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黑塞《悉达多》

 pccngs 2022-05-10 发布于中国香港

这不是佛陀的传记,也不是讲成佛涅槃的法门,只是借用了佛陀的名字,讲述一个寻找“自我”,又必须忘掉“自我”,才能抵达“自我”的成长故事。

  • 离开婆罗门

悉达多来自于婆罗门家庭,作为印度最高级的种姓,按照他父亲的教导,延续贵族生活,主持祭祀,受人仰慕,本是水到渠成,可是他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快乐,不愿“成为一名普通的婆罗门,懒惰的祭官、诡计多端的商贩、自负的空谈家、吝啬欺诈的祭司,也不愿成为羊群中正直愚蠢的绵羊”,而是想寻找永恒的智慧,寻找阿特曼。

当然,这种召唤并非天降,书中也有交代而不至于突兀,这也是本书的艺术魅力之一:悉达多心路历程的每一次转弯,读起来都是自然流畅,没有刻意为之的峰回路转,这也使得这一切更加的真实和亲切,读者容易找到似曾相识的对应体验。

离开所罗门的原因,悉达多看到父亲作为一名虔诚的祭司,习得了所罗门最好的智慧,却不能治愈精神的焦虑,消除内心的恐慌,需要不断地通过忏悔、献祭、学习和辩论来获得滋养,还有恒河的反复洗涤。他明白了婆罗门的教义无法带领自己找到阿特曼,无法获得终极的平和和充实。

  • 放弃沙门

所以,他转向了另一条道路:沙门苦行僧。

扎进森林,跟着一位最年长的沙门修行三年,悉达多只找到了安慰和麻木,他明白了苦行的方法无异于自欺欺人,离智慧和救赎非常遥远 。沙门的经历让他对知识、教义、导师,产生了怀疑。这于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制造的普遍的知识焦虑,无疑当头棒喝:

我们所谓的“学习”根本就不存在。只有一种知识,它无处不在,它就是阿特曼,它存在于你、我和所有生灵之中。而且我相信,这种知识的最大敌人就是求知欲和学习。

《悉达多》

当我们皓首于各种书籍典章之间,奔波于各路导师、学者诫训教诲之际,与苦行的沙门无异,看似在寻找解疑释惑的药方,结果大概率只是这种短暂的麻木让自己来不及关注问题本身而已。关于这点,书中最后一章的对话,可参阅互解:

人在探索时,他的双眼往往只看得到探索的东西,而最终只会毫无所获。因为他只想着探索的东西,他有目标,且只关心目标。探索意味着拥有目标,而发现意味着自由、开放、没有目标。尊敬的僧人,或许你的确是一位探索者,因为你在为目标奋斗,你眼前的很多东西,你都没看到。

《悉达多》

悉达多意识到求知欲和知识本身成为“逃离自我”的外衣时,他果断放弃沙门,放弃向外求索,转身向内探寻:向自己学习,做自己的学生,了解自我。

  • 智慧不可传递

这是一次关键的时刻,这次转折悉达多有了一种顿悟式的开阔,他意识到自己和花鸟草木一样,本身包含着神性的形式和目标。目标和本质并非隐藏在物质背后,而是在物质之中,在万物之中。这一次他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孤独,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团体、身份,没有任何朋友、家人,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归属,周围的世界消失了,他第一次“忘我”的体验,也是第一次接近“自我”的体验。

当然,这次顿悟并非完满,对拜师问道和教义厌恶的执念也让他错失机缘,让他在和佛陀的对话之时,并未领会佛陀的深意。这也可能是某种必然,人的每一份智慧和觉悟的积累都离不开相应的阅历体验的“养料”,不可能凭空而来。所以他不得不再入红尘,沉迷于权力和欲望、女人和金钱,沦为商人、赌徒、酒鬼,直至内心的祭司和沙门死去,这些曾经他自以为早已看破的智慧,在没有体验之前,才会认为是阻碍自己的“言辞”和“教义”。在离开妓女,告别商人,舍弃财富之后,悉达多有了第二次顿悟:

我必须体验诸多愚蠢、罪恶、错误、厌恶、失望和悲伤,只是为了重新成为一个孩子,能够重新开始。我必须变成一个傻瓜,才能重新找回阿特曼。

《悉达多》

这一次,悉达多遇到了与佛陀一般智慧的船夫,或者说船夫本身就是佛陀的一种化身。与自我和解,与世界和解,与曾经的执念和解,不要去抵抗过往的经历,也不必对抗意志。知识和教义并非是障碍,但和那些错误、愚蠢的经历一样,都有其“有限性”,它们他们只能部分表征和传递智慧的讯息,但不是直接的通往阿特曼的行动指南。错误的对面也是真实,智慧如佛陀也只能指点,不可代劳。

  • 抵达自我

悉达多最终接过船夫的船桨,成了下一位摆渡人。他收获了圆满,在河水和鸟鸣中得听梵音,他抵达了自我,飞入了同一。我不知威廉·布莱克是否也得到过佛陀的天启,忍不住借他的诗来作结,尽管言辞有其“有限性”: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