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相关

 MM的小书屋 2022-05-09 发布于山东省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在他的《错不在我》的著作中介绍了这样一个实验,当研究者们询问丈夫和妻子他们分别承担了多大比重的家务时,妻子们会说:“你在开玩笑吧?我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至少是90%。”丈夫们则会说:“实际上,我做得很多,大约在40%左右。”尽管不同的夫妻说出的具体数字不同,但其总和都会较大幅度地超过100%(一定不是我数学不好的问题)。

这时你可能会认为,夫妻至少有一个人在撒谎,但是其实他们没有必要在这种实验中撒谎,他们并不会因为他们家务做的更多获得更多的实验报酬。研究者们更倾向于认为,每个人都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回忆。

也就是说,我们的记忆并不是真实的,我们的记忆经常被修改错误记忆指的是过去经验和对事件的记忆与事实发生偏离的心理现象(这是知识点啊,但是不需要记哈哈哈哈)。错误记忆其实非常常见,也有很多心理学家做了一系列实验进行证实。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实验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可以说明误导信息可以改变人们对观察到的事件的记忆

实验材料: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简短影像(撞到了,但是玻璃没碎)

  1. 被试要干啥:看影像,歇会,再回答问题

  2. 主试怎么影响被试:看影像之后问的问题不同

  • A组被试的问题是,当两辆汽车碰撞时,汽车的时速大约为多少公里?

  • B组被试的问题,当两辆汽车撞毁时,汽车的时速大约为多少公里?

4.结果:

  • 看完就答的时候,A组被试说速度大概是54.7公里;B组被试估计速度为65.7公里

5.实验还没完

  • 一周之后问题变了,A组和B组被试都要回答的问题变成了在上次的录像中,你是否在交通事故现场看到了撞碎的玻璃

  • 结果:A组被试中有14%的人认为自己看到了玻璃碎了,B组却有32%的人认为自己看到了

6.那为啥呢?

  • 一个“撞毁”的单词就让人们把本来没看见的东西错当成自己看见的,这其实说明人的记忆包括重构的过程,当新的信息被整合到人对某一事件的最初回忆中去时,对原先的记忆就会发生改变。

  • 实验中的撞毁和碰撞其实是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人们会把他人给的误导信息作为过去经历的一部分,所以记岔了。

KK范式实验

KK范式,是用人名命名的,可以说明误导信息可以改变人们对发生在自己的行为的记忆。

  1. 实验材料:电脑和一些单词的录音

  2. 被试要干啥:做一个没有感情的打字记录员,听到播放录音中的单词,就要敲在word中。但是切记不能按键盘上的alt键

  3. 蔫坏的主试来了:被试干了一会活之后,计算机蓝屏了。主试开始作妖

  • 对A组被试说:哎呀怎么办,是因为你按了alt键你刚才的数据都损坏了。

  • 对B组被试说:哎呀怎么办,是因为你按了alt键你刚才的数据都损坏了。而且其实有人看到你按键了的。

4.结果:B组被试更有可能认为自己按键了,他们也很内疚,他们甚至会说,可不是嘛,我在输入abandon这个单词的时候按到了alt键。

5.所以,到底为啥啊,是他们本来就好骗吗

  • 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社会依从让被试承认自己按过alt键并开始虚构记忆,社会规范的压力让人们强行改变了自我知觉,认知失调让他们开始构建新的记忆

  • (人真的可怕)一旦我承认过我按过,那么我就会真的相信我按过,这段记忆的来源是“我承认我按过”(没办法,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这么循环论证)


首先,错误记忆经常出现,可能是为了骗骗自己,可能是为了骗骗别人,可能你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在骗自己或别人,我寻思为了心理健康,骗一骗没啥问题。

其次,本人想通过这两个实验想说的是,你如果觉得经典实验无趣,那你换一种方式再去看的时候,是不是好像也蛮有意思的?

所以,真正有趣的到底是什么?

人类并不会像电脑一样原封不动地不带任何情感地去存储发生过的事,当然提取记忆的时候也都是修正过的记忆。人们总会错误再认,总会虚构记忆。

人们总在构建记忆。

也就是把过去不完善的,有各种错误的的经验重新整合,让自己可以想象未来的场景,未来要发生的事情。

因为未来不是对过去的百分百重现,所以模拟未来需要记忆灵活地抽取和重组过去的经验,而不是原封不动地重现过去。

所以研究构建记忆就是研究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之间的关系


脑损伤病人不会虚报

对前额叶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表明,这些病人常常虚构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件。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这些病人既然虚构记忆,那么他们也容易错误再认,即在Deese-Roediger-McDermott(DRM)实验范式中,把未学习过的诱饵词当作学习过的词加以再认(这个范式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实验表明,这些病人的虚报率却低于正常人。

实验中给被试呈现“疲劳”“床”“醒来”“休息”“梦”“晚上”等(这些单词都与诱饵词“睡觉”有语义上的联系,但“睡觉”一词未呈现)。在随后的新旧再认测验中,呈现学习过的单词,如“疲劳”“梦”,未学习过的并且与学习过的单词没有语义联系的,如“黄油”,未学习过的但与学习过的单词有语义联系的,如“睡觉”。

结果:两个病人组的正确再认率(击中减去虚报未学习过的且与学习过的单词无语义联系的单词)都显著低于正常人。而且,两个病人组比正常人都更少做出虚报,即虚报未学习过的但与学习过的单词有语义联系的单词减去虚报未学习过的但与学习过的单词没有语义联系的单词。

结果解释:正常人能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单词的语义梗概并能保持这种梗概的表征。因此,诱饵词因为与这一表征的语义特征相匹配从而容易错误再认,而与学习过的单词无语义联系的单词不能匹配语义特征从而容易正确地拒绝。

病人组由于内侧颞叶受损只能形成与保持模糊或微弱的梗概表征,这倒使他们对诱饵词(与梗概表征有语义联系)的虚报率少于正常人。但是,正常人的这种错误再认可能是正常的适应记忆过程。有关的脑成像研究支持这一论点。


对未来的记忆和对过去的记忆

D'Argembeau与Van der Linden(2004)在一项行为实验中直接比较“重新经验”过去的情景与“事先经验”未来的情景,对构建情景模拟的假设(即构建记忆就是重新构建过去的经验,使得个体能模拟或想象未来)做验证。

他们要求被试或者回忆过去的特定的事件,或者想象将来可能发生的特殊的事件,被试还要按照一个量表的要求,对每一项过去的事件或将来的事件评估它的知觉详细性,所涉及的情绪的正负性和强度,以及空间信息的清晰度。被试还要指明在该事件中,他自己是什么角色:他在事件中观察他自己的表现,或者作为旁观者观察整个情景。

结果假设:与想象将来的事件相比,回忆出来的过去事件有着更丰富和更鲜明的感觉特征与背景特征。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发现了回忆过去与想象将来之间的显著共同之处。时间上相近的过去事件或将来事件比时间上相距远的有更丰富的感觉特征与背景特征,也具有更强的感情色彩。还有,不管是过去事件还是将来事件,被试对时间相近事件比时间相距远的都更愿意采取观察整个情景的视角。


由于记忆系统中只有情景记忆才能让我们回到过去,即回忆过去,因此,构建记忆不是一种新的记忆系统,而是情景记忆的构建性质

错误记忆

按照提取的准确性可以将记忆划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从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或发生过

最早的研究

1.系列再生实验

该实验先让被试1看一幅图片,要求他将图片的内容记住;过一段时间,请被试1将图片的内容画出来,然后让被试2看被试1画的图片,并也在一段时间后请被试2将他所记的图片画出来。这样依次进行下去,就得出了一条“记忆链”。我们由此可以观察当信息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时是怎么被扭曲的,这些扭曲信息的出现是记忆功能不完善的表现,即发生了错误记忆。

2.重复再生实验

通过系列再生获得的有关错误记忆的证据,也可以通过重复再生的方法得到印证。重复再生是让同一个被试在不同的延时条件下对学习材料作多次回忆,将回忆的内容与原始材料进行比较,来测量被试记忆不断衰退和变化的情况。最著名的例子:“幽灵之战”实验(the war of the ghosts)

实验范式

1.联想研究范式

(1)DRM范式

DRM范式又称为集中联想研究范式,经典的DRM范式中使用的材料是36个关联词表,每个词表由一个目标词和与它相联系的15个单词组成。学习阶段只向被试呈现这些与关键诱饵相联系的单词,而不呈现关键诱饵,要求被试记忆。测试阶段,让被试对呈现的词进行自由回忆和再认。结果发现,回忆和再认中,被试将关键诱饵识别为“旧的”比率(虚报率)接近实际呈现的词的击中率,发生了错误记忆

(2)类别联想研究范式

实验材料包含多种类别的词表。学习阶段,给被试一个包含熟悉名词的多种类别的词表,每个类别中含有1个、3个、5个范例。测试阶段,让被试对于学习过和未学过的范例进行再认。结果发现,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如果被试在学习过程中看到一个类别的多个范例后,那么在测试阶段就会对未呈现过的同类别范例产生错误再认

(3)联想研究范式的理论假设和相关实验

联想研究范式暗含着一个前提逻辑,即人对事件的记忆是存在关联的,如果两个事件之间存在语义相关或联想,那么加工一个事件的同时就会激活另一个事件。对于该激活过程,许多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内隐激活反应假设、模糊痕迹理论、矛盾—归因假说和来源监测理论等。其中的来源监测(source-monitoring)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很多实验或日常生活情境中的错误记忆现象。

波尔和斯蒂芬(Pool & Stephen,1995,2001,2002)的研究验证了这种来源归因错误导致的错误记忆。他们在实验中让学前儿童跟“科学先生”交流。交流过程中,“科学先生”给他们示范如何通过加热苏打水和醋来给一个气球充气。三个月后,这些孩子的父母连续三天给他们读一个关于他们自己与科学先生的故事,例如”科学先生用绳索拉动过机器”。之后,当这些学前儿童被问及他们和科学先生在一起做过些什么时(例如“科学先生用绳索拉动过机器吗?”),十个孩子中有四个想起他们和科学先生做过这些事,而实际上提问中的事情是科学先生在故事里做过的,而不是真正发生过的事情。这说明儿童记得这些事件的表象,但混淆了它们的来源(分不清是从故事中听来的还是自己经历过的),因此产生了错误记忆。

2.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

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由雅各比和怀特豪斯提出,他们在实验中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单词,并告之随后将进行再认测验。在再认阶段,每个单词呈现之前先以短暂的时间闪过一个背景词,并在视觉上对它进行掩蔽以防止被试看到。背景词和预测词之间的关系有三种:(1)匹配,即两者完全相同;(2)不匹配,即两者完成不同;(3)基线,即没有背景词。此外,还通过控制时间,区分出有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结果表明:背景词对测验词的影响依赖于背景词呈现的时间长短,当呈现时间较短时,相对于不匹配的背景,被试在匹配背景下更易将新词判断为“旧”;而当背景词呈现时间较长时,则出现相反的效应。由此表明,无意识知觉影响了再认记忆判断。

3.错误关联范式

错误关联范式最早由安德伍德等人发展起来,用来研究记忆中的错误关联(illusory conjunction in memory)现象。他们在实验中,先向被试呈现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合成词(如handstand,shotgun)。在随后的再认测验中,测验词混合了先前所学单词、有一个音节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如handmaid)、两个音节都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如handgun)以及与所学单词无关的控制词。结果表明:被试对两个音节都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比对一个音节与所学单词相同的词和与所学单词无关的控制词,产生更高的虚报率,即产生了错误关联现象。

4.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是在实验室中探讨人们对事件的错误记忆的研究方法。该范式的一般程序为:先让被试观看某事件的录像或幻灯片,然后向其提供含有误导信息的描述或问题,在一段时间后,要求被试根据记忆回答一些问题,然后分析被试回答的准确性和自信水平。这个在最早的经典实验里我们提到过的哈

5.KK范式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揭示了误导信息可以改变人们对观察到的事件的记忆,而KK范式则揭示了误导信息同样可以改变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记忆。研究的具体程序为:让被试将他们听到的单词在计算机上打出来,但同时告诉他们不要按键盘上的Alt键,因为这样做会导致发生错误。在被试进行一段时间后,电脑发出爆炸声(实验设计中的一部分)。这时,主试故意告诉被试因为他们按了ALT键,导致数据丢失,并对一半被试告知有人看到他们按了ALT键。结果发现,当被试被指责说有人看到他们按了ALT键,他们更可能承认并认为自己确实按了ALT键,并感到内疚,且能说出按ALT键的细节,即发生了错误记忆。


错误记忆嘛,研究清楚了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知道了可能某些提问方式会让法庭中的证人出现错误记忆,那么就要规定律师不能采用某种提问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