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的弓真能射出几百米远?详解土耳其传统弓箭

 六指猴 2022-05-06 发布于湖北

原文为拉尔夫爵士《十字弓之书》(1907版)书后所附小册子。

第一次翻译这种文章,诸多错误和不恰当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点。

图1:土耳其反曲复合弓的松弛和上弦状态以及配用的“飞箭”。

一:土耳其弓——构造与尺寸

在上弦前沿着弓的外沿测得弓的长度为3英尺9英寸(图1,AAAAA段),上弦后弓的跨度为3英尺2英寸(图1,BB段)。弓弦长2英尺11英寸。两侧弓臂的最宽处为1又1/8吋,离中央握把6吋处的弓臂最大厚度为1/2吋[注1],周长为3英寸。(波斯,印度及中国的复合弓弓臂宽度为1吋半到2吋,虽然这些弓上弦后的跨度为4至5英尺,但是它们射“飞箭”时却没有较短窄而且按比例来说更强劲也更具弹性的土耳其弓远)

弓的强度或者说磅数——通过将中部的弦拉到满箭程度测得——为118磅(此处未计入将箭头拉入角槽时那2、3吋的额外距离)。弓重12盎司半。

虽然我仔细检查了超过了50把这类小型土耳其弓,我从未见过一把弓的最宽处有1又1/4吋以上或者未上弦时的弓长度超过3英尺10英寸(图1,AAAAA段)。波斯或者印度弓通常要长4、5吋,它们的弹性差得多,这对远射很不利,虽然它们在装饰和构造上和土耳其弓很相似。
注1:强劲的弓,此部分的厚度为5/8至3/4吋。

弓主要由很坚韧的角和筋构成。这些材料通过加热和浸水软化,然后纵向贴在一根厚1/8到1/4吋(弓把部位除外),宽1/2到1吋的细木条上。

这根木条构成了弓的核心或者说弓胎,每边都要比贴合在它上面的角及筋部分长出3吋(图2)。木条的凸出末端被做得比较大以形成一个坚固的部分好刻出挂弦的凹槽(图3,CC部位)。

2片弯曲的角材是弓臂的构成部分(上弦后在内侧),它们由水牛角或羚羊角上切下,平均厚度大约1/4吋。它们在靠近中央握把处较厚,而2端则要比木条短3吋(图3,EE部分)。

弓背的筋取自公牛或雄鹿的颈部大肌腱。它们被从纵向剖开,然后浸在弹力胶水中,再压成1/4吋厚的一长条,最后按照木质部分塑成形状并粘合上去。在上弦后这部分是弓的弓背(图3,DDD部分)。

随后,在筋材外再贴上樱桃树皮或者薄皮革以防止其受伤或受潮。角质部分则不用包裹,这个特点以及较为小巧的外形使土耳其弓与印度等其他东方弓得以区分[注2]。

最好的土耳其弓在外包的树皮或皮革上会漆上红漆并精心装饰以金色细花纹,弓臂的一边写上制作的日期,另一边则写上制作者的姓名。

角和筋(这些材料构成了弓的主要部分,给予了它力量和弹性)就好比一段管子,细细的中心则填充上木材(见图2各部位横切面)。
注2:虽然中国或鞑靼弓的角质弓腹也同样不加包裹和装饰,但是巨大的外形使它们很容易与土耳其弓区分开来(图13)。

图2:土耳其弓各部分剖面,实物二分之一大小。


Ⅰ.距弓尾6吋处横剖面;
Ⅱ.弓把与弓尾间正中处横剖面;
Ⅲ.弓把中部横剖面,覆盖了厚厚的筋腱层;
Ⅳ.弓把与弓尾间正中处纵剖面;
浅色部分,AAAA。由压缩筋腱所构成的弓背;
深色部分,BBBB。由角片构成的弓腹;
划线部分,固定并塑形角材与筋材部分的薄木条;

1/8吋的薄木条并不提供弓的劲力,它只不过作为那2片弯角片以及那长条筋带所粘合的中心罢了(图3)。

要削出整张弓那么长的木条很困难而且无聊,因为它太容易坏了。因此木条由3部分构成,彼此通过榫头嵌合然后用胶进一步固定(图3)。中间那根是弓把的核心,而两边的则是弓臂的核心。(图3)两侧木条的凸出末端被做得比较大以形成一个坚固的部分好刻出挂弦的凹槽(图3,CC部位)。

图3:土耳其弓各部分的纵向视图。


AAA.3片构成弓核心的木条,正面视角(两侧的木条熏蒸弯曲如CCC.)。

BBB.粘成一体的木条,正面视角。

CCC.粘成一体的木条,侧面视角。

DDD.与心材粘合的筋片,当上弦翻转后便处于弓的外侧成为弓背。

EE.2根自然弯曲的角片,与心材粘合上弦后便处于弓的里侧成为弓腹。
(译者:拉尔夫老爹的这段实在太碎嘴了,我已经尽力简省。)

二:弓弦

大约60根强韧的丝线拧成一股构成了弓弦的主要部分。丝线的每端都巧妙地系在一个用筋紧紧绞成的绳套上。绳套和打结方式如图4.

这些绳套嵌合于凹槽上,它们不易磨损或割伤,不过要是是丝制的情况就不同了。弓上弦后,索套就挂在小小的象牙弓弭上(图1)。这些弓弭被做出彄口以便容纳索套,并将弓弦保持在原位。这些小弓弭不总是土耳其弓的一部分,但对于波斯,印度及中国弓的结构来说就是必不可缺的了。它们较大的尺寸必须借助弓弭来保持弓弦处于正确位置。

图4:筋做的绳套打成结紧紧缠在土耳其弓的弓弦上,实物二分之一大小。

Ⅰ.连接弓弦一端的绳套和绳结最初状态;

Ⅱ.拉起绳套但还未收紧时的状态;

Ⅲ.绳套收紧后就不会松开了。

如同第Ⅲ步所示,绳套末端的多余部分会被剪去,只留不到1/3吋在外面。然后再对绳头烧结一下,以形成毛刺,免得只露一点头的丝弦滑脱(全靠丝弦把它们抽紧在一起了)。丝弦末端露出结外的那小段会被布置在丝弦绳套结合部的稍下方。(这句不太有把握)

这种打结方式非常安全,在使用中是绝对不会松脱的。(除了中国和鞑靼弓以外所有的东方弓的弓弦都按上述方法制作。)

三:箭

箭长25又1/2至25又3/4吋,箭重7英钱(译者注:1英钱(dr)=1.771克=1/16盎司),差不多等于2个1先令1个6便士硬币的重量之和。箭的重心在箭尾槽末端往前12吋处。

箭型为筒状,从重心起往前渐收:它锋利的象牙尖直径只有1/8吋(连接箭杆处)长1/4吋。箭杆贴羽处直径3/16吋,箭杆中段直径5/16吋。

虽然我仔细检查并称重了大约200支18世纪土耳其“飞箭”,我只发现了半打箭与前述长度(25又1/2至25又3/4吋)有1/8吋误差,或者在重量上差了仅仅半英钱的。箭的重心位置同样做了检测,都分布在箭尾槽往前11又1/2到12又1/2吋处。以上就证明了老式土耳其“飞箭”都是根据由经验得出的最适合远距离射击的标准模型而制作的。

老式土耳其箭那轻巧而造型优美的木质箭尾槽(图5)与现代欧洲笨重的角质凹槽有很大不同。后者无法承受土耳其弓发射时的力量一下就开裂了,而土耳其箭我虽然射了数千次却从未发现过开裂现象。

土耳其式箭尾槽的造型很引人注目——它有一个很窄的入口,然后分开以容纳弓弦,最后闭合——这使弓手即使在马背上也能准备好一只搭在弦上待发的箭。

图5:土耳其箭尾槽的结构,实物二分之一大小。
A. 箭杆末端以及木质的两爿组成凹槽的形状,正准备粘合;
B. 粘合后的样子;
C,D. 继续贴上尾羽;

土耳其箭上用的尾羽(3)虽然很硬却薄得像纸一样,长2又1/2吋,近箭尾槽处宽1/4吋,通常是由羊皮纸制的。[注3]

C,D中箭尾槽描黑部分是由精制筋丝所包裹。这些筋丝先被浸泡于热胶水中,然后紧缠在整个箭尾槽上以保证两爿木片不会从箭杆上脱落,其厚度大约为1/32吋。当干燥后,中间空隙处的筋丝便被去除,以免妨碍纳入弓弦。其余的贴在箭尾槽外表面形成了一层强韧而富有弹性的外壳,触手如玻璃般光滑,使得2爿木片的强度有了很大提高。当然,这些加强片是在粘帖尾羽前完成的。
注3:羊皮纸尾羽起码使“飞箭”的射程远了30码。原因在于羊皮纸非常的薄且光滑,所以它产生的空气摩擦阻力很小,与此同时和羽毛相比它要硬地多,也就更不容易变形了。

土耳其人在制作箭支时如此仔细,以至于即使是箭尾槽的2爿木片也要利用木质的自然弯曲以和最后的成型相匹配。当然,如果不这么做也许就无法经受住放箭时弓弦的冲力了。或许可以这么讲:土耳其弓和箭的每一吋都是有其作用的。大致来说箭的各部分可表述如下:

膨大的中部 胃
中央到箭尖 腿(原文为trowser,这啥意思?)
中央到尾槽 颈

四:如何为土耳其,印度或波斯弓上弦

最近以来我从没听说过谁能在不让人帮忙或者不借助机械力的情况下给土耳其强弓上弦的——虽然作为武器来讲这弓很小——然而以前的土耳其弓箭手可以独力很轻松的完成。

下图展示了他如何通过手腿配合来上弦。(图6,7)

对于长一些的反曲弓,比如中国弓来说这项工作相对就比较简单。因为你可以抓住弓的一头把它向里压,让弓弦套顺着滑进弓弭。

而土耳其弓,由于太小了,弓箭手把它夹在两腿之间弯曲时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与此同时还要弯腰去挂弓弦。通过不断地训练,旧时的土耳其人清楚地知道何时以及怎样调动手腿的肌肉力量来上弦——这是现代箭手对无论多弱的弓都干不成的。

除了利用机械,手腿协调是给强劲反曲弓上弦的唯一可行方法。这种方法在东方民族中世代流传。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在上弦时缺乏强劲的腕力保持弓臂正直,那就有可能发生扭曲。而弓臂在弯曲时只要有哪怕最轻微的扭转,也会使角片崩裂,这弓就废了并且无法修理。[注4]

想象一下给一张反曲硬弓上弦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弓的两头本来是靠在一起的!

De Busbecq告诉我们有些土耳其弓如此之强以至于如果把一枚硬币放在弓弦套的下面,那么上弦后除了训练有素的弓手没人能把弓弯曲足够的程度使硬币掉下来。

图6:土耳其反曲弓正被逐渐弯曲以便套上弓弦。

图7:类似的弓弯曲到足够上弦的程度。

虽然这张图来自一个古希腊花瓶,但很明显手腿协调用力的方式是高度一致的。
注4:现代弓手给反曲强弓上弦的唯一安全作法是利用结实的地钉,大小如帐篷的固定钉就可以。找到一片光滑的土地或者木板,把弓放平在上面,然后在弓把内侧钉上一个钉。随后拉弓梢使其弯曲到一定角度,再在两边弓梢外侧钉上钉卡住位置。继续弯弓,先一边然后另一边,随着弯曲的角度调整外侧钉的位置。当弓完全弯好,挂上弓弦,撤除钉子就行了。如果要给弓下弦,那么把弓架在膝上,双手抓住弓梢,主要通过手掌发力,使弓稍稍弯曲,然后用大拇指把弓弦套从弓弭中拨出。

本文出自北朝论坛,作者 : iampuzzled(译)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北朝论坛公众号beichaoluntan(看北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