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徐广忠||《红旗渠》的启示(散文)

 望安山文学 2022-05-07 发布于福建省
     点击上面蓝字“望安山文学”,关注我们,谢谢!


《红旗渠》的启示
文/徐广忠


春节前夕,中央一台电视连续剧《红旗渠》我是每集必看,而且被剧中故事人物深深地感动着。剧中以林捷书记为代表的林县县委一班人带领群众在缺少资金、技术、物资等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然修建红旗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太行山建成一条长70.6千米宽8米的人间天河,终于把山西漳河的水引到了河南的林县,解决了林县人民吃水和灌溉的困难。
首先林县县委是一个团结奋斗的领导集体:林捷作为林县的书记顶着多大的压力,上级的不支持、没有资金、没有物资、技术缺少,但是他看到十年九旱的林县人民生活极其困难,决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修建红旗渠;李明阳县长在做好全县工作的基础上,积极筹措资金,购买修渠用的炸药雷管、水泥、粮食等物资并安排人员车辆及时送达工地,保证工程所需,真正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孙士厚副县长和水利局局长吃住在工地,和群众同吃同住共同劳动,起到身先士卒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在挪用一平二调专项资金被调查期间,每个人不是推脱责任,而是把“罪过”往自己身上揽,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就是为了能把水引到林县,造福一方百姓。
其次是水利局技术员吴念祖,一个国家高等学校水利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本来可以分到一个好单位,过着朝九晚五上班族的生活,可他自己到一个经济贫困的县城,把所学的专业技术用于红旗渠的勘测、设计、绘图,以过硬的本领完成一条仅有八米落差的近百公里长的水渠。为了让自己安心修渠,他把妻子、母亲的骨灰埋在林县红旗渠边,最后吴念祖也因公牺牲,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红旗渠。没有豪言壮语,这样的壮举显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爱国爱林县人民!
还有成千上万的修渠群众,他们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无私地奋斗在一线。石水生就是千千万万中的优秀代表。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凭借着满腔热忱,用钢钎打眼,放炮开山炸石,发明“水平仪”,研制石灰,生产炸药,这些都是普通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修渠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机械更没有专业技术人才,再加之是在太行山的绝壁上开凿水渠,导致很多人不幸牺牲,他们有工程干部、技术人员、医生、普通群众。他们为了林县人民能喝上水献出了生命,他们是为人民而牺牲的,这些人都是英雄!
抛开电视连续剧,我们看看真实的故事。世界八大奇迹,中国就占了两个,一个是武汉长江大桥,另一个就是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红旗渠是1960年2月动工,1969年7月完成,红旗渠全长近1500公里(包括分渠)。削平1250个山头,打通211个隧道,架设151个渡槽,总土石方量22250立方米,牺牲了81人。再看看投资,最初就是靠县财政的290万元起家,等后来工程量大远远超出预算,总投资1.2亿元,其中国家投资4000万,林县自己投资8000万。这样大的一个工程花钱并不多,林县自己生产炸药、石灰和水泥,石头与石头间用石灰填充,勾缝用水泥,这样节省了很多。干部没有补助,农民每天只有一斤半的原粮,不够就加野菜和树皮。因为1960年正是国家困难时期,这么多的资金和粮食,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没有一个人贪污钱和粮,真是奇迹!这种思想觉悟放在今天,会成为我们干部群众的反腐教材。
若要问红旗渠的质量如何,事实会告诉你:红旗渠建成五十多年,没有发生一次泄露、溃坝事故。当时没有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农民自己建造的,真正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恐怕也是很难做到的。看看身边的报道,有的工程为了抢工期,还有的偷工减料,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楼房盖几年就成危房,桥梁才用几年就坍塌,红旗渠与之相比乃天壤之别。
林县的县委书记林捷的原型叫杨贵,杨贵是1954年担任林县县委书记。为了解决缺水问题,他带领群众修建很多蓄水池和小型水利工程,但是1959年的一场大旱,这些蓄水池、水库都干了。经过走访群众和水利部门的调研,要想彻底解决林县干旱问题,决定修建红旗渠引水工程,于是开启了引漳入林工程。试想一下,一个县委书记就能干成惊天动地的伟业,如果全国的县委书记都一心扑在工作事业上,国家怎么能不富裕呢?
时光荏苒,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人,如今有好多人离开了,可他们留给后人的红旗渠却清水长流。红旗渠就像一座丰碑,屹立在我们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心中。它不仅创造了中国奇迹,也铭刻了林县人民的智慧和胆识。它所闪耀的红旗渠精神,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沿着红旗渠建设者的足迹,踏踏实实地走向明天。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徐广忠,内蒙古赤峰市翁旗人,中学高级教师,现退休在家。



 
策划:耕文;主编:非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