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余年来唯《伤寒论》经方是西汉前古文经学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形成

 供需相应 2022-05-09 发布于四川省

在《中药本草》几千年来的传承过程中,每一种药物下面,首先记载着药物的性味,即四气五味:辛、甘、咸、酸、苦;温、热、寒、凉。而四气五味就是中药治疗疾病的根本依据。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黄帝曰:“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酸,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渇;...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灵枢.脏腑病篇》:“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此之谓也,故一处闭郁,则百体失养。

《太素.阴阳烧篇》:“气之不得无行也。阴阳二气相注如环,故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一顺一逆。)故阴脉营其脏,阳脉营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如果能够明白在《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阴阳、经络、气血、营卫”其中“阳、络、气、卫”就是指静脉血管中血液;“阴、经、血、营”就是指动脉血管中血液。那么上述几段文字就可以很好的理解。

人体静脉血液与动脉血液都是液体一类在血管中升降出入运行,身体内而不见的五脏六腑的生长化收藏,外而皮肉脉筋骨可见的生长壮老死身体变化之根本,人自生至死之根源,精气与神气藏于其内。全身血液运行有血管相互贯通而周流不休。如果有一处不通,则整个圆运动就会受到影响,整个身体就会出现问题,故动、静脉血液的循环运行一刻也不可以停止。就如自然界之江河水流,日月交替运行一刻也不可以停止。现代医学之脑梗、心梗、肺栓塞、等一些血管闭塞性疾病都与此有关。

“气血”之“气”就是指静脉血液。静脉血液是由胃肠道中水谷饮食之精微物质,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由毛细血管汇集于上下腔静脉回流进入右心房心室至肺化“气”上升而呼出。“血”是指动脉血液。动脉血液是由静脉血液经肺吸入大自然之阳(氧)气在肺(火)作用下发生化合作用变化而形成,下行至左心房心室由主动脉输出,故有“气能生血”之说。

“营卫”的“营”是滋润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内为动脉血液的功能;“卫”在表、在外,有护卫防御之作用,为静脉血液的功能。

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根本,中医治病的根本就是调解身体阴阳的平衡。即调节身体动、静脉血液、体液、体温循环的量和流速的问题,同时动静脉血液循环血量和血液流速的改变也是万病之根源。

心脏如地球自转是动、静血液循环的中心。中药的性味恰恰是指导调节动、静脉血液循环的量和流速而起到治疗作用。其中,辛甘之味调节静脉血液、体液运行;酸苦之味调节动脉血液运行。辛甘温促进腹及下肢静脉血液经下腔静脉回流右心,辛甘寒促进头部及上肢静脉血液回流右心;酸苦温促进主动脉血液向上肢及头部血液运行输出,酸苦寒促进主动脉血液向腹部及下肢血液运行输出。这样根据每个人疾病的不同特性,运用不同中药的性味加以调节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