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红艳:为了忘却的纪念

 昵称73531636 2022-05-07 发布于北京
【总第170104期】

为了忘却的纪念

作者/张红艳


我眼中的刘姨,像一片落叶随风而去,悄然消失了。她的一生仿佛是路边的一棵小草,被岁月的车轮一次次无情的碾压,但她挺直腰杆,把一份份坚强献给平凡的日子。
小村庄供销社门口的角落里,忙碌着她补鞋的身影,风雪中背着柴草艰难前行的步伐。早晨在小市场摆摊卖菜,一块钱一把。自家小院种的,施农家肥,纯绿色蔬菜。只要有空闲时间,就随手捡破烂贴补家用。自留地小菜园里是没日没夜的翻地,种地,忙碌着,站着干不动了,就在地垄沟里爬着,跪着。


看见任何人,不卑不亢,笑容可掬,不争不抢,默默奉献。不奢望,与人处处友善,这就是我眼中平凡的刘姨。永远值得我们尊敬,赞美的一个普通人。写她的故事心里沉甸甸的,在一个多月之前,她老人家永远地离开我们了。
八月份我回东北,母亲对我说,你刘姨有病了,已经几天不吃饭。让我到市场买点水果,牛奶,去看望她老人家。见到刘姨的那一刻,我们相当的吃惊,整个人瘦的都脱相了。脸色惨白,说话的声音很微弱,根本听不清楚在表达什么。
疾病真的可怕,活生生把那个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给打垮了。她缩在火炕上,铺垫着被子还说硌得慌。眼神中透着无助,瘦的皮包骨,曾经硬朗的身体如霜打的叶子枯萎了。



原来,每次看见她老人家,就会与热情,亲切,风风火火,从不要求回报关联在一起。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刘姨,是小村庄一道纯朴的风景线。看到现在的刘姨,只能用悲叹心疼形容了。
平凡的刘姨是所有坚强母亲的典范,是万千母亲坚强努力的缩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为了儿女们是倾其所有,是一位值得敬佩的母亲。希望您读了这篇文章,能从这位普通人身上,吸取到正能量的精神,我的小心愿就达到了。
家乡,从我懂事就有印象,去小村庄供销社买书本。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在门口角落里,总看见刘姨在那里修鞋的身影。坐在小马扎上,扎着大围裙。头发有点凌乱,两只手黑乎乎的如枯树枝。


刘姨,说话有口音,但热情的笑脸如向日葵般灿烂,相迎相送过往的人群。这么说,这个行业不是一般人能坚持的,脏兮兮的很劳累。有时一坐小半天,站起来去一趟卫生间,都不会走路了。每天,缝补几十双鞋,手脖子,手指头的关节累的变形。现在她得这个病,跟这些年吃苦受累,饥一顿,饱一顿,不知道心疼自己身体,有太大的关系。
有些人用瞧不起的眼光对待这份职业,可刘姨把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每天,她被身边许多鞋子包围着,碰到熟悉的人,匆忙的打声招呼,双手从不停闲。然后,又埋头干活,这就是我眼中的刘姨。
我结婚嫁到别的农场,只要回到娘家,就陪伴母亲去小市场逛一逛。东张西望中有一种自豪感,走出农场,光宗耀祖了。而刘姨的身影随后闪亮登场,亲切的笑容和热烈的乡音让我受宠若惊。她会主动地跟母亲打招呼,介绍菜名,然后会夸奖这大姑娘越来越漂亮了。母亲笑滋滋的眼睛,马上眯成了一条缝。刘姨卖的各种蔬菜,比别人便宜。只要买她的菜,会多给你拿上一把香菜,两根葱,这小小的举动是暖暖的。不必在乎多少,是一份小心意,让人感动。



只要去市场购物,会情不自禁的光临她的小菜摊,回来的路上,母亲更是赞不绝口的,一直在夸奖。老爷们死的早,一个女人抚养三个孩子,全靠它支撑,日子难的流苦水。那些年,她们经常在一起干零活,所以对她家里的事情了如指掌。一顿刨根问底,我悄悄地都记在了心底。刘姨纯朴坚强的人生态度,是对年轻人心灵最好的净化。
每天,她忙乎完屋里的活又忙碌自留地里的活,今天去山坡那里送农家肥,明天又去开垦江边那块地。孩子睡觉了,抽空就缝缝补补,洗衣服,只要睁开眼这一天就忙得双脚不沾地。每次出去干活,就用地板车拉着孩子放在田间地头,要是孩子睡着了,担心孩子醒了乱爬滚下床,就要绳子捆腰间,另一头捆在窗户的铁栏杆上。从地里回来看到孩子还在睡觉,倒也放心了。有时,则让人心疼的掉泪,孩子哭的满脸都是泪水,裤子尿的湿漉漉的,双腿浸染的通红。后来孩子被捆绑的怕了,见到绳子就哇哇的大哭。那个年代没有托儿所,家里又没有老人帮助,只有用这些土办法对待,什么早期教育都靠边了,只要不摔着就行了。


有一次,发生的事情真真的有惊无险,在农村不会把孩子丢了,这要是在城市,或许都找不到了。收拾完家务活,把几个孩子先后放到地板车上,便去自留地,到了地头一看,怎么少了一个。赶忙原路返回,碰到熟人就问,最后回到家里,看见孩子趴在沙堆上,撅着小屁股睡着了,脸上全是尘土和沙子。
那个年代,家的孩子多,过日子很辛苦,平时得到处寻找活计,挣零花钱补贴家用。刘姨曾和男人一起到砖厂烧砖,脱砖。刚从土窑里出来的砖,散发着热气,太阳当空照,烈日炎炎,双重的温度,烤的人是焦头烂额。头发上的汗水模糊了双眼,一块毛巾擦汗,最后,如同水洗一般。
有时,去几里远的野地锄草,天亮就出发,太阳落山才回来。中午吃自带的饭,野地里荒草丛生,蚊虫肆无忌惮,叮咬得满身大包,脸上耳朵都肿了。秋天去收玉米,小麦,黄豆,双手磨得起血泡,胳膊上划出一道道血口子。累得腰疼,站不住了,就跪在地里干活。忙碌完外面的,还要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一个弱女子,一副弱肩膀无怨无悔担着几张嘴,努力替丈夫分担。八十一难都经历了,体验了,是当之无愧的女铁人。



成年累月的劳累,劳神,她的身体逐渐出问题了,经常吃不下饭。难受了就喝点热水,也舍不得花钱买药。然而,这些困难和辛苦都能默默去克服,最怕孩子有毛病,又破财,又劳神,整夜不睡觉守护孩子。孩子好了,最后,大人却累病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本来日子就难上加难,可又雪上加霜。又一个无情的打击,降临在这个家庭,是灭顶之灾。
刘姨丈夫有病了,最后花光钱财撒手人寰,给她留下了很多外债空荡荡的心。那段日子天塌了,躺在炕上三天她都不吃不喝,眼泪流干了。老姐们都过来安慰,可她的心随丈夫走了。当看见站在炕沿边的孩子们,才觉得自己还活着。这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呀?老的老,小的小,我要是倒下了,孩子怎么办?没爹没妈,成了孤儿,没有父母关爱,就变成野草了。为了孩子我也要熬过这一关,坚强地活下去。承受丧夫这个打击后,她变得沉默寡言,很少和人交谈,孰是孰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在农村撑起一个家是很不容易的,况且又是单身的女人,带三个孩子来自精神方面的压力苦不堪言。忙完家务活,又忙外面的活,扒炕,抹墙,种地,喂鸡鸭鹅狗。天天像个小陀螺根本停不下来,忙碌的是身心疲惫。有的好心人,看见她过的日子太艰难,就劝改嫁吧。可怕孩子们受委屈,一直没有走那一步。面对窘迫的生活,各种压力,刘姨已经没有时间舔自己的伤口。她一辈子都是在节约中度过的,孩子们买新衣服都压在箱子底,亲人,老姐们给的旧衣服,从不嫌弃捡着穿。还为自己找各种借口,这都八成新扔了,怪可惜的。积攒下钱给孩子们买新衣服,那该多么欢喜。
刘姨的善良,让人心酸,心疼。只要听说的老姐妹有病了,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拿半筺,买两瓶罐头去问候人家。她的日子别人都了解,谁会挑理,可她就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姨用勤劳的双手,没日没夜地忙碌,精打细算,含辛茹苦抚养孩子们长大成人。先后给两个儿子都说上了媳妇,成家立业,是子孝孙绕,这是对她最大的安慰。



可刘姨也不歇着,每天继续忙里忙外。孩子们心疼啊,不让她干任何活了,可她还是偷偷摸摸的又去地里了,只想多挣点钱补贴儿女。刘姨和我母亲是同龄人,她们这代人共同的优点是能吃苦耐劳。为了儿女,为了家庭,可以奉献一切,很少为自己着想。
母亲对我说,同样是女人,我们那一代人和现在的女人都没法比,是天上地下的区别。现在的女人怀孕了,一直是众星捧月的感觉。全家老少围着团团转,一会儿吃这个,一会儿又要那个,一会儿怕磕着,一会去胎教,一会又这么锻炼。月嫂,伺候月子消费标准一万多,真吓死人了。父母那个年代的孩子,能吃饱穿暖,少生病就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
时代真的不同了,很多新鲜事儿,没听说过,何谈见识和享受。



最勤劳,最有担当。无怨无悔,吃苦耐劳的人走了,刘姨去世的那天,小村庄下雨了,下得很大,很大,老天哭了。刘姨,坚强对待人生的态度,优秀的品德应该得到延续。反观现在的年轻父母,大手大脚,互相攀比,虚荣心强,不孝敬父母,挑三拣四,希望看到文章后能有所思考。
刘姨的儿女们,为有这样德高望重的母亲应该感到自豪。在今后的岁月里,定会越来越优秀,因为他们有一位充满奉献精神的母亲。虽然没有什么文化色彩,惊天动地的故事,人生也普通平庸。但她脚踏实地,积极面对困难,对家人充满关爱,对社会充满希望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简介
张红艳,笔名小草,1962年出生,黑龙江省依兰县依兰农场。本人是一个在文字海洋里舞蹈的人,在网络平台,发表文章六百多篇。在巜唐宋杯中国诗人》比赛中获得,优秀奖,作品将入中国诗集。在金榜头条平台,签约诗人三年。在中国电影人春晚名人名家中荣获,特等奖。在全国第四届散文300篇大奖赛中荣获,三等奖。在唐宋杯诗词大奖赛中获得,三等奖。第一届巜塞北杯》中获得,优秀奖。在新春华鼎杯有声赛中,《别了,小村庄》荣获金笔文学奖。爱写作的女人,用文字的天堂,安放关于美和爱。用灵与智终极梦想,对陋习勇敢抨击。爱写作的女人,是优秀的,它给人们带来长久的和平,幸福。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是一种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