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你的孩子在性格上有点像“韦神”,你能淡定吗

 brownk 2022-05-08 发布于上海

这两天,人称“韦神”的北大数学系年轻教师韦东奕在网上又火了,热议不断。

在一个项目上,6个博士组成的团队因为一个数学问题卡了4个月,解决不了,最后托人找到韦东奕帮忙,结果“韦神”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请托方想付费感谢,“韦神”说这太简单了,没必要收钱。商量了一番,给他充值了市政交通一卡通。

图片

“韦神”帮忙解决的是个什么问题呢?外行看不懂。我看了一点对该问题的科普性介绍,也看不懂。

所以也没别的选择,只好跟着大家一块喊“韦神真NB”。

大众舆论对韦东奕的关注,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韦东奕最初走进大众视野,是因为一段采访,他手里拎着俩馒头,捧着一瓶矿泉水,穿着简朴,言语木讷。

这一形象与北大数学系青年教师的身份形成的反差,一下子就催生了网友对他一致性的好感。

与此同时,大家齐刷刷地选择性地忽视了他的弱点,即他在性格方面的欠缺之处。

我最近恰好看过B乎上的一个帖子,分析说韦东奕属于典型的阿斯伯格症状。

所谓阿斯伯格综合征,属于自闭谱系中的一种表现,主要特征是社交困难,兴趣狭隘,但智力可能是超常的。

有人可能会想,韦东奕是个数学家,外人关注他在专业领域的成就便可以了,操心人家的性格干嘛呢,凭什么说人家那样的性格算是弱点呢?陈景润也是这样的个性啊。

这样的看法当然有道理。

但看问题的视角并不是只有一个,如果我们切换到为人父母的立场上,当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遇到这方面的问题,可能就没法淡定了。

我现在最重要的身份是“守财他爹”,之所以会看B乎上的那些帖子,也是因为在养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

李守财在小小的时候,一度表现出超高的情商水平。

在他还只会满地爬的阶段,我有时候会在他自己玩的时候把他抓过来,捏一捏,啃几口。那时候的守财肉乎乎,圆滚滚,好玩儿得很。

他虽然小,但也有了自主意识,不喜欢这样,想玩自己的。

想跑,又跑不掉,咋办呢?那个时候守财的表现简直可以说非常惊艳。他的反应不是哭闹,而是小嘴一撅,亲上来了,亲完就要走,还不让走的话,就接着再亲,亲到你服为止。

他要是又哭又闹,我也没办法,只好放开他,但我们俩都不高兴;但他用我们俩都高兴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的。

当时我觉得这小子真是有天分,善于解决问题。

可是随着慢慢长大,守财在性情上出现了变化。尤其是两岁半以后,没以前那么乖了。

主要表现有,对外界的交流不愿意回应,大人跟他说话,他愿意的时候才有反应,多数时候就跟没听见似的;感兴趣的事物少,玩具不喜欢玩;不喜欢跟别的小孩接触玩耍;个头长得不慢,但语言表达能力进步不大;等等。

守财他娘就去网上查,不看不要紧,一看吓死了。有太多的帖子把小孩子的这种表现往自闭的方向扯。看得越多,心理压力越大。

在守财出生前,我写过一篇“如何做父亲”的小文,讨论了父亲这个身份对人在看待问题时是否能保持理智客观的影响,那时候,我真想不出自己碰到问题的时候会怎么样。

事实证明,还好。虽然我看了那些东西,也有点紧张,但还算是保持了理智。

网上的那些帖子多数写的很好,很用心,但问题也正在写的太好太用心,不像业余在网上与人分享心得的写法。在一些帖子中,时不时会生硬地蹦出个专业机构的名称,或者某个医生的名字,不能不让人怀疑那是软文。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变化是很正常的,在某个阶段有进步正常,退步也不奇怪。这种情况放到若干年前,在自闭症、孤独症、阿斯伯格等等名词还没有被引进来的时候,谁又会当回事儿呢?

网文中强调最多的一点是,近些年来有自闭倾向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这话在我看来说得特别贱,医学界首先把自闭问题泛化,然后再按照泛化了的标准去套,有问题的孩子当然就越来越多了。

医学界的最要紧的工作是发明病、定义病,有了新的病种,才能开发新药、新的治疗方案,才能消化掉日益膨胀的医疗队伍,创造更多的利润。

那些专门制造焦虑的“科普”性质的网文,自然是这个趋势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性格这东西,总地来说是天生的。性格决定命运,这是至理名言,那么人也只能像接受命运一样,接受自己的性格。

我就想了,如果李守财长大了,能把他在小小的时候展现出来的那种高情商发扬光大,成为一个在人群中混得如鱼得水的人,那固然挺好;如果不是那样,也没什么,去干一个与他自己性格相适应的事情就好了。

就像“韦神”那样,他不善交际,但在数学上有天赋,那就专心搞数学,他的性格反而对他在数学上发展有利。

20多年前,在“韦神”还小的时候,中国社会尚未有今天这么多的焦虑。假如,“韦神”的父母那时就被如今的氛围包围着,对他的表现忧心得不得了,把他送到所谓“专业机构”进行“干预”、矫正,努力把他变成一个正常的孩子,会怎么样呢?

结果很可能是,他们既无法把韦东奕改变成一个“正常”的孩子,还耽误了他在擅长领域的发展。

虽说比较想得开,但也不能啥都不做。家里人商量了一下,守财还有几个月才到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不要等了,先找个托班把他送去,提前让他接触下集体环境。

迄今守财已经上了三天托班了,进步还是不小的,第一天不习惯,哭,到第三天就不哭了。

自己养了孩子,才能明白如今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多要孩子,要对抗的焦虑实在太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