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医临证丨我们如何从舌头看五脏情况?

 经方人生 2022-05-08 发布于四川省

学习舌诊,其中一项基本功是通过舌象去判断五脏情况。如希望要舌象的异常与体内脏腑情况紧密的联起来,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那就不得不提到舌诊的五脏分区。

舌诊的脏腑分区

图片

有关舌脏腑分区的提出年代,现存古籍中最早提及这种说法的是

【1528年】明·薛己在《口齿类要》:“以部分言之,五脏皆有所属。”

【1723年】清·林之翰在《四诊抉微》中首次提出了“察舌部”,但未提出具体位置。

【1796年】清·吴坤安在《伤寒指掌·察舌辨证法》部位中提出:“满舌属胃,中心亦属胃,舌尖属心,舌根属肾。两旁属肝胆,四畔属脾。”使舌的脏腑分区定义逐渐明朗。

我们可以发现,在那个时期,舌的脏腑分区就已经很接近现在的“舌尖属心肺,舌根属肾,舌中属脾胃,舌边属肝胆”了。那我们学习舌诊,弄明白了五脏分区,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下面我们举肝脾为例,来看看如何运用。

如何运用舌诊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常出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大带来的肝气郁结和不规律饮食带来的脾胃问题。这类问题在舌象中有什么体现呢?

张坚老师把这往往把人的情况归纳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无形的理论,有形的舌象”,有时候,因不良情绪或不规律生活习惯带来的肝脾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实质性的病症出现,但在舌象上已经有所体现了。只需早晚刷牙的时候顺便观察一下舌象,再对照舌诊分区,就可以对身体情况有个预判。

脾常不足

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但是饮食习惯不好,或者遇到好吃的就暴饮暴食,或者社会应酬太多,大吃大喝躲不开,或者为了塑造形体,有意节食不吃饿肚子。久而久之伤了脾胃,这就是东垣所说脾胃最大的损伤原因:饮食不节我们都知道脾气主升,脾胃损伤之后,脾气不升而下陷,在舌面表现就是舌中间陷下一个坑。

下图是张坚老师收集的一个脾胃问题的患者的舌象,大家可以明显看到他舌头的中间是一个很大的凹陷,这就是典型的“脾常不足”的舌象。

图片

肝常有余

成人的肝常有余,不是讲的生理状态,而是讲的病理状态,这个肝有余的是指肝气有余,或者叫肝火(阳)有余。

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也是跟现代人的生活习性关系巨大,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太多,思虑太多,同时熬夜的也很多。不管是熬夜,还是压力思虑太多都会耗伤阴血。

中医讲肝为刚脏,主藏血,体阴而用阳。阴血一旦不足,肝阳容易相对的偏亢,就是老百姓说的肝火旺。在舌头上的表现是舌头两边突出来,好像长了东西一样,如下图:

图片

五脏分区的原理看似简单,但学好却并不容易。

舌象分区是个细致活,要结合实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例如身体所有部位都能在舌象上找到明确分区呢,还是宜作大类判断?如何通过看舌了解脏腑之间互相作用关系?有没有一些独特的看舌经验,可以进行快速诊断的?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