管理局、时间银行分行、巴德邮局等。

图片
图片

正是在这个交往的场域中,孩子们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自主建构了“问辨课堂”。

在问辨之前,孩子们会根据预习学习单的要求自主完成预习任务,上课的时间实际上是组内共学的时间。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展开质疑、研究,教师只是帮助他们质疑与深化的资源。每个小组都会在组内遴选出孩子们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与老师讨论,从而建构新知。

剩下的时间留给小组成员完成当堂自我检测,链接旧知与新知,完成巩固、运用、自我评价。一个交往着的课堂逐渐生成:从“我的目标”激发“我的质疑”,利用“我的资源”思辨“我的研究”,共享“我的表达”并接纳“我的存疑”。

“大地充满劳绩,但人仍要诗意地栖居”。

我想,于孩子们而言,最好的栖居之地不是我们给予了什么,而是他们参与建造了什么,他们的天性听到了多少回声。

我常说“赤子之乐,思之无邪”,这何尝不是我们生命的归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一所津津有味的学校必定拥有朴素的赤子之乐,她的生命力像一种鲁莽笨拙的爱,但爱得具体,爱得专注,爱得若有所思。这其中不可或缺的正是:思辨激发惊奇之心,“如是”对话活泼天性,交往召唤行动能量。


作者 | 蓝继红(巴德美际学校小学部总校长)
来源 | “蓝继红影像诗”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