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

 阿里山图书馆 2022-05-09 发布于北京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震撼了西方,1922年苏联成立,这一变化最终导致了二战后“冷战”的爆发,主导了西方的外交政策。二战中除了太平洋战争外,阵亡士兵的80%死于苏联前线,包括1100万苏军和500万德军。另外,苏联平民死亡约3000-4000万。上述的恐怖事件波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艺术家、知识分子和音乐家。在斯大林统治时期,革新的艺术家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进行创作。苏联政府鼓励爱国音乐的作品,其中大部分赞美祖国和劳动阶级的合唱颂歌,用来加强宣传。任何带有“精英主义”色彩,不能为大众欣赏的艺术作品都会受到政治批判,尤其是无调性或十二音风格创作的作曲家,在可能的危险分子名单中排在前面。现代音乐被苏联当局叫做形式主义,并打上了“反民主”的烙印。作曲家既要保持真实的艺术观点,又要生存,活得非常挣扎。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音乐

 苏联音乐的发展有其丰厚而坚实的基础;多民族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19世纪以来历次革命运动出现的革命歌曲、近一个世纪俄罗斯专业音乐创作。苏联音乐在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在各种不同的音乐体裁中,如歌曲、歌剧、舞剧、各种大型的声乐套曲、不同的交响乐体裁及室内乐形式,都留下了足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音乐艺术相比媲美的杰作。尤其在歌曲和交响曲的创作上,更鲜明地体现了其杰出的艺术成就。

一大批作曲家在歌曲创作上,倾注了满腔的创作热情。如《起来吧!俄罗斯的儿女们》从不同的侧面歌颂了革命斗争、祖国的伟大和人民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幸福感受。许多歌曲虽是为电影而作的插曲,但它们都不径而飞传遍了国内外,成为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所喜爱的歌曲。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海港之夜》等歌曲表现了苏联军民豪迈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的革命精神。

新的生活内容和反法西斯战争,也成为了交响乐作曲家所表现的主要题材,在这一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作曲家有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哈恰图良等。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是苏联两位杰出的作曲家,他们两人的创作代表了苏联音乐发展的最高成就。

1.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SergeyProkofiev(1891-1953)

普罗科菲耶夫的生涯充满了矛盾与讽刺,部分原因是由他在俄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造成的。作为富有的农场主的儿子,他逃避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但后来又回国用音乐向最残忍的革命家斯大林祝贺。普罗科菲耶夫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时曾以不协和的、无调性的“坏孩子”著称,他在那里接受了音乐教育,但后来居然创作出像《不彼与狼》(1936)这类愉快而温和的作品。他首先把自己视为一个严肃作曲家—七部交响曲、六部歌剧、六部芭蕾舞剧、五部钢琴协奏曲以及九部钢琴奏鸣曲的作者—但是今天被人们记住的主要是他的一些更明朗的作品:《古典交响曲》、《彼得与狼》以及电影《基日中尉》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配乐。

 1917年夏天,俄国革命期间,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了他的《古典交响曲》。它用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风格写成,这一风格试图复兴早期,尤其是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均衡旋律,更轻盈的织体和清晰的曲式结构。新古典主义不仅弃用浪漫主义风格那庞大的管弦乐队和宣泄的情感,而且也排斥由勋伯格和新维也纳乐派等现代主义作曲家发展的极端不协和的、无调性的创作手法。大约在同一时期,斯特拉文斯基也转向了新古典主义,部分原因是,“一战”期间庞大的管弦乐队在欧洲越来越少。普罗科菲耶夫转向新古典主义,或许是为了在俄国历史的混乱时期把自己的思想理清头绪。第二年,他就从俄国逃往了美国。

  • 《古典交响曲》

图片

普罗科菲耶夫的晚年是不幸的。1934年他自愿回到俄国故土,只是他的作品受到斯大林的艺术趣味的严格控制(希特勒和斯大林在战争中是敌人,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排斥现代音乐)。1948年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被官方禁演;他为了避免成为音乐的颠覆分子而被逮捕,放弃了音乐的形式主义。同年他的妻子琳达以“间谍罪”被秘密警察逮捕,并被判处流放二十年。随着健康状况的恶化,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逐渐陷于停滞。1953年3月5日晚上,他在斯大林逝世之后几分钟,也停止了呼吸,可是,普罗科菲耶夫的死讯被隐瞒了几天,为的是避免分散人们对刚死去的独裁者的注意力,想在这位伟大作曲家的棺木上放些鲜花都做不到,毫不夸张地讲,斯大林的葬礼把鲜花全包了。

《彼得与狼》(1936)——为儿童写的一部交响童话

       故事情节

 少先队员彼得与他的小朋友鸟儿一起玩耍,家中的小鸭在池塘嬉游,与小鸟争吵。小猫趁机要捕捉小鸟,被彼得阻拦。爷爷后来吓唬他们说狼要来了,把彼得带回家。不久,狼真来了,吃掉了小鸭,还躲在树后要捉小鸟和小猫。彼得不顾个人安危,在小鸟的帮助下捉住狼尾巴,将它拴在树上,爷爷和猎人赶来把狼抓进了动物园。故事寓意深刻,表现了儿童彼得以勇敢和机智战胜了凶恶的狼。

图片

 该曲虽以儿童为对象,但同时也使成人们产生很大兴趣。由作者本人所构思的情节和撰写的朗诵词,具有生动活泼而又深刻的教育意义。音乐中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弦乐四重奏、定音鼓和大鼓所奏出的具有特性的短小旋律和音响,分别代表小鸟、鸭子、猫、爷爷、少先队员彼得和猎人的射击声等。曲中采用长笛的高音区表现小鸟的灵活好动;弦乐奏出了彼得的神情,描绘了彼得的机智勇敢;鸭子的形象由双簧管模拟,生动地刻画出那蹒跚的步态;单簧管低音区的跳音演奏描绘了小猫捕捉猎物时的机警神情;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由大管浑厚、粗犷的声音来表现,节奏和音调模拟了老人的唠叨;狼阴森可怕的嚎叫用三只圆号来体现。

普罗科菲耶夫的音乐以明朗、乐观为主要基调,这与他认为艺术家必须美化、歌颂人的生活,引导人们充满对未来的光明前景和美好希望这一信念密切相关。在音乐创作上,他从不拘泥某一现代派创作体系,而是不断从传统和当代音乐的实践成果中吸收自己所需要的创作上的养料,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1935)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部正式的芭蕾舞剧,为圣彼得堡基洛夫芭蕾舞团创作。为了与当时的艺术标准相一致,作曲家对莎士比亚做了修改,写了一个幸福的结局。然而,在搬上舞台前,苏联的艺术家们在1936年遭到了文化上的整肃,因此撤回了这部作品。直到五年后,作曲家感到政治环境比较安全后才允许这部芭蕾舞剧上演。大众对《罗密欧与朱丽叶》争议是什么?普罗在回到苏联前是一位不协和并偶尔无调性的作曲家。现在他的任务是把他的现代主义倾向与政府所要求的简单的、旋律化的音乐融合起来。 

聆听“骑士之舞”,选自《罗密欧与朱丽叶》(1935)

体裁:舞剧音乐

形式:ABCBA

情景:舞厅场景在莎士比亚原作中的第一幕第四场。卡普莱特家族的年轻贵族的舞蹈,朱丽叶与帕里斯的舞蹈,被朱丽叶迷住的罗密欧在一旁观察。

聆听要点:普罗科菲耶夫是怎样像他的同胞柴可夫斯基那样善于写作唤起联想的动人场景,既符合戏剧的要求,又不太长,适合舞者的体力局限。

2. 德米克里·肖斯塔科维奇 DmitriShostakovich,1906-1975

普罗科菲耶夫并不是斯大林统治时期受到迫害的唯一的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比普罗小几岁,但却遭受了更大的痛苦。肖斯塔科维奇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早年就显露出超乎寻常的音乐才能。他有完美的绝对音高,11岁时就能演奏巴赫的全部《平均律钢琴曲集》。1919年他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在那里学习和声、配器和作曲。在音乐学院进行广泛的学习之后,肖斯塔科维奇在1925年取得了他的首次成功:《第一交响曲》的完成和演出为他在19岁时便赢得了国际上的喝彩。1934年,他以他的现实主义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在此引起广泛的关注。但在1936年,他事业的前景却出现了灾难性的转折。斯大林观看了他的歌剧,可是中间却出去了45分钟。两天后,在苏联官方报纸《真理报》题为《混乱代替了音乐》的文章中,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遭到了谴责。就如作曲家后来所说:“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痛苦使我的生活蒙上了阴影。”

图片

 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这是标志肖斯塔科维奇艺术上臻于成熟的作品之一。剧情描写一个商人的妻子出于对爱情自由的追求而杀人犯罪、并惨遭毁灭的故事。作者称这部歌剧为“讽刺悲剧”,他企图把自己创作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悲剧性和揭露性讽刺熔于一炉。歌剧于1934年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并随即在欧美许多剧院上演。1936年1月28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混乱代替音乐》的专论,全盘否定了这部作品,致使歌剧辍演20余载,直至1963年才再度与观众见面。

肖斯塔科维奇与苏联政府复杂而多变的关系贯穿了他事业的始终。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他是最受欢迎的俄罗斯高雅艺术音乐的作曲家。他的交响曲不仅在祖国上演,而且传遍欧洲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的主要城市。他所具有的国际地位给了他某种程度的保护,令斯大林很难像对待其他知识分子那样,将这样一位公众人物流放到劳改营或处决。确实,在一些年间,肖斯塔科维奇曾经“得宠”。1941年,他因报效祖国和作为苏联人对希特勒德国的抵抗精神的“广告宣传人物”而获得斯大林奖金。但在1936年和1948年,他的音乐曾两度被官方谴责为“形式主义”。每次遭到批判后,他都将自己更加激进的作品隐藏起来(这些作品带有无调性或十二音的内容),并在被允许演奏的很少的作品中“淡化”现代主义的成分。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肖斯塔科维奇作为老鼠——一直持续到1975年作曲家死于心脏病为止。

图片

  • 《第五交响曲》(1937年)

 在他创作于第一次收到苏联当局批判之后的《第五交响曲》中,肖斯塔科维奇不得不将自己的现代主义倾向更多地隐藏起来。这部作品1937年11月首演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位评论家将其称为“一位苏维埃艺术家对公允批评的创造性回答。”肖斯塔科维奇至少在这一刻被“恢复了名誉”。《第五交响曲》在精神上类似马勒的交响曲,是一部哲理性悲剧交响曲,它典型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苏联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具有辉煌的配器和有表现力的情感特点。然而,肖斯塔科维奇却完全是一位20世纪的公民,想用完全的现代声音来说话。这里虽然有必要使激进的声音有所减弱,但仍然可以听到普罗的《古典交响曲》中那种沉重的打击乐,十度的不协和音、固定反复和“滑动的和声”。肖斯塔科维奇又继续创作了十多首交响曲。在今天经常上演的很多部当中,“第五”依然是最流行的。欢快的末乐章似乎象征着人类精神的最终胜利。但是鉴于这部作品的创作环境,评论家仍然会问:这里所表达的“欢乐”是作曲家的真实感受,还是迫于压力的强颜欢笑?肖斯塔科维奇自己说过:“我的交响曲大部分都是墓碑。”这已向我们暗示了答案。

  • 第二《爵士组曲》 《第二圆舞曲》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苏联,西方爵士乐属于颓废的资产阶级文化,在禁止之列。将美国百老汇的一首歌曲《TEA FOR TWO》(鸳鸯茶)改编成了管弦乐,在当时大红大紫,导致在后来的法国电影《虎口脱险》中,德菲奈斯在土耳其浴室中也大唱特唱。爵士组曲是他的管弦乐组曲中最出名的一套。当中的《第二圆舞曲》虽然短小但配器丰富,旋律简单而容易接受,是他的管弦乐代表作之一。也是西洋古典音乐的入门必听曲目。 

  • 电影《牛虻》

 是Vladimir Kaplunovsky执导的电影,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参加演出。本片讲述了牛虻(原名亚瑟)和蒙泰尼之间关于宗教和革命间抉择的故事。由肖斯塔科维奇担任电影配乐。

  • 《节日序曲》

是原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于1954年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七周年而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它以热情、生动的音乐语言,庄严、辉煌的艺术形象,描绘了苏联人民欢度节日的景象。歌颂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一首歌唱祖国的庄严颂歌

  • 《第一交响曲》

1919年,肖斯塔科维奇进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同时学习两门主科──钢琴与作曲。他在创作上表现出高度的才能,在他毕 业之前就写了十部作品,其中包括用普希金的《茨冈》写的歌剧、钢琴曲《三首幻想舞曲》和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作品第10号)。《f小调第一交响曲》由布鲁诺·瓦尔特指挥俄罗斯境外首演,引起了国际乐坛的注意。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的工人每天仅得到一两面包,有时毫无所获。此时,英、法、美、日、挪威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实行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使刚刚收益过的肖斯塔科维奇重新受制于流浪生活,于1926年6月(19岁)写下这首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里传统的四个乐章套曲处理的特殊性,同时作品的戏剧性结构的统一首先是由向终曲对比发展的目的性决定的。从前头的三个乐章中的每一个乐章都一声音惊慌不安地静下来结束,好像避开解决不可避免的冲突,因此,它留给终曲部分去解决。整个交响曲的发展是从有很多独奏的插部比较室内乐性的声音,走向比较强大的丰满的声音,从感情的含蓄走向比较大的表现力。

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位坚持现实主义美学创作原则的作曲家,他的大部分作品的内容都深刻刻画出紧张的社会矛盾、心理冲突、与敌对势力的斗争,刻画出和平与战争、光明与黑暗、人性与野蛮的对立,刻画出为人类获得自由解放的不懈斗争和对人的心灵的美及崇高的信念的赞颂。肖斯塔科维奇在表现上述内容时往往采取悲剧性的方式,并贯穿着一种进步的力量和最终能够战胜黑暗的邪恶势力的坚定信念,是他音乐创作最基本的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