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业质量(二)衔接与进阶/随卞读读《课标》2022版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2-05-09 发布于浙江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要反复读读,温故知新,知新温故。

尤其是第五部分学业质量,不但要读懂是什么,而且要从中读出该怎么做。

对于课标是什么,理念是什么,有什么价值,往往是我们这些似懂非懂的普通教师所要学习的。而我们这些是懂非懂的普通教师,是不是更应该看到《课标》2022所隐含的“怎么做”的做法指导?

我想,我们这些似懂非懂的普通教师,可能更需要也更喜欢到底怎么做的解读。

就像对于生病的人来说,药盒子上的药理怎么都比不上吃法更有用。

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第五部分,学业质量,它的内涵和质量的描述,是不是告诉我们该以“衔接与进阶”为出发,以“语言文字运用情境”,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关键研究,实现学业成就关键表现的助推?

至少,我是这么坚定地认为的。

要从课标里看做法!

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

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

关键表现、应达到;

衔接、进阶……

衔接与进阶做法(一)

从这个关键词里,我首先想到的是学校教研方式的变革。

以往的教研方式,是由听课、评课、专家讲座、集体备课等形式组成的,或者是对某位教师(如新进教师、名优教师)的评价,或者是对某篇课文的教研(如同课异构、同课同构等),或者是某一学校层面的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专题研究等等。

总之,学校教研缺乏系统的学段衔接导致教研存在“精彩的形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具有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团队科研能力,学校协作效能的,久而久之,仿佛潜心研究的教师会越来越少,伴随其中的现象是,学生由兴趣高昂的一年级变成了木讷无趣、机械学习的高年级。

我想,是不是因为我们的理念缺少衔接所造成。

因为缺少衔接,我们设计课是为了自己能够上好这一节教研课;我们的教研是为了研究出有利于教开展的成果;我们的备课大多是单个教师的备课笔记;我们的作业存在优秀经验共享的缺乏……

也正是因为如此,第一学段的“愿意、主动、喜欢”等很难有效链接到第二学段的“能、乐于、喜爱、尝试”,也很难与第三学段“独立、敢于、判断、积极参与、辨别”,第四学段的“耐心专注、广泛、向他人推荐、整合、发现、综合运用”等能力的衔接也是形成闭环的缺失。

这也是第一学段教研最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这些衔接问题的思考与突破,能够有效形成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质量形成发展的基础力量。

有四个学段的衔接也可以看出,每一个学段是上一个学段的进阶,每一个学段质量内容又是下一个学段的基础保障。

因此,学校层面形成学段教研,由学段教研为层面落实年级教研的规范性,指导个体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系统性,有利于保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质量内涵的进阶与衔接的描述,更能减轻教师个体的教学压力与障碍。

尤其是在这里的学校学段教研体系下,学生有了热爱学习的保障,学生主体为衔接与进阶的学业质量才是质量的关键。我认为,借助《课标》2022的学习,不妨进行一次立足学习衔接与进阶的教研组改革,向着以学生为目标的《课标》解读,以学业质量改革出发,看见实操手段,远方将会更远。

 分享大家,期待留言批评讨论,谢谢!

END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