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上工治未病”(四)

 leboy 2022-05-08 发布于河南省

​​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话,叫作:“民国之后无大师。”

这句话也适用于中医界。

邓老这代人,几乎都活了一个世纪、或者将近一个世纪了。

他们就像国宝一样,走一个,就少一个。

他们那代人,为什么对于中医的理解,能达到那样的地步?

而我们现在,好像脑子里有一层天生的隔膜,永远在阻碍我们对于中医之终极奥义的理解。为什么?

民国出生的,无论是念私塾开蒙,还是从国小开蒙,最初的教材都大同小异:三字经、百家姓是必背的。

很多人非常瞧不起这种让孩子背书的教育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成就了无数名震东西方的大师。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有人能解释这两个典故吗?

三字经里,十二个字,就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有人能解释这两段吗?

三字经里,句句都是大文章。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有谁来解释一下三字经中提到的这些诸子百家的大概生平经历和主要学术思想?

我们跟那个年代的蒙童比起来,已经是文盲了!

三字经,这仅仅是蒙童们开蒙时的入门认字读本。

很多人会质疑:这样背,孩子们能理解吗?

第一 老师会大概讲一遍每句话的意思。

第二 只要孩子把这个能背到脱口而出、倒背如流,他有一辈子时间去理解。

这些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整个文明最经典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交给孩子们,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从启蒙就面对一个浩瀚无比的知识海洋。

而人类记忆力最强的阶段,是六至十三岁,十三岁以后机械记忆力下降,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快速增长。

这时候,就开始学习各种算术了。

要知道,《周髀算经》里,最早的开平方、开立方、微积分的雏形已经具备了。

我们的祖先就是用算盘计算,给跨越五条水系的京杭大运河做预决算。

我们的祖先就是用算盘,给阿房宫、故宫那样的建筑做预决算。

我们的祖先就是用算盘测算出黄道经线、就是用算盘把圆周率算出来的!

这样的孩子,如果努力肯学,还担心他不能成才吗?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搜一下、了解一下,号称科学史上唯一一位活着的物理学奠基人:杨振宁先生,他的校友出了多少大师。

我们开国那些领袖、元帅、将军…都是被公认的天纵之才。

这些人启蒙教育,学的就是这个。

我们中医史上那些震耳发聩的神医,都是从这样的中开蒙、一路学过来的。

所以,他们不光学中医快,学什么都快。

张仲景是做官的。

张景岳是做将军的。

黄元御是读书的。

秀才学医,笼中捉鸡。

因为整个眼界、格局、思想体系都是一脉相承的。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