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精神:催生“写实”“求真”的现实主义 | 社会科学报

 杨柳依依bnachr 2022-05-06 发布于重庆

作为一个文学术语,“现实主义”是从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延伸和拓展而来的。百余年来,在诸多外来的文学思潮流派中,现实主义在我国本土文学与文化领域传播最为深入且广泛,同时也争议最多,内涵最具复杂性与多变性,当下依然有必要对其作深度阐释。

Image

原文 :《科学精神催生“写实”“求真”的现实主义》

作者 | 浙江工商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蒋承勇

图片 | 网络

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看,自然科学在19世纪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19世纪可以恰当地称为科学的世纪”(梅尔茨)。随着科学技术影响的日益扩大和深入,崇尚科学和理性成了19世纪的时代风尚,一种以“写实”“求真”为特质的具有现代性和先锋性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应运而生。

科学精神催化出现代现实主义

虽然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和人的影响有一个漫长过程,但是从西方科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同以往所有时期相比,1830到1914年这段时期,标志着科学发展的顶峰”(伯恩斯)。从科学对社会和人的影响角度看,“一直到18世纪将近末尾时为止,和科学学说相对而言的科学技术对人的见解没有重大影响。而随着工业主义的兴起,科学技术才开始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罗素)。随着科技影响的日益扩大和深入,科学精神、科学理性逐步成了19世纪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崇尚科学和理性成了19世纪的一种时代风尚。

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生及其力量之源也基于科学成就和科学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昌明了文化和思想,于是才谈得上“启蒙”——使人从宗教信仰的古老世界观中解放出来。宗教不断转变长期以来反对科学的专横态度,科学开始不断深入人心。相对于18世纪,19世纪的科学给整个欧洲乃至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科学与时代风尚及文学艺术的关系密切,19世纪的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在科学的影响、渗透和鼓舞下无疑有了自己的新气象。从西方文学演化的角度看,历史悠久的古典现实主义进入到了弥漫着科学精神的19世纪,一方面其“摹仿说”传统内核得以传承与延续,另一方面在科学精神的催化下演化为具有新质的19世纪现代现实主义。

Image

科学实证式的“写实”与“求真”

由于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给欧洲人强有力的鼓舞,科学实证与实验的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广泛的渗透,也催发了作家通过文学创作去“分析”与“研究”社会和人的生存状况的浓厚兴趣与热情,从而强化了西方文学与文论史上“摹仿说”意义上的“写实”传统。在具体的创作行为中,“现实主义文学喜欢视觉物、喜欢观察事物,通过视觉来记录它们的存在,并以此为中心……现实主义比其他任何一种文学模式都更将视觉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并将其作为理解世界及其与人的关系的主导性载体”(彼得·布鲁克斯)。“视觉”以科学实证式的细致观察为前提,“视觉”之结果借助于语言载体的转达而成为文学文本内容,这是一种“写实”式的“摹仿”“再现”抑或“反映”,读者便可以通过文本理解世界及其与人的关系,这种写实性文学文本同时也是作家对生活现实展开研究、考据或者艺术化实验的主导性载体,其中记录了他们艺术实证的结果。现实主义的实证式观察并不仅仅停留于对生活和事物的外在“视觉”所得的“记录”上,而且要深入洞察其内在性之蕴含——社会之规律、本质、意义等。因此,现实主义对社会和生活的这种“实验”式“摹仿”、“再现”或者“反映”,在方法与形式上就有科学式“实证”与“研究”的意味,当然,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式艺术创造,作家创作的结果不是关于社会和生活的科学化的实验报告,而是具有审美价值和社会认识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

巴尔扎克在思想观念上可谓是文学领域的科学主义者。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以实证的理念去观察和研究人与社会。他在那些外表看来千篇一律、平稳安静的人物身上进行挖掘。巴尔扎克说,他喜欢观察自己所住的那一带郊区的各种风俗习惯、当地居民和他们的性格……他可以和他们混在一起,看他们做买卖,看他们工作完毕后怎样争吵。对他来说,这种观察已经成为一种直觉,他的观察既不忽略外表,又能深入对方的心灵,或者正因为他能很好地抓住外表的细节,所以才能马上透过外表深入内心。巴尔扎克作如此实证式观察的最终目的是力图在文学文本中客观冷静地再现当时法国社会的风俗史。在他的小说中,精致的细节描写使物质的形态具有客观的逼真性,从而具有还原生活和历史的效果。巴尔扎克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主义的。司汤达、狄更斯、福楼拜、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行为,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实证式的“写实”“求真”特质。

Image

可见,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求真”精神,接纳了科学实证思维基础上的观察、实验的方法和经验论哲学内涵,并挤兑了传统“摹仿说”的形而上抽象思辨和先验论哲学内涵,力图使文学文本所展示和反映的艺术世界与现实中的生活世界形成同构关系。正因如此,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通常被认为广泛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之面貌及其内在的本质与规律,从而使文学文本拥有了新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概言之,19世纪现实主义让传统的先验性抽象思辨性写实走向了科学实证的分析性写实,它独具特质的“写实”“求真”精神是促成西方文学在创作理念与方法上现代性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体现出一种赤裸裸的“事实”

历史是流动的,特定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与文化征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这种具有时代特质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属于19世纪这个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反之,19世纪现实主义也表征和铭刻了巨变时代的社会文化精神之特征。于是,这种“现实主义”在当时便是一种极具“现代”与“先锋”精神的文学样式:它挑战和反叛强调“主观”“超验”“情感”“想象”的浪漫主义文学成规;它不同于此前的所有摹仿、写实倾向的文学(如18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在科学理性的牵引下,刻意追求“客观”与“写实”。所以,当我们今天认为“现实主义”是一个普通乃至“俗套”的术语时,殊不知,它在19世纪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思潮出现时是具有显著的现代性与先锋性的,正如当时法国批评家爱德蒙·杜朗蒂所说,“这个可怕的术语'现实主义’是它所代表的流派的颠覆者。说'现实主义’是荒谬的,因为现实主义标示着个人性的坦率而完美的表达;成规、模仿及任何流派正是它所反对的东西”。

Image

19世纪现实主义具有反叛传统的现代性和先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它属于19世纪这个被科学精神弥漫的特定时代,其本身所拥有的科学理性、科学思维和“客观”“写实”精神便是“现代性”“先锋性”的一种重要标志。此前任何时期的西方文学都未曾拥有如此强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化的“客观”“写实”意识及其带来的文学—小说文本的独特审美样式。所以,著名文学理论家韦勒克说,现实主义完全不同于浪漫主义和此前其他的文学样式:它排斥了作品中那些异想天开的、神仙鬼怪式的、隐喻和象征的、高度风格化的、纯抽象和装饰性的东西,它意味着我们摒弃神话、童话的世界。它还意味着拒绝接受完全不可能的、纯偶然的和极不寻常的事件与情节,因为尽管各地和作家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现实”在当时显然已经有了明确的含义,它代表着19世纪科学的、井然有序的世界,一个因果关系分明的世界,一个没有奇迹和超验王国的世界,即使作家可以保留一种个人的宗教信念。于是,现实主义的“现实”(reality)也是一个包容性的术语:丑恶的、令人厌恶的、低贱的事物都是艺术的合法题材,从而使其拥有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所以,它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显然,犹如自然科学客观冷静地展开“研究”与“实验”,现实主义作家也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展开写实性文学创作,其审美与创作的观念既不同于17世纪古典主义作家,也不同于浪漫主义作家,因为现实主义文学所表现的题材既不是古典主义的古代英雄和宫廷生活,也不是浪漫主义式充满抒情与想象的理想世界和异国他乡,而是当下的现实生活,是真实的普通人和平凡的世界。在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现实世界具有不加粉饰的本原性和有序性,他们的作品中容纳了古典主义作家所指责的“丑陋”而缺乏“崇高”的生活,它们体现出一种赤裸裸的“事实”。这种文学理念、叙述方法和审美趣味是超乎往常的,既和浪漫主义文学一样反叛古典主义,因而在这一个层面上与浪漫主义一起拥有了“现代性”禀赋,又在崇尚科学与理性的层面上有别于浪漫主义,从而在“现代性”的取向上与之有所错位。为此,韦勒克说,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代表的严肃的现实主义的出现就成了一种相当突然的现象。

Image

可以说,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写实”“求真”方法,更新了西方文学史上关于文学的观念,也改变了文学的叙述方式和文本样式,其先锋特征与现代性取向是无可置疑并具有深远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的。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03期第5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