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后面还有半句,更加经典,却少有人知

 达成书藏 2022-05-08 发布于上海

《增广贤文》玄妙无比,乍一看杂乱无章。他一会写人际关系,一会写个体命运,一会写处世之道,一会写读书育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在杂乱中,我们抽丝剥茧,还是能发现些许规律:他是写人的。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应该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吧,这句话流行的源头时间并不久,就出自《增广贤文》一书,其实这句话还有下半句,却是直指人性,颇为经典。中国人讲究的是“人情味”,“铁石心肠”在咱们国家是吃不开的。

如果一定要给“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下一个定义,就是用通常道德标准衡量,一个人(可怜人)现实的不如意,一定是由于过去的失误或成的,失误或过错即是可恨之处,所以,为了你的将来,请着意描绘你的现在。

春秋时期,郑庄公有一个弟弟很是胆大妄为,常常做些不合身份之事,奈何这位哥哥就是故意纵容弟弟共叔段种种越矩行为,不知是阴谋还是本心如此。在权欲的诱惑下,弟弟共叔段将目光放在了龙椅上。

结果是悲催的,共叔段夺取王位失败被迫外逃流浪,人们也觉得他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其实郑庄公心里知道弟弟过分。但共叔段如果不是仗着母亲宠爱处处挑战哥哥的位置,也不至于沦落到逃离郑国。在史学家看来,共叔段就属于典型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再说这句俗语的下半句,“可恨之人,亦有可悲之苦”,说到此处,笔者不禁想起最近一段特别流行的话,在所有描绘现实的故事里,没有哪个反派是天生的恶人。就比如说在战乱年代的劫匪,没有谁是心甘情愿落草为寇的,都是为了活着,可能选择的方式太过于自私。可在那样的环境里,谁还能有多余的选择?

思想的理智化,中国人都很重视“人情味”,见到看似可怜的人必伸出援手,但是我们逐渐的了解,并不是所有看似可怜的人都是真正的可怜人。

最后,一个民族、一个文明和一句话,每一个的存在都不是偶然形成的,必然有着契合时代的价值。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历史,一些规矩和文化并不见得适合现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说的就是如此。

很多佳句的原始出处并不在《增广贤文》,而是在戏曲、小说以及民间流传的谚语中,《增广贤文》要做的就是集锦,历经数百年的集锦。

当然,《增广贤文》之好是相对于儒家精神而言的,作为旧时代的东西,他不可避免的带有因果报应的色彩、宿命论的影子,从而影响人们放弃奋斗、逆来顺受。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增广贤文》同时鼓励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凡事尽力去争取。这是似乎是他的矛盾之处,也是玄妙所在。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都在这本书中都有记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