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排名前十的一首词,结尾5个字已暗示其日后必为文字所累

 十二读诗词 2022-05-07 发布于四川省

第218篇文章,1228字


作者:丁十二

现代人觉得苏轼其词成就颇高,必定是天赋异禀,早年就开始创作。天赋异于常人虽是事实,然其创作时间却并不早甚至有些晚。

苏轼享年六十六岁,根据现有的苏轼词集来看,苏轼应该是熙宁五年(1072年)在杭州通判任上开始作词,彼时,苏轼年三十七岁。

且根据词集记录看,在熙宁五年,苏轼只写了2首词,熙宁六年则写了5首,而在熙宁七年则写了42首,是其一生作词最多的一年。

今天我要读到的这首词,正是苏轼写于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十五日,故而此词按照时间顺序可排入前十。且词的结尾5个字已暗示其日后必为文字所累。且读:

《谒金门·秋感》

宋·苏轼

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坐听潮声来别浦。明朝何处去。
孤负金尊绿醑。来岁今宵圆否。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

谒金门,原为唐教坊曲名。汉武帝以西域大宛马铜像立于皇宫鲁班门外,因改鲁班门称金马门。西汉时期的文士东方朔、扬雄等均曾待诏金马门,称“金门待诏”。所以“谒金门”的本意即朝官等待君王召见。后作为词牌名,又名“空相忆”、“花自落”、“垂杨碧”、“东风吹酒面”、“不怕醉”、“醉花春”、“春早湖山”等,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当属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王安石《谒金门·春又老》。

这首词是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友人酬答唱和之作。题目“秋感”点明季节时令。

上片写写秋夜雨后与友人听潮。“今夜雨”三个字点明时间和天气。类似电影的背景又如同日记。“断送一年残暑”表明秋雨过后,暑热退去,天气转凉。如此大好时节,和友人一起去江边听潮真是惬意。然而,居安思危,这样的日子终究会过去,明朝将去往何处?一是问明天去往何处再能欣赏到如此的美景,二是问仕途将何去何从?

我们都知道苏轼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才自请出京任职的,所以此一句暗含着他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政治归宿的双重担忧。

下片写秋夜雨后与友人饮别。“孤负金尊绿醑,来岁今宵圆否。”两句开篇承上启下,点出秋雨断暑之乐。绿醑(xǔ),即绿色美酒。出自唐太宗李世民《春日玄武门宴群臣》“清尊浮绿醑,雅曲韵朱弦。”正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然而尽管如此,我们的诗人还是问出:来岁今宵圆否?明年的今天还能一起饮酒听潮吗?

“酒醒梦回愁几许,夜阑还独语。”无论如何,酒都是会醒的,酒醒了梦也就醒了,梦醒了就不得不继续面对现实的愁闷,这愁犹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一往无前。这愁该如何倾诉?诗人说:夜深了,朋友们都回去了,就让所有美好留在你们记忆中,至于这几许闲愁,还是我独自承受吧。

“夜阑还独语”5字虽然看似平淡,实则力压千斤。一来表明苏轼内心确有不平与愁闷;二来说明当时言论并不自由,是不能公开谈论变法弊害的,因此苏轼只能一个人自言自语。也因此,苏轼将对熙宁新法的不满指斥于文字诗词之中,被奸佞小人陷害,从而引发了“乌台诗案”。

这首《谒金门·秋感》虽算不得名篇经典,但作为苏轼早期的作品,可以看出,作为“词坛新手”的苏轼在当时已显示出大家风范,尤其是抒情和表达技巧上的处理,显示出其非凡的才能。

---End---


作者:丁十二

号慕瞻舟人,诗词爱好者。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