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测一测你的经方段位?

 中医知识圈 2022-05-07 发布于山东省


7: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上面两条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仲景如何运用呢?

请看条文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主之。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主之。 

本条主症是发热,这个发热是阴证还是阳证?病位在表还是在里?仲景是如何辨证的?如何开方?

大家可以当做一道思考题。 

可以把上述2条看做仲景的两个医案。如果不告你答案,能够推导出和仲景一样的处方吗? 

我们试着依据经方辨治六步法分析如下 

1、四诊信息: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2、辨阴阳。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虽然有外热、面色赤的表现,但整体来看,明显属于阴证。而且脉微欲绝,属于阴证的重症。 

3、辨病位。下利清谷病位在里。虽然有外热的表现,有外热表现,但并没有明显表证。病位在里。 

4、辨六经属于里阴证太阴病的重症。 

5、治法是温阳扶正。 

6、本案属于阴证重症。病机为下利清谷导致津液、阳气丢失,而呈现为类似休克状态的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血压下降等。应该有恶寒,为何不恶寒、发热、面色赤?属于真寒假热、虚阳外越、格拒证。本案表证不明显,即使有表,也要舍表救里。属于四逆汤证。但因为阳虚重症的虚阳外越,需要回阳救逆,加大四逆汤的剂量,即通脉四逆汤。甚则加入猪胆汁,即通脉四逆加猪胆汤方。 

通过这2个医案,其实反映了临床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辨阴阳。这个发热、外热、不恶寒、面色赤,如果错误辨为阳证,治疗后果不堪设想。也可以看做是对第7条、第11条的具体阐释。

学习感悟

今天分享一下马家驹老师讲座时讲的阴证阳证鉴别的五个要点: 1.看病人整体的精神状态,记住李逵和林黛玉两个代表人物的特点即可。 2.看口渴还是不渴,不渴肯定就是个阴证,渴的话要进一步问,喝的多不多,喝热的舒服还是凉的舒服?如果渴喝的还多或者说喝凉的舒服那就是阳证;如果渴不想喝水或者喜欢喝热水那就是阴证。 3.看大小便情况,二便不利为阳证,二便自利为阴证。 4.脉沉取有力无力。 5.看舌的润与燥。

以前学习中医总是被西医思维带着跑,记方子,记这个方子治疗什么疾病,想方设法多收集老师的方子,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接触胡希恕-冯世纶经方理论体系后,再加上马家驹老师深入浅出地剖析和讲解,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马老师反复强调胡希恕老的六经八纲辩证理论的核心就是三个病位和两个病性的那张六经表格。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按照六步法(详细准确四诊信息采集-定病位-定病性-定六经-定治则治法-细辨方证)确定最终方药。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证确定了,治法就是唯一的,方药就有了方向。今天马老师的讲解再次说明了学习胡老经方理论体系要学什么?重点是学习六经八纲辩证。这也是马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强调的学习重点。“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辩证准确是疗效显著的先决条件,希望我们大家通过学习和不断体悟,都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透过现象看本质。

所有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都可以按照六经辨证体系来看,病位离不开三个,表、里、半表半里,病性离不开,阴,阳。这就是我们的辨证施治。 马家驹老师在六经入门讲记中常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经方的六经,说的是六个病实质是六个证。伤寒论通篇一直在强调病位和病性,说明辨病位 ,辨病性 ,辨六经是多么的重要 。临床上阴阳变错了 ,后面的法和方就都错了。

其实在临症中辩识真寒假热,假寒真热实属难中之难,但是我遇到的厥阴气滞引起的手足冰冷倒是常见。迄今为止,最让我熟悉的还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的痞证,在心血管领域,消化领域常常多见。也有痰水互结的水痞。而最让我难忘的是有一位16岁的青少年,每次遇到上学读书就会咳嗽加重,同时咯黄白痰,且口渴多饮,饮水量多,饮水后无法解渴,伴燥烦,时有汗出,流清鼻与浊黄涕交替出现。便不假思索用了小青龙汤加石膏。近30付药持续服用。如今患者健康回归学校,而他的父母同时也主动过来要我经方调理身体,并相继推荐亲戚朋友,单位同事来我诊室就诊。而今天又来一个汗出伴烦躁不安的患者,经过六经八纲辩证,结合患者双侧面颊潮红,伴口苦口渴口干,汗出,恶风等表现,我辩为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偏重太阳阳明,故以桂枝白虎汤加柴胡白芍加减。我坚信,这个患者一定来复诊。源于我对胡希恕经方临症方证对应的自信与把握。这就是经方学习过程中的愉悦与幸福,更是能够让我悬壶济世的的动力与源泉。随着临症病人增加,病种类型的增加,我想会有真寒假热或假寒真热的患者让我来临症。我一定先辩六经,锁定病位,然后再辩八纲,锁定寒热真假,阴证或阳证。如此,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忙中不乱。

半夏泻心汤是我们比较熟悉一张经方,没有跟高建忠老师抄方之前开过这张方,是不会用,跟诊后才知道才知道原来可以这么用:“我们临床上经常会被主证把我们的思维和眼光束缚,其实半夏泻心汤不仅仅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失眠(胃不和,则卧不安。)临床上各个科的病用半夏泻心汤的机会特别多。比如治咳嗽,用半夏泻心汤的机会就很多,治便秘也很多,甚至于治皮肤病用的机会都特别多。很多时候治疗皮肤病最后收功的一张方剂就是半夏泻心汤,或者开手的一张方剂也是半夏泻心汤,而这一点可能专科医生容易被自己的专科知识约束了思维。我们经常是专科的东西学得越好,知道的越多,而打开自己思路的这种能力相对越弱。这是我们在中医临床过程中有时候避免不了的,我们每个医生都在追求把自己的思路打开来,但是我们有意无意地在被别的,或者固有的一部分认识束缚着,因此需要我们不停地、有意地打破自己的那种固有的认识”。

之前分享了辨病位,辨病性,今天分享一下辨方证:方证即方剂的适应证,咱常说的桂枝汤证,柴胡汤证等等,都是以方名证。如果说辨病位、辨病性是一般辨证的话,那么辨方证则是辨证的精髓。胡老指出: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在方证上。仅仅确定病位、病性、治则治法还不够。每一经中都有许多方剂,但各有一定的适应证,如果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很多人认为经方就是方证相应,如忽略了理论体系,就会过于肤浅。辨方证不同于简单的方证相应,而是在八纲辨证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这与辨证论治毫不抵触,而是密不可分割的,同时也是相辅相成的。在辨对了病性、病位的基础上,在选择对合适的方剂,那么在治病中会事半功倍的效果。

刚听了马老师讲的小青龙汤证,总结一下。小青龙汤方属于太阳太阴合病方,有表阳证(表实,阳气不虚),有里阴证(水饮内停):呕、咳、不渴、喘,吐稀痰,水滑苔等。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芍药,似麻黄汤,解表;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似甘草干姜汤、半夏干姜散,温阳化水。小青龙汤加减,若表虚有汗出,去麻黄;若本身体质弱,阳气不足,加附子;若水饮化热,烦躁,加石膏;若水饮更重,加白术茯苓。生姜和干姜的区别,生姜温阳解表,化痰饮;干姜温中温里,化水饮。生姜可解表,化浊饮,质偏黏浊;干姜温化上中焦寒饮,化清水。关于小青龙汤的善后,可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关于水饮眩晕的方,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猪苓汤,苓桂术甘汤属太阳太阴合病方,真武汤属少阴太阴合病方,猪苓汤属阳明太阴合病方。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先辩阴阳继辩六经,在辩方证,求得方证相应疗效才好。如果阴阳误判宜犯虚虚实实之戒。如实证以虚治,虚证以实治同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后果不堪设想。

公众号发的治疗失眠的酸枣仁汤,想着还有黄连阿胶汤可以治疗失眠,甚至四物汤也可以有血虚烦躁的表现,对比其药物可知,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收敛补虚,强壮神经安神;茯苓知母除烦安神,川芎调血,为纯虚方证。黄连阿胶汤有黄芩黄连清热除烦,白芍,阿胶,鸡子黄补虚,为虚实夹杂证,酸枣仁汤与栀子豉汤对比,则是虚实之分,酸枣仁汤纯虚无实,栀子豉汤是纯实热证。

从该文的思路,我们对于有学习脏腑辨证的学者提出学中医要有“悟性”(靠蒙)、并且中医不能循证、"千人千方"一说可以持反对意见,为什么?中医完全可以用逻辑思维来线性推理,形象思维发散展开推理——这对于经十几年思维能力培养的院校学生来说,是优长的垒加,更能突破学习中医的“瓶颈”;中医的“证”及“方证”在经方体系里是固定的,即最基础的“证”就只有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六个,而且,只要人生病或是亚健康状态,这六个证必客观存在。我们不妨把中医学这座大厦按“经纬”立模型,那么,经方是“经”,用于指导方向性诊断;时方(脏腑经络,包括病灶)是“纬”,用于填补、充实经方之内涵。换句话说,中医内服方药应是在经方体系指导下应用时方(包括药证、药症、现代指标),而中医外治法应是在脏腑经络体系指导下应用,经时合璧、相得益彰。

疾病虽然有千种变化,但是只要辨清了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无论多么复杂的疾病,看起来就简单明了,治疗也十分简单,看病最难得就是辩证,尽管你能记住几千个方子,但是你辩证不准确,依然不会治病。经方疗效显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辩证准确,一人证,一人一方。

今天的推文分享的条文,很明确的展示出来辩证的步骤。临床虽然病人的病症不会完全贴合条文,但是经过这种思维模式的训练,就可以抓住阴阳,辨明病位。还有就是,以前看起来很枯燥的条文,经过这么分析,很容易就能理解,理解就更容易记忆。希望出更多类似的分享

看以上老师对对伤寒论条文地分析,感觉就像做数学证明题一样,条理清晰。以后用这样的方法去分析各家医案,不会再云山雾绕了。知道到了辩阴阳的重要性。阴阳如指南针一样,如辩错了,就南辕北辙,祸不旋踵。也使我知道了自己接下来努力的方向,就是在知道了六经辩证体系之后,怎样从病人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提取出有利于辩清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的症状。

六经辨证简单吗?说起来挺简单的,就是三个病卫上的两个病性。操作步骤简单吗?也挺简洁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确是非常困难的。我记得一个老中医告诉过我,我就记得是我先跟他说,我说这伤寒的六经辨证挺好,我觉得挺简单。老中医说,放心吧,没那么简单的,因为你根本就辩不清楚。确实如他所言,辩方证这个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希望通过这次大家共同学习,可以真真切切提高自己的六经辨证水平,确实提高临床疗效!

第一步收集四诊信息,尽量仔细而全面;第二步辨病性:阴阳之道,非阴即阳,非阳即阴!第三步辨病位:表里和半表里;第四步辨六经:表阳为太阳,表阴为少阴,里阳为阳明,里阴为太阴,半表半里阳为少阳,半表半里阴为厥阴,合病并病病情症状比较复杂,比较难分清!第五步:法随证立,每一经或者合病的都有一定的治疗原则,在表者汗而发之,表阴需要加上温阳强壮的药物帮助汗法,里阳以清热和通下去邪,里阴者为虚寒证,寒者热之,厥阴辩证通常可用排除法,排除表里,可定为半表里,邪在半表半里,用和法!第六步:方从法出,方随证立,开方治病救人!

通过学习胡老和冯老的六经辨证体系,认识到不论什么病,患病人体的反应,在病位则不出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则不出阴、阳、寒、热、虚、实,在类型则不出三阴三阳。在经方辨证施治时,先辨六经,析八纲,再辨方证,以至施行适方的治疗。同时还要重视病因辨证,包括宿食,痰饮,水湿,瘀血等。总而言之,经方临证进行辨证施治的具体实施,是依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在辨方证时必须兼顾病因辨证,这样才能真正求得方证对应。

今天听了马家驹老师的课,老师强调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提出由疾病症状入手进行辩证、再到立法、最后方药的诊病思路,提出六步辨治法(1)详细采集四诊信息 (2)辨病位 (3)辨病性 (4)六经辨证 (5)治法 (6)方药 经过老师讲解,思路一下清晰明了了许多。还有一个感悟就是以前对方剂组成勍是先背,然后一一了解每味药的功效,而老师却提纲契领,将组方用药也用六经去分析,顿时感觉由繁变简,豁然开朗!感谢遇见经方!感恩老师无私教诲!经方之路如医海中的灯塔,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四诊信息: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2、辨阴阳。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虽然有外热、面色赤的表现,但整体来看,明显属于阴证。而且脉微欲绝,属于阴证的重症。 3、辨病位。下利清谷病位在里。虽然有外热的表现,有外热表现,但并没有明显表证。病位在里。 4、辨六经属于里阴证太阴病的重症。 5、治法是温阳扶正。 6、本案属于阴证重症。病机为下利清谷导致津液、阳气丢失,而呈现为类似休克状态的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血压下降等。应该有恶寒,为何不恶寒、发热、面色赤?属于真寒假热、虚阳外越、格拒证。本案表证不明显,即使有表,也要舍表救里。属于四逆汤证。但因为阳虚重症的虚阳外越,需要回阳救逆,加大四逆汤的剂量,即通脉四逆汤。甚则加入猪胆汁,即通脉四逆加猪胆汤方。

马老师在这里讲到了四逆汤的病机,四逆汤的虚阳外越,示病情重,要温阳潜阳,把阳潜降下来。还有就是急着救里,也属于四逆汤证。 四逆汤跟四逆散的手足冷我不怎么会辩,四逆散的手足冷是阳郁在里,不能外达四肢,什么时候能听马老师的解答,感谢

马老师讲要有体系的学习经方,耳熟能详的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从病性角度而言,患者不是阴证就是阳证。这个阴证、阳证是整体的状态反应,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是一个大的整体的状态。在经方体系看来,世间一切疾病,从病位角度而言,只有三种可能,那就是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从病性角度而言,只有两个,阴证阳证。感觉这个体系容易学,而且关键很系统,非常幸运遇见胡冯体系和马家驹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

胡老的理论体系有一个核心,就是六经,就是辨阴阳,表里。首分阴阳,再辨表里。表里再先别表、里,剩下的就是半表半里。那么表证里证是比较容易分别,而且方剂也不多,表证就麻黄,桂枝汤,小大青龙汤。里证就白虎汤,承气汤。那么剩下的就是半表半里证。阴阳要分清,表里半表里要辨明,辨证正确,才有疗效。辨证失误,人命关天。

马老师说“大家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基础上,放在如何提高经方的辨证准确度上,反复去强化辨阴阳、辨表里,而不是总想去学个一招半式,学个特效方、特效药。”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因为病症再复杂,千变万变,不离其宗,而最根本的就是阴阳。若能辨明阴阳,一切都可迎刃而解;若阴阳不明,不仅无法取得有效的治疗,甚至会对病人造成损害,影响后续的治疗。

给我的另一个启示就是辨证的时候大方向不能错,比如是阴证不能判断为阳证,寒证不能判断为热证。如果大方向都判断错的话,是可能会出人命的。 越基础的东西越重要,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是这样,只有把最基础的掌握扎实,这样建成的高楼才会稳固。只有把最基础的东西学会,再不断向上添砖加瓦,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领悟。

辨六经的过程,就辨八纲的过程。所以通过八纲辨证,可以达到六经辨证的目的。八纲辨证最重要的是病位和病性,病位是表里半表半里,病性主要是阴阳,阴阳作为总纲。我们通过辨寒热虚实,来达到辨阴阳的目的。但是临床中有很多治疗效果不好,就是忽略了阴阳,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今天分享我的一个小病历。去年春节期间,有一邻居找我看病。他得了口腔溃疡,反反复复两个多月都没有治愈,之前都是去看西医,现在想用中药试试。他无恶寒发热,大小便正常,口不渴不苦,舌苔白厚微腻。无表证无里证,当为半表半里,无明显阳证表现,而阴证明显,当辩证为厥阴病。想起胡老治疗口腔溃疡的经验,我开了甘草泻心汤原方原量,开了三付,吃完即痊愈,至今未曾反复。是胡老的六经八纲辨证让我有了信心去大胆临床,感恩胡老。

《伤寒论》第六条、第十一条应该是总纲。 四参详查彩集病史,首辨病性一阴阳,再辨病位一表、里、半表半里,然后定治则治法一解表(汗法)、治里(清法、下法、消法、吐法、温法、补法)、和解(清和、温和),最后辨方证一解表代表方证桂枝类方、麻黄类方,治里代表方证白虎类、承气辈、理中辈、四逆辈,和解代表方证小柴胡类、四逆散类、柴胡桂枝干姜汤类、乌梅丸、泻心汤辈。

上面的条文根据症状我辩出病位在里,病性为阴,是为太阴病。用四逆汤类方。但发现一个问题,四诊要全面,这个病案你收集了面赤,发热,但是下利清谷得问清楚,脉微欲绝得脉诊准确。这就需要临床中细心,有经验。 进而辩方证时,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猪胆汁通脉四逆汤的鉴别使用要掌握。 这个案例马老师讲得很好很条理。如果整个伤寒论都这样通俗易懂我们有福了。经方表证这本书我得赶紧攻读了。

辨六经,析八纲,辨方证,辨方证是辨证的最高尖端,这是胡老经方医学的核心,辨方证是临床上的重中之重。 辩证的基础就是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通过马老师的讲解更理解了阴阳的重要性。 患者女,46岁,全身皮疹,瘙痒,红斑,口干口苦,舌质红红苔薄白,脉细弦 辨证:皮疹,瘙痒,太阳病 口干,红斑,阳明病 口苦,少阳病 辨证为太阳少阳阳明合病 柴胡桂枝汤加石膏,苦参 7剂后红斑瘙痒明显减轻,再次开10剂后治愈。

阴阳的定性要点,从精神状态 口渴不渴 二便情况 脉诊 舌诊 来综合分析判断阴阳,定病位定病性从而明确诊断,思路明确有理有据,原理阐述精准明确,只有诊断正确,之后的治法方药才能进行的下去。

临床不难于辨证,而在于识阴阳”。马老师从五个方面总结了阴阳的辨别,同时要学会抓主证,单独某个症状是没有办法划分六经归属,必须放到整个症状反应上进行辨实,此所谓的辨六经,六经明,治法选方随之明确。但真正于临床时,常会发现诸多问题,比如无症可辨,或脉症冲突,该舍脉求证,还是舍证求脉。

先辨三个病位,二个病性,病性主要是阴证和阳证如果地一个阴证辨为阳证,所用药也就相反,本来是一个阴证的你辨成阳证,那整个用药的方向就反了,不但治不了病,反而有害。所以辨证才是关键,把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要熟记于心,其每经的辨证纲领都有各自的特点,条文要互参才能学好伤寒。

学伤寒论也分几种境界:一是临证时心无定见 看病摸不着头脑 这种医生几乎不会看病 ; 二是能大体看出个所以然 然后专病专方套用;三是辩证加辩病,可以套方,也可以自己加减 。四是方证对应,能灵活使用经方,治病多有效验;五是见病知源 , 面对患者时 , 能知根知底 , 清楚知道病性 、 病位与病之轻重缓急 , 知道因何而发 , 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 它的发展趋势往什么方向 , 治疗上可以选择什么方案 , 在所有方案中 , 最恰当的是什么方案 , 能预测它将来会怎样 , 但这很难做到 。 甚至在人没病时就可以看出将来的问题 ,所谓治未病是也;六是尽愈诸病,这就是理想状态了

从案例中看出真正的经方家,都能穿过表象看透本质,确实很厉害!也意识到搜集信息一定要全面,四诊一个不能少。以此案为例,如果只望诊,看到脸色赤,有发热,就可能会断为阳症、热症了,如果舌诊也赤红那更容易误诊。 与其说分享,不如说今天学习到了知识。学到了辨别阴阳,是辨证的第一步

虽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为两种不同理论体系,但对于辨阴阳的地位都是重中之重,素问中有提:察色按脉,首辨阴阳,在伤寒论诸多条文均不厌其烦的一再提及辨阴阳。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临诊之时当从四诊合参中得出正确结论,医者平素即要锻炼综合素质,唯勤与临床,勤与思考者才能渐至化境。

我第一次给自己开药,是金匮要略狐惑病篇,当时恰逢我起了个口腔溃疡,我当时没大概给自己辩了一下证,直接原方原量给自己开了一个星期的药量,只喝了两天药,溃疡不疼了,而且逐渐收口了,太神奇了我心想……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八纲也是以阴阳为总纲。通过辨别寒热虚实,确定是阴证阳证。《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提出: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提出了病性和病位的诊断。扶阳学派的开山鼻祖郑钦安曾经说过: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实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可见辨别阴阳的重要性。马家驹老师更是提出了从五个方面来辨别阴阳。第一望诊:望患者总体的精神状态;第二口渴与否:问患者想不想喝水,喜欢喝凉的还是喝热的,喝的多不多;第三问二便;第四舌诊;第五脉诊。牢记五点并运用到临床。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临床中还是不能辨别的清楚,有待提高。

尝试用胡老六经八纲体系独立解析上面今天的推文中仲景的两则医案:少阴病为表证,表阴证,应当有恶寒等表证的表现,但由于少阴病的特殊性,传变极快,本来是少阴病,若看到出现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则是表证传里而现太阴病急重症,当温之,宜四逆辈,用通脉四逆汤复其阳。“身反不恶寒”中的“反”字亦提示少阴病是表证,少阴病应当有恶寒,现在不恶寒则表明发生传变了,现在不是少阴病而是太阴病急症,急当救里!里寒外热,面色赤,结合第11条来看,也是应当需要温里救急。其人面色赤,提示毕竟还是存在热证,(个人理解热证和阴证并不矛盾,热证不完全等同于阳证),这里是阴虚热证(八纲的概念,阴证中的虚热证),结合甘草干姜汤的相关证治条文,启示这类阴虚热证从阴证治即可,救阴而复其阳气(胡老认为阳气就是津液)。倘若热证再明显一点,出现干呕而烦,可加苦咸寒之猪胆汁清标热以除烦,兼能止呕,苦能降而止呕,咸寒清热而不伤津液(阳气)。上面是我作为初学者的浅显解读,希望老师、前辈、同道们能指出我理解失当之处。

“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读得还不熟,317条边读心里就念出通脉四逆汤,370条只能念出XX四逆汤了。 比较两个条文,317条讲得比较细,但两条有个共同处“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特别要注意并且易辨错的是少阴病发热伴咽痛,非常容易错辨为外感风热,此时问大小便,口渴否,喜饮何种温度的水,脉的沉浮与有力无力非常重要,少阴病患者平素脉沉、细、弱甚至微,外感时相对会略浮紧,但脉还是偏细而无力的。

学习经方都应该先辨阴阳,医宗金鉴漫云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伤寒六经也是如此,辩了阴阳,在辩表里,六经不是就出来了,表阳证就是太阳病,表阴证就是少阴病,里阳证就是阳明病,里阴证就是太阴病,半阳证就是少阳病,半阴证就厥阴病。六经辩出来了就要辩三毒,虽然临床上常见多经合病并病及三毒皆而有之,只要辩证准确,仲景也告诉了我们合方及加减变化(很多方剂方后注)。基础扎实了才能做到胡老所说的辩方证是辩证的尖端。

胡老讲解的《伤寒论》有一个思维框架,先别表里,剩下的就是半表半里,因为半表半里涉及最大,从96条小柴胡汤证的或然证就可以看出来。那么表证里证是最容易分辨的,而且方剂也不多,表证就麻黄汤加减,桂枝汤加减,小大青龙汤加减。里证就白虎汤加减,承气汤加减,大概就这么多了。剩下的半表半里证汤方就很多,所以说《伤寒论》可以用来治疗杂病。

太阴病重症会死人的,病人可能出现阴阳离决的情况,外热里寒,病人也会说热,口干渴等,摸摸病人的四肢是冰凉的,躯体也是低体温,脉像上细数无力,用力一按就没了!这时候大剂量附子就可以上了,煎好放床头,口渴就喝几口!仲景先师写的条文中少阴病很多死症是提醒我们少阴病及时治疗,不要到了厥阴太阴那样就不好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