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明朝始终搞不定的蒙古,最终被清朝彻底降服?

 炫叶楓雪 2022-05-09 发布于广东省

中原王朝想要收服游牧民族,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在军事上打散、打服对手,不能让游牧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这一点很难,因为游牧民族是流动的,可以跑很远。想要完成这一条件,需要中原王朝有持之不懈的军事打击态度。

二是打散、打服后,要将游牧民族圈定在一个范围内,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不能让其脱离中央政府的监视和掌控。想要完成这一条件,也需要中原王朝有持之不懈的态度。

三是天时。自身努力很重要,但天时和运气也是不可或缺的

举个例子,东汉后期,中原军阀混战,这本是南匈奴脱离中原政权掌控的大好时机。但由于当时的漠南草原有一个远比南匈奴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时时威胁南匈奴,迫使南匈奴必须依附于中原王朝。故而在整个汉末三国混战期间,南匈奴都是老老实实,不敢轻举妄动。

而到了西晋时期,中原还是乱糟糟的,但草原上已经四分五裂了。都是小部落。此时的南匈奴就有了不老实的机遇。

那么以上三点,明朝满足了几点呢?

很不幸,一个都没有。

明朝洪武、永乐两朝,虽然对蒙古进行了十余次打击。但打击效果并不理想。明军只是打散了蒙古,并未打服。

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时期,由于种种原因,北征规模越来越小,明朝对打服蒙古的信心越来越不足。

到了明朝中后期,虽然也有汪直千里奔袭蒙古王庭,击杀蒙古传奇英雄满都海;马芳千里奔袭蒙古大营的操作。但这都是小部队出击,打击力度并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明武宗时期,为了反击达延汗的入侵,明武宗御驾亲征。但他的这一举动不仅在当时遭到满朝文武强烈反对,甚至在他死后,还被史官扣上了胡闹的帽子。

看看,连皇帝发动稍微大一点的北伐,都能被说是不务正业。统治集团如此保守,明朝还怎么可能打服蒙古人呢?

大体来看。在明朝中期时,其实已经放弃了打服蒙古的战略。无论是官僚阶级,还是一般老百姓,都对征讨蒙古持负面态度,认为这是是劳民伤财之举。

因此可以这么说,有明一朝,明军始终未能在军事上彻底打服蒙古人。

军事上无法打服对手,想达到政治经济上的操控,自然也是无从谈起。

明朝前期,朱元璋、朱棣通过联姻、册封等利诱方式瓦解了蒙古势力。

但明朝的利诱政策和军事打击一样,并没有贯彻到底,也是很不成功。

这里有个问题:为什么明朝前期的各种进取政策,到了中后期,都被推翻了?

是因为皇帝不作为吗?是因为财政问题吗?

确实有这两方面的因素。但从满朝文武反对明武宗讨伐达延汗,以及万历皇帝力排众议打三大征来看,这些并不是主因。

真正的主因,其实是土木堡之变后,文官集团上位了。导致明朝像宋朝一样,出现了重文轻武的情况。

为什么重文轻武,就会导致封建王朝的进取心不足呢?

这是因为,如果武人地位不高,那么武将就没资格经略一方,只能搞些单纯的军功。如砍人头攒军功,慢慢往上爬。

而如此一来,武将群体就不可能产生具有很高战略眼光的帅才。

这一点,我们看明朝中后期的将领名单就知道了。与早期的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文忠等人相比,明朝中后期的将领,普遍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和经略一方的能力

这不是人的素质不行,而是时代变了,武将被文人死死压制,很难产生帅才。

至于文人,让他们治理国家是可以的。但指望他们去征讨蒙古;打服蒙古人后,蹲守在草原管理居牧民,他们就做不到了。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中后期的文官,还多为南方出生的士子

比如嘉靖朝的十二位首辅,除了毛纪、翟銮和李时外,其余九人,诸如夏言、严嵩、杨一清等,全都是南方人。

文人主政,而且还多是南方文人。这种人员配置对于明朝征服蒙古的政策执行,简直是灾难性的。

这就跟元朝皇帝不重用儒生,任用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达鲁花赤,治理中原,把中原搞得一团糟是一样的道理。

不是那块料,硬顶上,必然是适得其反,搞得一团糟糕。

实际上,明朝对蒙古的所有决策,妙招不是没有,奏效的策略也不是不存在。只是从整体来看,很多政策都是昙花一现,到了中后期就废掉了,并未能从始至终地贯彻到底。

最后是天时。

明朝时期,没有天时可言。这一点,站在全球范围的高度来看,可以看得很明显。

14~16世纪的游牧民族,虽然已经不复成吉思汗当年之勇了。但散落在欧亚大陆的游牧部落仍然有很强的实力。

如沙俄和克里米亚汗国的战争,奥斯曼帝国和帖木儿帝国的战争。都是血战。沙俄和奥斯曼帝国赢得并不轻松。

并且,蒙古人仍然有相当大的活动空间。

他们打不过,可以跑。跑到一个敌人追不到的地方窝着。

可以这么说,明朝时期的世界,不单是明朝无法彻底搞定蒙古人。其他与游牧民族有矛盾的民族,也都搞不定。

明朝一点不占,未能搞定蒙古。清朝呢?

清朝是三点条件全满足,最终搞定蒙古。

军事打击方面,清朝站在明朝的基础上,对已经四分五裂的蒙古诸部,进行了长达百年的猛烈打击。

首先是皇太极。1635年,皇太极在拉拢科尔沁等部落后,通过穷追猛打,干趴了蒙古名义上的领袖林丹汗,一统漠南蒙古。并成为蒙古人的大汗。(先是后金大汗兼蒙古大汗。称帝后变成清朝皇帝兼蒙古大汗)

接着是康熙。1688年,康熙力排众议,趁准噶尔攻打喀尔喀蒙古之际,坚持吸纳主动归顺的喀尔喀蒙古,并与噶尔丹开战。最终靠运气和武力,打败了噶尔丹,牢牢控制了外蒙地区。

清朝入关后,受中原传统思想影响,清廷对荡平蒙古的策略也多次产生动摇。大有与准噶尔共存的意思。这种形势影响了雍正和乾隆前期的国策制定。

但好在1755年,乾隆力排众议,顶着满朝文武的反对压力,趁准噶尔内乱之际,出兵伊犁。最终击败达瓦齐和阿睦尔撒纳,吞并了准噶尔汗国,结束了清朝与蒙古诸部的百年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皇太极的蒙古大汗头衔,不是他自封的。而是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带领一票蒙古王公一起上表,心甘情愿把蒙古大汗的头衔送给了皇太极。

从这就可以看出,漠南蒙古真的是被清朝打服了。否则蒙古人也不可能请一个女真人做自己民族的大汗。

而由于蒙古是被清朝打服的,所以清朝对蒙古的管理力度就很深了。

一方面,清朝利用札萨克制(一种官制,用蒙古人的话说就是执政官的意思)将蒙古诸部分为两百多个旗,封蒙古王公贵族为执政官,让他们管理自己的地盘。

这招类似于西汉的推恩令,意在“众建诸侯分其力”。成功地把一个原本就分裂为十多个板块的蒙古,又再进一步的分裂成了两百多个小板块。

蒙古广泛实行扎萨克制度后,各旗相互之间不存在统属关系,互相也没有往来,牧民只能在自己的地盘上放牧,严禁跨界。只要牧民不能到处跑,被严格限定在一个很小的圈圈内。管理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再一方面,清朝通过理藩院和将军,如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对担任扎萨克的蒙古王公进行监督。

有清一朝,别说是牧民不能到处跑,就连蒙古的王公贵族也不能到处跑。如果某个王公想跨区,或是进京,亦或是去中原汉地,都必须向理藩院申请、登记备案后才能成行。

如此一来,就算某个蒙古上层王公不服清朝统治,想造反,也折腾不起来了。

另一方面,清朝皇帝还信奉黄教,在蒙古草原大力推崇黄教。甚至于清朝皇帝还把黄教提升到了国教的高度,给予蒙古的喇嘛以极高的礼遇,如当喇嘛后,可以不用服役,不纳税,不用干活,吃喝不愁。以此,笼络蒙古的黄教信徒。

据不完全的统计,至清末时,整个蒙古地区的黄教寺庙超过了两千座。平均每个旗就有十多座寺庙。

有如此多的寺庙,信徒数量自然也不少。

而当蒙古人广泛信仰藏传佛教后,原本英勇尚武的蒙古人就被驯化成了软绵绵的羔羊。

这一招用乾隆的话说:以黄教柔训蒙古,中国之上计也!

分裂+限制行动+推行藏传佛教,这三招组合拳下来,原本桀骜不驯、充满斗志的蒙古人就被清朝驯得服服贴贴了。

最后是天时。

明朝时期的蒙古人虽然辉煌不在,但仍然能与欧亚大陆上的其他民族打得有来有回。

但当时间进入18世纪后,时代变了。

原本被蒙古人按在地上摩擦的俄罗斯人,反过来将蒙古人按在了地上摩擦。

原本被按在地上摩擦的乌兹别克人和哈萨克人,也反过来将蒙古人按在地上摩擦。

可以说,当时间来到十八世纪,原本辉煌的蒙古人,已经大势已去。向西既打不过沙俄和奥斯曼土耳其,向南也打不过中亚的一票游牧民族。唯独帖木儿的后裔,在走投无路之下,打败了印度土著,在南亚次大陆又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在这种蒙古人被各方势力挤压,活动空间被限死,逃都没处逃的情况下,如果清朝还解决不了蒙古,那只能说明清朝的水平实在不行。

而清朝的水平,显然没有渣到与印度人一样的档次。所以清朝搞定蒙古,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果把明朝和清朝的时间颠倒过来。先有清朝,后有明朝。有清朝做垫背的,估计明朝也能降服蒙古。

现代很多人,喜欢把明清对立起来,仿佛好像明就是明,清就是清。但实际上,清朝承继明制,清朝是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所以清朝降服蒙古,其实与明朝有分不开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