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simple_x 2011-10-20

    藏书票是贴在书籍里封上的小小的装饰画。翻开书,首先看到一幅与精美的装帧设计相配合的美丽的藏书票,对于所爱的藏书能增加装饰的效果。这是藏书票的形式美感。若就藏书票艺术来说,它更有别的意义。藏书票的画面虽不大,却是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也包含有艺术创作的一切要求和表现。而从内容来说,它表达的是藏书者的思想、感情、修养与兴趣。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藏书票传入中国,追根寻源,就要提及叶灵凤先生。他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藏书票的人,也是一位有名的藏书票收藏家和研究家,是中国研究、收藏藏书票的第一人,他自己也曾不无骄傲地自称:“由于我个人的几次介绍,中国读书界也多少知道了一点‘藏书票’是什么东西。”
 

    而藏书印,则是中国文人用于藏书专用的印章,通常钤于书册扉页以示所有,亦给后世留下一点溯宗考源的痕迹和书趣。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钤印于藏书这种风气由来已久,若考其历史渊源,当可推至唐代文学艺术鼎盛时期,皇帝们喜欢在书画上钤下的鉴赏御印。像唐太宗的“贞观”连珠印,玄宗的“开元”连珠印,可说是后来藏印之滥觞。上行下效,文人学者纷纷效仿,遂形成一种风气。元代赵孟頫等文人画家更提倡印章艺术,多自刻自用鉴赏章、收藏印、斋号等。至明清二代,藏书印、鉴赏印已极盛行,此儒雅风气沿习至今不衰。

 
    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我一直没有将它们有所区别,对这个领域的创作特色也了解很少。以上这些是从网上现搜来的。
 
   小时候或多或少收集过一些藏书票,以及火花票,也见过有用篆刻印制的藏书票,所以,私下里总认为它们大致归属一类。
 
    昨日去羊习习的博客闲逛,见他是专家,提及此话题,向他请教。他只是明确告知,藏书票和藏书印区别较大,没有细说。
 
    好奇心促使我上网搜(网络就是好啊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果然解我疑惑,转摘“美石的BLOG”《漫话藏书票与藏书印》,以飨同好。
   

漫话藏书票与藏书印 
    藏书票与藏书印,都是书籍收藏的一种标记。从所有权的实际或是审美的形式上看,藏书票与藏书印这种“标记”的功能都是一致的。只不过,在中国,藏书票是一门外来艺术,而藏书印,则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
    作为一门外来艺术,藏书票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欧洲,廿世纪初传入中国。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藏书票是1910年面世的“关祖章藏书票”。又过了廿多年,在1935年出版的版画丛刊《现代版画》第九集上,才见到了中国人制作的第一批藏书票。而藏书票真正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又有众多的版画家从事研究和创作,还是廿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事情。1984年3月,我国正式成立了“中国藏书票研究会”;1988年,“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加入了“国际藏书票爱好者联盟”。
    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藏书印只是印章的其中一类,是专门用于藏书加钤印记。据认,最早的藏书印,是唐太宗李世民自书的“贞观”二字镌刻的连珠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以后,相延成习,在书籍上钤以藏书印成为了书籍收藏的传统做法,也是为书籍收藏的一门独特艺术,是为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作为一种标记,藏书票是一种纸质印刷品。关于藏书票的制作,这样说吧,它实际就是“微型版画”,所以又称“版画藏书票”。当然,还有“剪纸藏书票”等其它类型的藏书票,但还是“版画藏书票”最为通行。所以通常说的藏书票,都是指的“版画藏书票”。于是,要想得到一枚“版画藏书票”,那就把藏书票的内容制作在“版”上,其大小,当然是受到书籍的“限制”。而其制作方法,同制印一样,也是离不开雕刻。要说藏书印章可以反复使用,藏书票也是能够一版多印的。作为一帧精美的袖珍画片,藏书票被用来粘贴在书籍的封里或扉页上。这过程,等于钤印。
    至于藏书票的内容,早期的多是些家徽家宝之类的图案;后来发展到对主人的书籍、书案、书架、书房、住宅家园的描绘;进而发展到对主人职业情趣及某种爱好的表达。但是现代藏书票,它的题材则发展到了更加广泛而不受任何限制的范围,从寓言到神话故事,从山水花鸟到风景名胜,从人物肖像到飞禽走兽,从个人志趣到民族风情,从名人名言到标明主人的身份特征,等等。因此说,藏书票充分体现了审美与实用结合,图象与文字并重的艺术特点,起到了一种为书籍锦上添花的作用。独立地看,它还是一种艺术品和收藏品。
    相对藏书票而言,藏书印的内容则比较单一,通常即是直截了当用文字说明“这是我的藏书印”,印在书上,则表示“这是我的藏书”。著名的比如毛泽东的“毛氏藏书”,鲁迅的“会稽周氏藏本”,郑振铎的“长乐郑氏藏书”,吴晗的“吴晗所藏书籍”,夏衍的“仁和沈氏曾藏”,李一氓的“一氓所藏”、“一氓读书”等等,形成了至今不衰的藏书印主要内容和格式。当然,仅以文字而言,也不乏趣味盎然的藏书印。比如张大千的“藏之大千”、“不负古人告后人”、“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邓拓的“书生之气不可无”等等,没有一个字说它是“藏书印”。真是“功夫在‘印’外”矣!还有夫妇合璧的藏书印,比如俞平伯夫妇的“衡芷馆夫妇藏书画记”,说明夫妇的深情和学富;瞿秋白和杨之华夫妇的“秋之白华”,将二人名字合于一印,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在中国的藏书印中,也有使用画面的。比如蒲松龄的一方藏书印,印面镌刻的是柳树、山泉、小桥、行人,暗含“柳泉居士”之义。这样的藏书印,不多见。
    在中国藏书家们的藏书中,很重的成份,是为了“子孙永宝”,世世代代传下去。为此,有位藏书家竟刻下这样一方藏书印:“吾存宁可食吾肉,吾亡宁可发吾椁。子子孙孙永勿鬻,熟此自可供饘粥。”但是,久而久之,书家们又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我死了之后,这一屋子书将何去何从?”这种心理依恋,也曾镌刻在一枚枚藏书印章上面。最简单的做法和内容有如清人李鹿山、汪阆源的藏书印:“曾在李鹿山处”、“曾在汪阆源处”。一个“曾”字,也就够了。再有不舍,另作一句:“得者宝之”。还怕不懂,清人许益斋把这意思铺开了来“印”:“得之不易失之易,物无尽藏亦此理。但愿得者如我辈,即非我有亦可喜。”这样说,已经不是“所有权”的问题了。
    藏书印与藏书票的区别,除了制作的章法技法各别以外,藏书票却有一个用拉丁文书写的“国际统一名称”——“EX_LIBRIS”是藏书票在全世界的通行标志。换句话说,是藏书票,就要有这标志。此外,还有再标明“某人藏书”等字样的。从收藏的角度讲,视其不同的“某人”在“某个时候”的使用情况,该藏书票即具有大小不等的收藏价值。藏书票本身即具有收藏价值,这是藏书“印”所没有的功能。要说藏书“印”的价值,那是与藏书连在一块的。有人作了一个比喻:“佳书而有名家收藏印记,正如绝代名姝,口脂面药,顾盼增研。”藏书票除了与藏书的结合而有这种价值,藏书票自身还可以独立起来。因此,在收藏界,就有专门的藏书票收藏一族。而在收藏者眼中,藏书票即是一粒粒珍贵的“版画珍珠”、“纸的宝石”。在我国,也有不少的藏书票创作者已发展成为藏书票收藏家。这时候,藏书票与藏书,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了。
 

 

    我找了几个地址,各位可以去看看,了解这方面更多知识,再感叹一句:网络就是好啊~~~~~~!!!关于藏书票和藏书印 

 

补注:

    查到刘晓瑾的一篇更为详细的文章,至此,对藏书票和藏书印了解更多,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啊^_^

 

藏书印和藏书票
       在文人书斋中,你经常能看到藏书印和藏书票的倩影,这两者都因能无言地表达出书主的心迹而倍受藏书者的青睐。藏书印是主人用以表示图书所有叔或表达其个性爱好而铃于书上的一种印鉴标记,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而藏书票则以微形绘画(大都为木刻画)的形式,贴在书籍的扉页上,这样既可以作为收藏者的标鉴,还可作为书籍的装饰品。两者共同的特点是:表示图书的归属,表达个人的志向和情趣,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书斋生活。

       藏书印和藏书票的起源
                            
       藏书印和藏书票分别源自于中国和欧洲。藏书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支流,而藏书票则是地道的“舶来品”,两者的发源地虽然相差甚远,却反映了世界各地爱书人的共同心声,人们从方寸之间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东西方文化,品味古今中外的书斋生活。
       藏书印是从唐宋年间一些文人画家的书画用印中演变而来的。由于书画作品的收藏在当时已蔚然成风,在画作上题款和铃印就成了收藏者鉴定画作真伪或表示收藏者所有的一种方式,藏书印也由此产生。唐宋时期,正是我国书籍出版和印刷技术日渐成熟之时,一些私人的藏书不断地得以充实,而我国传统文化之一————篆刻艺术也在此时有了新的突破,私印中闲章渐起,从皇室人员到文人墨客均有人在使用这一类印章。如唐太宗的“真”“观”连珠印、玄宗的“开”“元”连珠印、南唐李后主的“建业文堂”、苏轼的“雪堂”、米芾的“宝晋堂”等等。这些斋名印通常也被作为藏书印的一个种类铃盖在书籍上。唐代诗人皮日休在《鲁望戏题书印囊,奉和次韵》一诗中云:“金篆方圆一寸余,可怜银艾未思渠。不知夫子将心印,印破人间万卷书。”可见藏书印在当时文人心中的地位已非同一般。
       藏书票起源于欧洲,15世纪时最先在德国流行。现存最早的藏书票是1450年一位名叫克那贝斯贝尔格的德国人所藏。书票图案形式为木刻画,图象是一头刺猬嘴里衔着一支野花,脚踩落叶,图象上方的缎带上用德语写着:“谨防刺猬给你一吻”,以示对偷书者的警告,整个图案为5.5*7.5英寸。另一张早期的藏书票也是德国人制造的,画面上是一位手持盾牌的天使,盾牌上画有似牛非牛的图腾。这是当时勃兰登堡家族赠书给一家修道院时特制的藏书票,也是最早的纹章藏书票,时间在1470-1480年之间。此后,藏书票便逐渐在欧洲各国及日本流行起来。明代末期,一些西方的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他们在宣扬神学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文化,一些教堂图书馆收藏了各种传教士带来的图书,其中有不少私人赠书,上面贴有各种藏书票,自此,藏书票就渐渐地在我国流传开来。到了20世纪30年代,藏书票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中国书画大家叶灵凤曾写文章介绍藏书票;1935年,广州美术教师李桦在《现代版画》上开辟了《藏书票专辑》,发表了版画协会五位会员的12张藏书票,成了我国早期藏书票中的精品。

      藏书印和藏书票的种类

      藏书印和藏书票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表现的类型却有所不同。藏书印以其印文内容分类,而藏书票却以绘画艺术分类,别有一番情趣。
 藏书印的种类有多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姓名字号章。姓名字号章是藏书印中最常见的一种,铃于书上可表示图书的归属。在有些印章上还标有藏书者的字号,籍贯,头衔或身世门第等。如晚清上海藏书家郁松年的藏书印“泰峰”、晚清常熟虞绍基的“虞山翟绍基藏书之印”、清末民初徐乃昌的“积学斋徐乃昌藏书”、清方功惠的“方功惠藏书之印”、明陈明华的“丙戊进士”、唐寅的“南京解元”等等。
   (2)鉴赏标志印。鉴赏标志印可分为“鉴”和“赏”两大类。“鉴”类藏书印印文多为“校订”、“审定”、“勘读”等,或直接记录鉴定结果,如善本、宋本等;“赏”类藏书印印文多为“鉴藏”、“鉴赏”等,如清叶德辉的“直山审定”(叶德辉号直山)、明高濂的“高氏鉴定宋刻版书”、清翁方纲的“苏斋真鉴”、近代藏书家缪荃孙的“曾经艺风勘读”、清汪士钟的“郎园真赏”、等等。
   (3)表示读书或惜书的印。有人喜欢在读过的书上铃上一印,表示此书已读。一为读书纪念,二以此区分什么书未读。如毛晋的“毛子九读书记”、清贝镛的“简乡读过”“简香曾读”(贝镛号简乡,简香等)、清杨守敬的“杨星吾日本访书之记”(杨守敬字惺吾,又作星吾)、卢文绍的“文绍读过”、等等。
   (4)训示子孙印。很多藏书家刻印铃文,以教育子孙多读书,爱惜书。如明史鉴印章“子孙保之”、清哲学家焦循的“恨不十年读书”、清陈仲鱼的“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清唐翰的“读书有福得书难”等等。
藏书票的题材有花鸟鱼虫,山水树木,民间传说,警句名言等,其内容包罗万象,有人将早期的藏书票分为以下三大类:
   (1)纹章藏书票。纹章藏书票是19世纪以前最主要的藏书票类型。图案大多为豪门贵族请艺术家为自己刻制的代表本家族的徽记,并以动物,花草,字母等加以点缀。这类藏书票早期的造型较为简单,以后在构图上较强调对盾牌四周的装饰,特别是在18世纪,花纹图案更为复杂繁缛。
   (2)图画藏书票。图画藏书票的始祖是现存的第一张藏书票“刺猬”。在纹章藏书票占主导地位时期,图画藏书票已开始出现。17世纪末,藏书票中渐渐增加了人物肖像,书或书房的题材。18世纪末,英国又有人设计了不少风景和动物的藏书票,使图画藏书票的题材不断得以增加,特别是在19世纪下半叶,图画藏书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这段时期也是藏书票发展的“黄金时期”。
   (3)寓言藏书票。寓言藏书票大多以希腊或罗马神话人物故事为题材,主要内容有太阳神、战争、女神等,直到现在,这些题材仍是西方藏书票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上述所说的藏书票仅局限于国外早期的藏书票。随着藏书票的发展,又有人把它分为人物、动物、风景、器皿、事件、属相、文字、图案装饰、现实生活等数十类,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在藏书票的图案和文字中,都蕴含着藏书者爱书惜书的热情光芒。

    藏书印和藏书票的收藏及趣闻逸事

    藏书印和藏书票同属一种微型的实用性艺术用品,它们既有艺术欣赏和历史研究的价值,也有联谊交流和收藏的价值,颇受收藏家的欢迎。
    收藏印章是求知兼修身的一种雅兴美行,把各种藏书印铃于印谱上来读,更是赏心悦目之举。那风格各异的印文或古朴,或秀逸,或刚健,或娟雅,竞呈精妙之处;那一诗、一词、一斋、一号,都使人感到洗心悦目。难怪古今文人中收藏藏书印的代代有之。乾隆年间有一学者金农给汪启淑《飞鸿堂印谱》的跋语中写道:“印章为古人名氏所托,图书标识所记------汪秀峰(启淑)天才逸发,雅志慕古,购古人印章至千枚。”可见汪启淑是是一位印章的收藏者,也说明了收藏印章者古来已有之。
     刻制印章的质料很多,玉石、玛瑙、水晶、蜜蜡等均可入刻,其印文最短的仅1个字,如现代文学史专家刘半农的藏书印仅一个“刘”字,版本目录学家傅增湘仅一个“傅”字。而清南京人士孙文川的藏书印上却刻了一首长达170字的长诗,表达了他对藏书不斤斤珍吝的达观态度;清代的扬继振在一方藏书巨印上表示了他的开明态度,他认识到藏书“越一二传其不散佚殆尽者亦鲜矣”,的现实,希望“后之得是书而能爱而守之”。全印文长达190字,堪称一绝。
     藏书票的收藏是在其诞生400年以后方兴起的。1717左右,英国有一位收藏家把藏书票装裱后纳入自己的收藏范围。19世纪30年代,第一本藏书票册在英国正式出现。但一直到19世纪下半叶,藏书票才引起众多收藏家们的注意。1891年,英国率先成立了“藏书票协会”,并创办了藏书票协会杂志,还建立了一个藏书票交换俱乐部,为藏书票收藏组织形式开辟了榜样。
     关祖良是中国使用藏书票的第一人。他在留学美国时曾使用过一枚藏书票。票面上,一位古代书生正埋首在汗牛充栋的书斋里,秉烛而读。从书票上的“周易“二字来看,这位书生正在攻读易经。票面图案虽然并非书主本人,却也反映了书主对书斋及书斋生活的浓厚情感,整张藏书票洋溢着一股淡淡的书卷气,不失为早期藏书票中的精品。中国著名戏曲理论家和戏剧图书收藏家宋春舫的“褐木庐”藏书票也是中国著名的早期藏书票,画面上的书籍和文字向他人明示了自己的斋名,该藏书票虽然还留有一丝西方文化的气息,(如鹅毛笔等),但从斋名和书籍的直线排列来看,东方文化仍然占了明显的上风。其他如现代流行病学和微生物专家伍连德的“伍连德书楼”藏书票、“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机构藏书票均是我国早期著名的藏书票。上海图书馆曾多次举办中外藏书票展览,向人们展示了世界各国藏书票的风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