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先生谈《儒学新解》之孔子的“仁”与“人格”之间的关系

 当代名家博物馆 2022-05-10 发布于北京

  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我国古代时期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教育家孔子,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论上,孔子还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它们谈高深的学问。

  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

  孔子主张德政,对君子强调三方面额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孔子所谓的“仁者,人也”(《中庸》),为探究孔学之仁的本质与基本内容,指明了基本方向与路径。也就是在其指引下,笔者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分析与探究,从而得出了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进一步具体而言,孔学之仁的本质与基本内容,其实就是自觉坚持不懈地努力超越动物性自然人格,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人生实践。两相比照,笔者所得出的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其实不过是对孔子所谓的“仁者,人也”,所做的一种现代汉语表述形式而已。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充其量而言,也只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或曰总纲,而并非是问题的全部解决。这是因为,这一高度概括性的结论,明显缺乏相应的具体性。例如在孔子看来,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究竟应当具体怎样活?人究竟应当具体活成怎样的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究竟又如何?如果对此缺乏全面而系统的具体了解,而只是从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的字面含意来看,自然难免会得不出明确而具体的认识。这也就是说,为了确切理解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首先还必须认真清理出,孔子对于“人”的基本认识及其致思理路。

  在孔子看来,从其总体上说,人乃“天地之心也,五行(万物)之端也”(《礼记·礼运》),“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礼记·祭义》);而现实生活中的世人,由于后天习染的影响,则基本分为三种具体类型。其中的一端是君子。君子的本质特征是,一方面始终自觉坚持自我人格完善,其终极追求则是一路向上的学以成仁乃至成圣;另一方面,君子同时又努力帮助他人(首先是其家人),从而使其普遍活出人的尊严、价值与情趣来。世人的另一端是小人。小人的本质特征是,基本陷于人的动物性自然生存状态而难以超脱,其极端则是人而异化为禽兽。居于两端之间且为数众多的是一般人,或称之为中人。中人的基本特征是可塑性极强,既可以效仿君子而归于仁道,又可能诱于物欲而沦为小人。孔子在这方面的具体表述之一,是《论语·季氏》所载孔子曰——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人)斯为下矣。”

  例中的“知之”,是指对于孔学之仁的认知或曰感知。此例中的“学而知之者”,基本指的就是君子一端;“困而学之”者,基本与中人相对应;“困而不学”者,则是指小人一端。其中所谓的“生而知之者”,则是指极为罕见的圣人而言(详见“君子篇上”孔子的“智勇”观)。

  基于对于”人”的上述基本认识,孔子进而又认为,个体人生的根本意义与价值,首先在于努力坚持学为君子,从而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之仁。孔子对此曾多次做过明确表述,例如——

  “仁之难成久矣,唯君子能之”;(《礼记·表记》)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

  孔子这是在说,自己虽然一向努力坚持学为君子,从而实现自我人生之仁,然而至今也还依然没有完全做到。据此可见,孔子所谓的“仁者,人也”,或曰实现人生的理想人格化,亦即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一般说来,其实首先也就是指努力坚持学为君子,从而活出君子的品性与德行或曰君子人格来。基于此再来看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自然也就不会感到似乎有些空泛而抽象,而是自有其明确而具体的内容了。

  除上述之外,所谓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在其语言表述方面,也还存在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了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生值古代人类精神觉醒伟大时代的孔子,在继承华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以其新兴民间士人的特有目光与理性精神,毕生专注于对人世特别是个体人生问题的全面而深入探究,从而创立了自己的仁学思想。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其现实主义的人生哲学(详见“基础篇”孔子的“天命”观)。具体而言,孔子的仁学与人伦日用紧密相连,孔学之仁就在世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也就是孔子所谓——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第十三章)

  相对于孔子仁学的上述这一基本特征而言,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显然有其语言表述方面的局限性。具体而言,如果只是从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的字面含意来看,显然并不能彰显出,孔学之仁与人伦日用紧密相连的基本特征;甚至还可能引发出这样的疑问:孔子的仁学有无充分的现实生活根据?是否脱离现实生活实际而偏于理想化,因而并不切实用?

  其二,孔子所谓的理想人格,其基本特征之一是,特别强调情与理的和谐统一。具体而言,就是孔子在充分肯定个人意欲性情天然合理的基础上,同时又特别强调,对于个人的意欲性情,必须用理性精神来加以适当节制,从而使两者达成和谐统一。这也就是孔子所谓——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与此同时,孔子又进而明确指出——

  “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

  “夫礼,所以制中也。”(同上)

  据此可见,在孔子看来,所谓以理性精神节制个人的意欲性情,从而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从其具体实践来说,基本也就是依礼而行。也就是基于此,所以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高度重视“礼”(其实质乃是人类理性精神)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这也就是孔子所谓——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

  相对于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的上述这一基本特征而言,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显然又有其语言表述方面的局限性。具体而言,如果只是从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的字面含意来看,显然并不能清晰地彰显出,孔子所谓的理想人格,特别强调依礼(其实质乃人类理性)而行的基本特征。甚至还可能引发出这样的疑问:孔子仁学是否具有充分的理性精神?也就是有见于此,所以在前面的阐述过程中,笔者才有时又将“理想人格化”这一语言表述形式,特意改换成了“理想或曰理性人格化”。

  其三。当今对于孔子及其仁学思想,还相当广泛地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读:认为孔子的仁学思想,不过只是一种“唯道德”论;而孔子本人,也不过只是一位道德主义者。此外也就再无其他深义。

  追根溯源,这种误读主要应是源自于近代西方。例如黑格尔就曾说过——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边我们不能获得任何特殊的东西。”

  黑氏此说之影响,可谓广泛而深远。然而据实而论,黑格尔的这一论断,适足以暴露了,西方中心主义者的妄自尊大与浅薄,实在不足为训。

  孔子固然高度重视人生中的道德问题;但是孔子的仁学思想,却绝非只是简单的“道德的教训”问题,而且孔子所谓之“德”的含意,也与现代汉语中的“道德”迥然不同(详见“基础篇”孔子的“中庸”观)。

  据前述已知,生逢古代人类精神觉醒伟大时代的孔子,在继承华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以其新兴民间士人的特有眼光与理性精神,对人类社会特别是个体人生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究,从而创立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作为现实主义的人生哲学,孔子仁学的总体视野,远非仅仅局限于人世与个体人生。例如其中还又包括了,天人关系方面的“天命”观与“人本”观,以及有关鬼神问题的“生死”观与“祭祀”观等(后面将分别对此做专题介绍)。据此可见,孔子的仁学思想,显然绝非是“道德的教训”一事所能概括得了的。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只是从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的字面含意来看,显然还不能与当今对孔子仁学的上述误读,做出明确而清晰的区分,甚至还可能将两者混为一谈。这则是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在其语言表述方面的又一局限性。

  综观上述可见,笔者所得出的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其实不过只是对孔子所谓的“仁者,人也”(《中庸》),所做的一种现代汉语表述而已。充其量而言,所谓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也只是为正确认识孔学之仁的本质与基本内容,指示出了基本方向与路径。除此之外,在其语言表述方面,这一结论还又存在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局限性。据此可见,对于笔者所提出的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来说,只能将其看成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向导,而不能将其视为问题的最终解决。为了正确认识孔学之仁的本质与基本内容,归根结底,还只能是从全面而深入地研读孔子关于“仁”与“人”的具体表述入手,进而准确把握其真实含义,并认真理清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孔学之仁的本质与基本内容这一问题,最终得以形成全面而又具体的正确认识。这一过程一旦完成,至于笔者所提出的理想人格化这一结论,得鱼而忘筌可矣。

  (近来读到梁启超先生在苏州学生联合会上的讲演,发现早在九十五年前,梁任公先儒已明确提出——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用都包在里头。“仁”到底是什麽?很难用言语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

  “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意思是说,人格完成就叫做“仁”。

  笔者探究孔学之仁的致思理路以及所得结论,不期竟与梁任公先儒暗合。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被誉为品牌推广人、网络策划人、IT培训师、网络分析师、姓氏文化学者;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品牌通创始人。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蓝海观点的提出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成为我国网民对网络真正了解的一个标志,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热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著有《渤海诗词集》、《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