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干合化五行与脏腑功能合化临床应用初探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5-09 发布于上海

导读:十天干合化五行,即甲已含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天干合化五行是古人观察天象发现的现象,是宇宙运行的一种规律。经研究发现,人体生理病理中存在天干合化规律。并且,脏腑本身在生理上除具有本气功能外,还存在这种化气的功能。病理表现形式上也存在化气烦向。

图片

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本来有其阴阳五行属性。即甲属阳木、乙属阴木、丙属阳火、丁属阴火、戊属阳土、己属阴土、庚属阳金、辛属阴金、壬属阳水、癸属阴水。十天干之间除了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所描述的特性外,十天干之间还存在合化的现象。十天干合化五运,五运纳音五行,则十天干合化为五行,即甲已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天干合化把阴阳和五行融为一体,天干合化五行实际上是阴阳和五行相互作用而产生能量的一种化气功能。

1 天干合化五行的渊源

十天干合化五行源于《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齡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侯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丹者,红色也,红色在五行属火,则天象为丹天火气经过牛女奎壁四宿之上而下临戊癸方位,故戊癸应火运,也就是说戊癸合化火。“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黔者,黄色也,黄色在五行属土,则天象为黅天土气经过心尾角轸四宿之上而下临甲已方位,故甲己应土运,也就是说甲已合化土。“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苍者,青色也,青色在五行属木,则天象为苍天之木气经过危室柳鬼四宿之上而下临丁壬方位,故丁壬应木运,也就是说丁壬合化木。“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素者,白色也,白色在五行属金,则天象为素天之金气经亢氐昴毕四宿之上而下临乙庚方位,故乙庚应金运,也就是说乙庚合化金。“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固”:玄者,黑色也,黑色在五行属水。则天象为玄天之水气经过张翼娄胃四宿之上而下临丙辛方位,故丙辛应水运,也就是说丙辛合化水。五行中的每一行除具有本行的五行特性外,同时还存在按天于合化五行的化气特点。

2 天干合化五行在自然界和人体脏腑中的表现

《内经》中把天干合化五运用于五运六气学说。其实,天干合化五行是古人观察天象得出的结论,是宇宙运行的一种规律。按广义全息律:一个大系统中存在很多相对独立的小系统,而每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中包含有整个大系统的全部信息。宇宙是一个大系统,人是宇宙这个大系统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系统,所以,人体包含了整个宇宙的全部信息,这就是古人所讲的“天人相应”。则大宇宙的运行规律,在人这个小宇宙中也有相应的规律。亦就是说,十天干化五运和五行的规律也适用于人,即在人体生理规律中存在甲已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的规律。经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存在这种规律,人的生理中也确实存在这样的规律。五脏六腑之间存在合化的现象。并且,脏腑本身在生理上除具有本气功能外,还存在这种化气的特点。病理表现形式上也存在化气倾向。

2.1 甲已合化土

自然界中,甲为阳木,为参天大树;已为阴土,为湿土。当树木倒在湿土中,树木不用经过燃烧,慢慢地就会腐化,最终变为土。这是自然界中甲已合化土的现象。在人体中,甲为胆,已为脾。从生理上说,胆具有贮存和排泄胆汁的作用、胆汁参与食物的消化,是脾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则胆加强了脾的运化功能,所以是甲己合化土。《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土得木而达”,传统中医将其内在的机制归于肝对脾胃的疏泄作用,这是不全面的。从五行的作用上说,肝胆均属于木,所以,“土得木而达”的内在机制,还存在胆和脾之间的化气功能,这种化气的结果,加强了脾的功能。并且,相克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的抑制和制约,五行木克土,若单从相克的角度解释“土得木而达”似欠通达。从脏腑的功能特性上说,由于甲己化土之故,则甲除具有木的特性外,还有化土的倾向。所以,胆在功能特性上,除具有木性之外,还具有土的特性,表现在胆为中正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为中间、中央、不偏不倚之义,在五行归属于土,即胆具土之性。并且,土之性不是胆之本气,而是化气。从病理上说,由于甲己合化土,则胆和脾在五行化气上有化土的倾向,所以,胆和脾病可引发在五行特性属土的疾病。如胆和脾的病均可出现黄疽、皮肤发黄等。黄色在五行属土。如果在针灸选取经络穴位和时间时,严格按照合化五行的规律,具有较好的治疗功效。如在用药上柴胡疏肝散和白术茯苓就是合化五行应用具体体现,柴胡、香附、芍药、川芎疏肝养肝,陈皮、甘草,如果加入白术和茯苓健脾,二者合用恰好有合化之意,加强脾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余下以此类推。

2.2 乙庚合化金

自然界中,乙为阴木,代表灌木;庚为阳金,为金石,灌木落于金石的地方,日久变为植物化石,化石在五行归属于金。这是自然界中乙庚合化金的现象。在人体中、乙为肝,庚为大肠。从生理上说,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化糟粕,这种功能主要与气机的下降有关,包括大肠和胃的降浊功能以及肺气的肃降等。肝主疏泄,即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通过影响大肠、肺和饲的气机的升降而影响排便。则肝正常的疏泄功能促进大肠传导糟粕,而传导糟粕的功能归属于大肠,所以是乙庚合化金。从脏腑的功能特性上说,由干乙庚合化金,则乙木除具有木的五行特性之外,在五行化气上还有化金的倾向。所以,肝在功能特性上,除具有木性之外,还有化金之性。肝的木性表现在肝主疏泄;肝的金性表现在肝为刚脏。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肝者,将军之官。”肝脏刚强,颇类将军之刚断勇猛,故言肝为刚脏。“刚”为刚强、坚硬、为金之性。肝之本气为木,化气为金,从病理上说,因为乙庚合化金之故,则肺和大肠有化金之倾向,所以,肝和大肠病可表现为五行特性属金的疾病。如肝脏较易出现肝硬化,肝硬化在物理特性上表现为肝脏变硬,而坚硬为金之性。

2.3 丙辛合化水

自然界中,丙为阳火,为高温;辛为阴金,小金属,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后熔化成液态,液态在五行归属于水。这是自然界中丙辛合化水的现象。在人体中,丙为小肠,辛为肺金。从生理上说,小肠与肺共同参与水代谢,小肠主液,肺主通调水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篇》)小肠吸收津液后上输于肺(归属于脾的散精作用),肺通过直发作用,把津液敷布干全身,特别是皮毛,由汗孔排泄;同时,肺又通过肃降作用,使无用之水液下归于肾而输于膀胱,排出体外。即肺和小肠共同作用辅助形成汗液和尿液,所以是丙辛合化水。从脏腑的功能特性上说,由于丙辛合化水之故,肺和小肠在功能上都与水有关。肺外合皮毛,而汗从皮毛出,这是辛化水的一种表现形式:小肠主泌别清浊,其中一种功能是将吸收剩余的水液渗入膀胱形成小便,这是丙化水的一种表现形式。从病理上说,丙辛合化水之故,所以,肺和小肠病可以表现为在五行属水的疾病。如肺失宜肃而水肿、尿少。小肠泌别清浊失常,出现腹泻和小便异常。《脏腑标本用药式》说:“小肠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

2.4 丁壬合化木

自然界中,丁为阴火,为温度相对较低的热能;壬为阳水,树木吸收阳光和水份后不断生长,这是自然界中丁壬合化木的现象。在人体中,丁为心,为阴血;壬为膀胱。从生理上说,心主血脉,膀胱主津液的气化,而五脏中,肝与血和水津的关系较为密切,故有“肝肾同源”之说和“肝主藏血”的生理现象。肝主藏血是指肝将一定的血贮存于肝内,这显示了心血不断入于肝。阴血与津液合入于肝,成为肝之阴血,滋养肝脏,所以是丁壬合化木。

从脏腑的生理特性上说,由于丁壬合化木,则心和膀胱在生理特性上均有化木之特性。心脏不断搏动,动为风,五行归属于木,心有木的特性,与天干的化气功能相符。从病理上说,由于丁壬合化木,所以、心和膀胱的疾病可以表现为在五行有木的特性的疾病。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06条说:“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124条又说方方数据,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如狂者,以在下焦也。”此为邪热和瘀血蓄结于膀胱,发而为狂证,可见狂躁不安,动而多怒等。邪热和瘀血结于膀胱者,丁壬合也;动而多怒者,木之性也,所以是丁壬合化木的病理表现。

2.5 戊癸合化火

自然界中,戊为阳土,为燥土;癸为阴水,为细水、隐藏之水,水在五色中为黑色。自然界中的煤在形质上属戊土;煤又可炼出煤油,煤油为液体,在五行属水,煤之黑色亦属水,故煤是戊与癸的合体。则煤的燃烧的其中一种变化是戊癸合化火。在人体中,戊为胃,癸为肾。从生理上说,肾主藏精,肾中所藏之气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二是来源于人出生后,机体从饮食中摄取的营养成份,主要是水谷之精,称“后天之精”。则肾精是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融合体。先天之肾精为癸,水谷之精源于胃,故为戊,则肾精为戊癸之合体。肾在血的生成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肾中精气化生为元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奉心化血。这是“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为赤,是谓血。”(《灵枢·决气》)的内在机理。肾与胃共同作用,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血以养心,这个过程就是戊癸合化火的过程;二是藏精,精与血可以工化,即血可养精,精可化血,即古人之所谓“精血同源”之说。因为肾精是戊癸的合体,所以,精转化为血的过程也是戊癸合化火的一种表现。从脏腑的功能特性上说,由于戊癸合化火,所以,胃和肾在功能上都有化火的倾向。胃喜润恶燥,乃因戊土燥而化火,故喜润之。肾为水火之脏,肾在五行属水,但由于癸有不断化火的功能,故肾中水火并存,其中水为本气,火为化气。从病理上说,由于戊癸合化火之故,足阳明胃病多燥化和多热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82条说:“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六经病均有恶寒,惟阳明主燥,这是由于脏腑化气不同所决定的。肾为水脏,本主寒,但由于有化火的功能,所以,肾病也可有热化证。

3 天干合化五行的意义

3.1 扩充五行学说

自然界都是受五行制约的,按理说,自然界的现象都可以用五行解释。但,事实并非如此,用传统的五行学说,并不能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也出现同样的现象,即用五行学说并不能解释人体的所有生理和病理现象。传统的五行学说,在论及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只有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这样,五行的功能较为狭窄,使很多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现象不能用五行解释,甚至和五行学说相矛盾。引入天干合化五行之后,扩充了五行学说,五行的功能大大地得到扩展。五行学说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现象的功能大大加强。

3.2 完善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即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也就是说,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那么,这条件又是什么东西呢?传统的阴阳学说没有说明。其实,五行可纳入阴阳,五行的合化也是阴阳相互转化的一种形式。以水与火的相互转化来说明,“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水火在五行中属于相克的两行,纳入阴阳,则为阴阳的两极,水为阴,火为阳,水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就水转化为火而论,有戊癸合化火,则戊土在此成为水转化为火的一个条件;就火转化为水而论,有丙辛合化水,辛金在此成为火转化为水的一个条件。天干合化五行的规律也说明了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有依据的。

3.3 促进中医学的发展       

《内经》将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天干合化实质上是阴阳五行的一种化气功能,是阴阳和五行的相互融合所产生的运动规律。天干合化五行的引入大大地扩展了五行学说的功能。利用阴阳学说,加上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互制化,以及相乘、相侮、母子相及和天干合化五行等规律,其解释脏腑的功能特性和生理病理现象的能力大为加强。应该说明,天干合化五行的规律在人体是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的,脏腑功能的合化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把人体各部分纳入五行,仍然会发现这种化气规律。传统五行学说发展不完善,以至不能解释人体中的某些生理和病理现象。现在看来,随着阴阳五行学说的进一步完善,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在源头上看,中医是规律而有序的,利用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加上天干合化五行的规律解释中医理论,已显示了中医理论的高度有序性。充分理解和运用合化五行理论在用针、用药治疗疾病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