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刻一枚藏书章,刻什么字比较好?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天马行空_一画 2022-05-07 发布于安徽省

“想刻一枚藏书章,刻什么字比较好?” 这个问题,在订制过程中经常被问到。

要是在以前,答案无非就是这样:'x x藏书”、“x x读过”、“xx所藏”等等。比如叫'李明”,一般就刻: '李明藏书” ,或者 '李氏藏书”。

难道<藏书印>就不能更有创意???

接下来,我将告诉你,如何让藏书印的印文更出彩。

喜欢读书的人大抵都爱好藏书。每购到一本值得珍藏的图书, 就在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或钤上一枚赏心悦目的藏书印,这大约是我们能在世俗生活之外能惊觉到的灵气生发之处。

先民的著作,传至今天,实属不易。在印刷不方便的年代,文人手抄善本也是常见之事。打开古书硃痕满纸,动人心目(依据藏书印的顺序,则可以考出收藏者的时代和来龙去脉,所谓“流传有绪”就是指此)

文章图片1

△ 硃痕满纸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用于藏书目的的证明一直都有,中国的藏书证明就是印章,印章虽小乃是国之重器,是凭信工具,将印章钤在书上、字画上都是十分郑重的事。

国外的藏书票也是类似的作用(藏书票是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的一种版画作品,除了图案,还写着'EX-LIBRIS'(拉丁文),表示'属于私人藏书')

文章图片2

△ 英王查理二世的藏书票

过去文人、书人、诗人和藏书家基本上是重叠的,历代文人墨客大多喜欢在自己的藏书上留下自己喜欢的印章。

真正藏书家对藏书印章尤为看重,希望拥有专属的藏书印,以便在自藏古籍上钤盖印记,所以每一枚藏书印都可能是藏书家精心设计出的得意之作。

通过印文内容,可以看出个人气质、追求、境界、造诣。所以很多藏印内容最终往往超出单纯的标记范围,成为抒发情怀、表达意愿的一种载体。得益于此,我们可从中汲取丰厚的营养。

大多藏书印旨在表明两点,

一是说明该书归属,

二是以藏书印上的内容,展现自己、教育后代。

唐太宗李世民有“贞观”连珠印,唐玄宗李隆基有“开元”连珠印。到了五代,李后主有“建来文房”印,再后来到宋朝,宋太祖赵匡胤有“秘阁图书”印,皇帝的藏书印自然有名,也是表示藏书所属年代。

文章图片3

△唐太宗“贞观”小印

私人藏书印的形式和内容很丰富,有斋馆印,有姓名印,有专用的籍贯姓名印,也有拥有号斋馆、训辞杂语多枚,有以某个诗句或短语明志,但也有不厌其烦长篇大论的。印文最少的只有一个字,也有印文多达200字的藏书印。

一、爱书如命的印文表达

  • 明代文学家黄宗羲的藏书印上刻著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爱书之情,尽在其中。
  • 清代史学家宁波人万贞一有“吾存宁可食吾肉,吾亡宁可发吾椁。子子孙孙永勿卖,熟此自可供汝粥”的藏书印,爱书如命,告诫子孙熟读经书不愁吃穿,一定要传承好经书。
  • 清末许益斋有一方藏书印:“得之不易失之易,物无尽藏亦此理。但愿得者如我辈,即非我有亦可喜。”相比之下,对待藏书的态度,心境宽阔、豁达谦和。

“汲古阁”为汲古阁主人毛晋有一方长达56字的巨大藏书印,内容为:“赵文敏书卷末云,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如何。后人不卖,将至于殷,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若归他屋,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无宁舍旃。”告诫子孙需读其藏书,从中获益。若子孙把藏书卖掉,败坏了家声,则禽兽不如,个性鲜明,入木三分。

文章图片4

△汲古阁

  • 清代藏书家吴骞“拜经楼”中珍藏的宋咸淳《临安志》,上面有吴氏的藏书印,其文云:“寒无可衣,饥无可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此昔人诒厥之名言,是为拜经楼藏书之雅则。”从中显示出吴氏对书籍的珍爱

如果我们要表达对爱书的珍视,也可以刻相关训辞,或者部分短语,比如“子孙保之”、“书不可一日失”等。

二、斋号、姓名藏书印

用斋号和姓名作为藏书印是最常见的方式。

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解放后他的个人藏书达数万册。他曾有一枚藏书章,是1963年委托陈叔通请上海博物馆的篆刻家吴朴堂刻的一方钱线朱文“毛氏藏书”印章。

吴朴堂在刻这方印时,妥善处理了“毛氏”和“藏书”四字笔画疏密和布局的矛盾。这个印章深得毛泽东喜爱,他的所有藏书上均有这枚藏书印章。

文章图片5

△ 毛氏藏书

  • 茅盾所藏的《庄子集解》上, 盖有他的“玄珠68岁后所读书”的藏书印记,颇有深意。
  • 郑振铎对洋装书籍,往往只在封面签个名,线装书才加钤“长乐郑氏藏书之印”
  • 鲁迅先生藏过不少石刻拓本、古籍和其他书籍。他用过的藏书印章有“周树人所藏”“ 会稽周氏收藏”“俟堂”等。鲁迅曾结识著名国画家、金石家陈师曾。陈师曾先后为鲁迅刻过“周树人所藏”、“俟堂”等5方印章。
文章图片6
  • 俞平伯的藏书上多用衡芷馆夫妇藏书画记,说明夫妻情深。
  • 国画大师张大千的藏书印章大都自撰自刻,比较耐人寻味的有“大千掌握”“藏之大千”“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等,爱书之情,溢于言表。
文章图片7
  • 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常合用一印钤于书扉页,印文是“秋之白华”,含二人名字在内,构思巧妙,用意深刻。
文章图片8

△ 秋之白华

讲究一些的现代人可能会有斋号,如果没有的话,完全可以在我们的名字上搞一些创意。

三、闲章吉语藏书印

人生苦短,忙于工作,忙于生活,但总得利用有限的时间阅读。

  • 事冗书须零碎读是徐三庚先生用于自勉的藏书章,要持之以恒地真正做到,亦非易事。
文章图片9

△ 徐三庚-事冗书须零碎读

  • 日爱评书兼读画”,则是这位徐三庚先生的个人旨趣所在。
文章图片10

△ 日爱评书兼读画

  • 日有一泉惟买书是他为熟人所治的藏书章。
文章图片11

△ 徐三庚-日有一泉惟买书

清代,在读书界有个流行颇广的说法:“事冗书须零碎读,日爱评书兼读画,日有一泉惟买书,鬻及借人为不孝。”前三句讲的是读书,末句说的是藏书、爱书、惜书和借书。

  •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胸有方心,身无媚骨”藏书印,洞明豁达,值得称道。
文章图片12

△ 邓石如-胸有方心,身无媚骨

  • 西泠八大家之一的钱松有一枚藏书章恨不十年读书,出自南北朝沈攸之语句“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沈攸之作为一代名将,在晚年时能发此感叹,阐述读书的重要性,可谓是活到老,用到老,这种侧重于内心的自我修养,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之叹谓。
文章图片13

△ 钱松-恨不十年读书

故我们也可选择相关诗文短语入印,以此自勉。比如“寒窗勤读终不悔”、“恨不十年读书”、“读书破万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山有路勤为径”“白首方悔读书迟”、“勿以鬻钱,勿以借人”、“悔不十年读书”、“每爱奇书手自抄”等等。


清朝阳湖藏书家杨继振的藏书印,印文近200字,可能是目前人们能见到的文字最多的藏书印。

事实上,这枚藏书印的内容是一篇爱书短文,其中看书是“勿卷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少即瑶、勿以作枕,勿以加刺”的观点,对于今人护书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好书和好印一定是相互匹配的。我们穿上古老的篆刻灵魂,领悟着文化创意的生命。木纹细密优雅的书桌上,一枚平凡的藏书章,正重新唤起书中的思想,唤醒石头的灵性。

文章图片14

客定藏书章

文章图片15

客定藏书章

或许我们藏书不为传家,也不为收藏增值,只为自己的简单生活增添一点仪式感,为自己营造一方富足的精神阔境。我们想传达的真正价值,其实是尚雅的生活方式。

文章图片16

客定藏书章——书卷多情

文章图片17

客定藏书章——书卷多情

人间小,山月长,一场雪短暂地造访,一片片海朝着桑田的方向,许多普通的日子东生西亡,人类最沉重的对话,都落在一页轻飘飘的篇章上,如尘埃,我们本该惊惶,却在每一束光里把自己弘扬,快意人间一趟,共与山月悠长。

文章图片18

客定藏书章——三千书债

文章图片19

客定藏书章——三千书债

但愿大家都拥有一方自己喜欢的藏书章,钤印于书籍之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