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曾向青年一代大声疾呼:“世界不是为了被改善而存在的,你们也不是为了被改善而生存的。你们的生存是为了成为你们自己。成为你自己,世界就会变得富足和美好。”《悉达多》是黑塞的第九部作品,表达了他对后来者的殷切希望。 《悉达多》通过主人公历经学习、苦行、听教义、觉醒、堕落世俗、悔恨、修行、痴爱、彻悟的一生,探讨个人如何在无常的生命中追求永恒的人生境界的问题,最后在认识时间并非真实存在的基础上,弘扬世界是对立统一体理论,并对人类精神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热爱生命,自我与世界达成和谐同一,热爱世界。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思辨的过程,从中可以洞察黑塞对人性的热爱与敬畏,对人生和世界充满睿智的理解,对东方哲学智慧的接受与借鉴。 故事的男主人公悉达多是一位印度贵族青年,为寻求内在“阿特曼”而离家出走。他跟随流浪的沙门在森林中苦修,聆听佛陀乔达摩的法义,觉醒到证悟之路必须回归自我去亲身历练,毅然告别老师们,独自踏入尘世。他成为名妓的情人、富有的商人、可怕的赌徒和酒鬼,极尽尘世享乐,却仍然感到厌恶和绝望。他逃离尘世,隐居于山林河流间,向船夫学习做一个聆听河水的摆渡人,感悟到万事万物中对立的统一。在丧子之痛的契机下,彻悟到自我与世界的相辅相成,最终用“爱”修得内心的祥和圆满。小说情节精练,内涵丰富,富有哲理和启迪意义。 个体追求永恒理性的自我必须借道于认识和发展感性自我,而不是绝对地推崇神性与完全地扼杀感性。它的达成必须经由亲身历练的修行,而不是一味信奉法义脱离自身的修习悉达多是一个印度婆罗门之子,家世显贵,英俊聪颖。从父亲和其他智慧的婆罗门那里,他学习了颂神祭歌、婆罗门及其神圣包罗万象之书等极为渊博知识。 在身份的使命下,悉达多不得不热衷于侍奉诸神、修习参禅的艺术与冥想的功夫。世人爱戴他,认为他将是能教化众人摆脱痛苦的人。然而,他自己内心却无法感到幸福和安宁。
作为印度最高精神贵族的年轻代表,悉达多质疑向诸神献祭的意义,并对永恒理性自我之路感到迷茫。因内心所渴求的目标——永恒理性的自我——阿特曼没有达到,悉达多离家出走,跟随一位沙门长老,在森林中苦修。 悉达多遵从沙门戒律,修习克己及禅定,通过在一切欲望、幸福和优美的表象前心神凝定,向无愿望无喜悲的空寂境界修习。
悉达多学到了很多摆脱感性自我的途径,但是每次离开感性自我后又不自觉回到感性自我,重新忍受折磨。悉达多再次产生怀疑,沙门的修习只是在麻醉和逃避个人迷失自我的痛苦。它与酒徒在柳巷酒馆里喝醉酒,赌徒在赌场狂赌几把,求得暂时的麻痹,并无实质差别。 沙门悉达多奉行弃绝感性、追求空寂、超然绝尘的修习生活,既没有彻底征服感性自我,也没有达成永恒理性的自我。 借助主人公求教神圣的婆罗门和虔诚的沙门的修习经验,作品旨在作反向推导并阐明个体感性自我与永恒理性自我之间的联系:个体追求永恒理性的自我必须借道于认识和发展感性自我,而不是绝对地推崇神性与完全地扼杀感性。 在佛陀世尊的祇树给孤独园中,悉达多诚心地聆听了乔达摩宣讲法义。他信奉乔达摩的法义。与此同时,他意识到法义其实并没有包含世尊的求道辛旅,只有世尊的修行成果。 悉达多决定践行自己所学习的深奥知识,亲身经历那无法言说的彻悟纪事的过程。 小说给乔达摩的笔墨相当少,它的作用是为了树立一个祥和宁静的圣贤形态,给予个体追求永恒理性自我的远大目标以肯定。与此同时,借主人公深刻的思辨向我们传达一条关于实践的警醒:个体追求永恒理性自我不可能由信奉法义脱离自身的修习而达成,即使法义再完美,也必须经由亲身历练的修行。 回归尘世展开自我修行,认识和发展感性自我的意义在于提升理性境界,不断向永恒理性的自我迈进,这是个体成长的正道悉达多勇于摆脱婆罗门的崇高使命、沙门的孤独绝尘、佛陀世尊的神圣召唤等障碍,独自回归尘世展开自我修行。带着认识和发展感性自我的强烈愿望,悉达多开始了他从未经历过的世俗生活。
悉达多结识了名妓迦摩罗,接触到了男女之间的性爱,并成为她的朋友和情人。又从商人那里学会了做生意,感受到金钱带来的物质快感,成为富有的商人。 刚开始,悉达多视生意如游戏,他不担心失败,也不为损失烦忧。
很快,他品尝了财富、淫乐和权利的滋味,并沉湎于其中。赚钱不再是游戏,而是枷锁。他沉迷赌博和酗酒,释然自身的贪欲和恶魔。和世人打交道时,他不再是一位沉着冷静、懂得倾听的艺术的旁观者。
原本擅长等待、思考、斋戒,凌驾世人之上的青年人,经过极尽享乐的尘世生活后,成为被疲倦的感官享受所囚禁的中年人,隐喻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必经的成长之路,更反映了个体感性自我和理性自我之间的对立与斗争:随着感性自我的发展,必然对理性自我有所侵蚀。 一方面,在世俗与物质的魅惑之下,内心理性的声音会渐渐地减弱,感性自我得以发展到极致。 另一方面,由于内在趋向永恒理性自我的心声,会极度厌恶世俗生活,并希望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悉达多梦到迦摩罗美丽的脸上也写满了倦怠和忧愁,迦摩罗还请求他再描述佛陀乔达摩的样子,并表示她想要追随佛陀。正是象征着爱的迦摩罗令悉达多从浑噩的现实中惊醒。 他逃离了世俗的世界,去到多年前他曾经横渡过的那条河的河边,听到了圆满之音“唵”后,意识到亲身经历隐藏在圣徒气质中感性自我的必要性,并感受到一种重生的快乐。
主人公经历尘世的繁华与堕落,凭借理性意志告别自我悔恨和荒繆的世俗生活,身心再次得到历练,完成了由感性支配向理性控制的过渡。 通过主人公回归尘世展开自我修行取得的这一阶段性成果,作品旨在弘扬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认识和发展感性自我的意义在于提升理性境界,不断向永恒理性的自我迈进,这是个体成长的正道。 回归自然后彻悟,感受并接纳既对立又统一的世界,用“爱”与世界达成和谐同一,这是个体追求永恒理性自我的终点《悉达多》作为一部成长小说,黑塞围绕“个体如何结束两个对立自我之间无休止的斗争,达成永恒理性的统一”进行创作。为此,黑塞也一直在寻找答案。在停笔18个月后,通过求教东方道家哲学,黑塞抒写了主人公最后彻悟的历程。他为主人公找到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河水。小说的结尾具有道家哲学的色彩,吸收了东方文化的精髓。 悉达多留在河边,和船夫一起摆渡为生,从河水那里倾听他想要了解的秘密:无常与永恒。
其一,他看出了河水既是不变的,又是常新的。河水的这一特点已将个体两个“自我”的特性都包容了进去,河水代表了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感性自我与始终如一的永恒理性自我的结合体,更代表了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
其二,他领悟到既然河水的包容性从时间扩大到空间,那么时间并非真实存在。无常与永恒、苦难与极乐、善与恶之间的界限,不过是时间造成的幻象。 借主人公对河水的领悟,黑塞给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一旦个体不再意识到时间的存在,就能使自身对立的两个自我合而为一,如同悉达多所说的“我认出了我的生活也是一条河,它用幻象隔开了少年悉达多、成年悉达多和老年悉达多”,又能使世间万物之间的区别不复存在。更进一步来讲,在每一时刻,世界在个体眼中应该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对于个体在实践中如何应用这一理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所以,黑塞又安排了迦摩罗被蛇咬死,将养育小悉达多的责任移交给悉达多。傲慢无礼的儿子使悉达多又成了被尘世无常困扰的世人,他强迫儿子待在山林里,试图通过教育、祈祷和劝诫使儿子免于罪孽、贪婪和愚昧,结果儿子不快乐,叛逃回城里。 正当悉达多不堪忍受爱的痛苦,决定再次进城寻子的时候,流动的水上浮现出许多画面:他看见孤单的父亲哀念儿子,孤单的自己被囚禁在对远方儿子的思念中,孤单年少的儿子贪婪地疾驰在炽烈的欲望之路上。
悉达多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自我不再被占据,而是倾听万事万物的整体和统一。悉达多说:“究竟什么是智慧?不过是在生命中的每个瞬间能圆融统一地思考。”一切皆有定数,没人能看清他者的道路,一切只需赞赏、顺从和“爱”的默许。 深观悉达多最后的彻悟,它取决于主人公思想认识上的进步——时间并非真实存在——世界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其核心价值在于:包含个体自我在内的世界所达到的统一不是暂时的、否定的统一,而是一种永恒的、肯定的同一。所有的对立是相辅相成和相互融合,每个人和每个事物都是肯定的、同一的体现。 结语黑塞把释迦牟尼的名字悉达多·乔达摩一分为二,为主人公取名悉达多,并赋予其大无畏的精神和修行的决心,隐喻了悉达多虽未加入佛门行列,但必定能与小说中出现的已悟道者乔达摩殊途同归。 主人公悉达多不是高贵的婆罗门,不是绝尘的沙门,而是我们每一个人。悉达多式的修行为所有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人指明前进的方向:身在浮华的世俗社会,立志于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坚持走自己的路,不随波逐流,不愤世嫉俗,成就真实的自我,与世界达成和谐同一。 当代杰出电影艺术创作者贾樟柯曾说:“生命的尊贵,在人海里。”黑塞也借主人公之口说出:“每一个人身中隐藏着潜在的佛性”“每个瞬间世界都是完美的。”他们不约而同把热爱世界看作对生命最深沉的情感,这是对生命无条件敬畏的崇高信仰所产生的共鸣。 我们在热爱自己生命的同时,应该学会感受和接纳世界,怀抱感叹和敬畏注视一切存在之物,而不是与世界抗争,将这个世界与自己所臆想的完美世界比照。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