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肠癌多是息肉“拖”出来的?息肉切除后,多久再做大肠镜检查?

 XY219 2022-05-06 发布于山西省

最近,身边的朋友有不少去做大肠镜检查,问我一些有关大肠癌和大肠息肉的问题,给大家发过去以后,考虑一一回答,不如整理一下。

大肠癌是我国好发的癌症之一,而许多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那么是不是这就代表着大肠息肉都需要切除吗?切除要注意什么?大肠镜检查是不是能够预防大肠癌及大肠息肉呢?

文章图片1

为什么大肠会有息肉?

大肠内有粪便储存以及通过。粪便、异物刺激、以及机械性的损伤,使得黏膜产生伤口。正常的黏膜修复应该回到完好如初,少数较深的伤口则会留下疤痕,然而因为基因的变异,有些病人的伤口修复会产生过度增生的细胞,形成赘生物,也就是泛称的息肉。

大肠息肉会有症状吗?

大肠息肉一般没有症状,不会有专门的疼痛等不适感,除非是因为息肉过大造成阻塞跟肠扭转,或者因为长期出血导致贫血等。

文章图片2

有大肠息肉要不要紧?

根据大肠息肉的类型不同,有不同几率而转化为大肠癌,以及造成死亡。大的息肉也有导致肠阻塞、肠扭转的急性发作风险。大肠息肉属于较易出血的赘生物组织,长期的血液流失也有机会产生贫血。一般认为小型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的癌化风险非常的低,属于不需要积极处理的息肉;腺瘤型或无蒂锯齿状息肉属于高风险的息肉,建议积极处理。

大肠息肉一定会变成大肠癌吗?

多半都是会的。随着息肉种类的不同、病人基因变异的情形、病人大肠内容物致癌性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癌变风险。一颗完全不处理的腺瘤,累积变异到癌化平均在10年左右。但是高度危险的基因变异,可能使得癌化时程少于1年。会有癌化风险的息肉种类为:无蒂锯齿状息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

有人问规律的排便是否能避免息肉癌变,只能说有一定的帮助,因为规律排便帮助肠内粪便等垃圾排出体外,避免肠内的污染导致息肉炎性反应,但大多数患者出现息肉后,排便习惯会有影响,所以如果持续性排便习惯改变,建议还是要去医院检查。

文章图片3

大肠镜有助于预防息肉癌变吗?检查时如果发现息肉,都会顺便切除吗?

大肠镜目前看来是预防大肠息肉、大肠癌的利器之一,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都应该尝试一次大肠镜检查,至于40岁以下的人群如果没有不适症状,可以考虑通过粪便潜血试验来早期预防。

检查时如果发现有息肉,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并且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医生在评估癌变风险以及并发症之后,小型息肉是可以现场处理的。如果是低风险的息肉、患者没有同意、现场设备不足、大肠环境太脏、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切除后风险太高的息肉,一般不会马上动手,而是留待检后再约定时间来进行。

文章图片4

大肠息肉如何切除?会不会有并发症?

息肉的切除法除了传统手术、腹腔镜手术外,内窥镜手术是目前的优先选择。医生使用细长的器械,通过内窥镜治疗管腔来切除息肉。并发症在于伤口的出血、感染、肠道的穿孔、因为肠道的充气使得病人生命体征不稳定、以及过高浓度的甲烷因电烧的使用而产生肠道内爆炸。

因为大肠内存有粪便,以及发酵后的氢气跟甲烷,执行检查跟治疗前应充分清肠,以提供良好的视野以及减少术后感染、术中甲烷爆炸的风险。需要大家了解的是,这些风险几率很小,毕竟在做肠镜前会提前一天清肠。

大肠息肉如果是良性的,可以不用切除吗?但如果也切除是不是比较保险?

无蒂锯齿状息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等,属于会有癌变风险的息肉,严格来说还属于良性的息肉,可是他们是所谓的癌前病变,所以还是建议切除。当然,如果病人因为太过虚弱或年岁已大,评估癌变过程落在预计生命终期之后,就没有马上切除的必要了。

至于常见的增生性息肉,因为风险非常低,只建议切除位于近端大肠、超过0.5厘米的增生性息肉;或位于远端大肠、超过1厘米的增生性息肉。

根据2017年美国癌症协会发表的文章,使用大肠镜检查以及切除这些可能癌变的良性息肉的行为,可以减少40%的大肠癌发生率以及50%的大肠癌死亡率。

文章图片5

大肠息肉切除后,多久要再做一次大肠镜检查?

虽然多数大肠癌变进程在10年左右,然而,考察基因的因素以及病人的饮食习惯等,如果是近亲有大肠癌的患者,即使是在息肉切除后,也应每5年检查一次大肠镜。

对于其他息肉史的病人,2020年美国大肠癌专科医学会针对切除的息肉种类、数量给予建议:

无息肉:10年后检查

增生性息肉:3-10年内检查(视个数以及大小而定)

管状腺瘤、管状绒毛腺瘤、绒毛腺瘤:1-10年检查(视个数以及大小、分化情况而定)

无蒂锯齿状息肉:3-10年检查(视个数以及大小、是否有分化异常而定)

当然,如果是清肠不佳的大肠,建议在3个月至1年内就要再做大肠镜。

文章图片6

如果不只一个息肉,也会一并切除吗?最多能切几个?

如果是需要切除的息肉,在时间、设备都充足、病人生命征象稳定的情形下,都会一起切除。但是切除息肉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比如说:上百个、上千个息肉的病人,一次完全切除不实际,切除后复发率也高,应考虑其他处理方式。另外,如果预期息肉切除后的伤口因太大或角度会无法缝合,应考虑留院观察或者采用其他方法,贸然出手可能会出现无法止血的问题。切了第1个息肉,发现病人很难止血,也不会马上切第2个,而是立刻改善病人易出血的因素后,再考虑切除其他的息肉。

动了大肠息肉切除手术,为什么不能马上坐飞机?

机舱内的压力变化会使得肠内残余气体的风险变得不可知,可能会增加腹痛以及出血、穿孔的风险,如果人当时在飞机上发作,会造成该航班机组员以及乘客的困扰,也会耽误抢救时机。

此外,出国免不了提行李,负重也会使得腹压增加,连带增加伤口出血的风险。病人常见息肉切除术后在机场出血就是这个原因。

息肉切除术后建议两周内不要远行,因为延迟性出血跟穿孔可能会发生在这段期间,如果当时人在高山上或国外,风险太高。

文章图片7

切完息肉后是不是就一劳永逸了?

根据2020年的数据,在对照组大肠癌10年累积发病率在2.1%的情景下,息肉切除后为增生性息肉的人群,之后大肠癌10年累积发病率为1.6%;无蒂锯齿状息肉的大肠癌10年累积发病率为2.5%;管状腺瘤的大肠癌10年累积发病率为2.7%;管状绒毛腺瘤的大肠癌10年累积发病率为5.1%;绒毛腺瘤的大肠癌10年累积发病率为8.6%。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我们将病灶处切除,中断了该处的癌变进程,病人仍然无法恢复到跟普通人一样的基本风险,也就是说,其他的大肠黏膜仍然有癌变风险。

这是因为大肠息肉、大肠癌的发生,有几个重要的关键:微伤口、发炎、基因变异、环境的致癌因素、时间等。切掉病变处并无法改变其他因素,因此即使是切完息肉了,还是要持续跟踪检查,并且改正不良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文章图片8

大肠息肉的发生跟饮食有关吗?

应该是有的。除了基因的变异,息肉的产生应该与食物以及大肠的内容物相关。不过目前证据比较充足的是跟大肠癌相关的研究。

大肠癌是目前已知跟饮食关联性最高的癌症,有38.3%临床案例跟饮食相关,接下来是头颈部癌症的26%。

已知可能引起大肠癌变的食物包括:香烟、酒精、过度加工的甜食、饮料(高果糖、玉米糖浆)、加工肉类跟红肉,甚至食物染色剂,肥胖都可能引起大肠癌化。

相对而言,能降低大肠癌风险的食物则包括:地中海饮食、素食或半素食、全谷物、非发酵牛奶、膳食纤维、钙、干酪、酸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