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读王小波(下)

 古磨盘州人 2022-05-11 发布于北京

(接上回......)

说心里话,再读王小波跟20年前读,感觉完全不同了。这种不同不仅仅因为年龄和阅历不一样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也开始涉足文学领域,对于王小波的了解和理解多了一个视角。

说王小波是当代文学界的一座高山,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他在短暂的生命中确实表现出了难得的才气,这是成为伟大作家的一个基本要件。从他创作的作品来看,说有多高的文学地位,圈内人估计认同的不会太多。

以他的小说为例,虽然在写作手法上跟科班出身的作家不太相同,读起来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可故事设计、情节逻辑、语言表达上,真的说不出有太多高明的地方。对一个作家的评价,不能以世人对其身后的溢美之词作为依据。盖棺后的人,社会上都高看一眼,这是中国人的道德观。他的小说不具备开创性,且受时代背景的约束非常之大,离开那个时代再读他的作品,明显缺乏吸引力。一部优秀的作品一个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就是摆脱时代的标签。比如我们读鲁迅先生的《故乡》,那是一百年前的故乡,现在读起来也不觉得陌生。我们当然不了解上个世纪的鲁镇的生活场景,可我们读的是百年来没有改变的人性、人情、人心。即便是时代感特别强的《药》,读者也不会因为不熟悉不理解而影响对作品的阅读。这才是文学经典,王小波的小说无疑难以企及这样的高度。

王小波创作最大的资本有三个:一是渊博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既来源于他的哲学教授的父亲,又来源于他接受的高等教育。二是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哲学思想的教育,他的作品中不时引用西方哲人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三是时代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可世间事总是利弊相随,知识渊博从另外一个层面理解就是不精专。至少在文学领域,他思考的不是很专业,没有让人感受到其文学创作上的能力和天赋。跟同时期的莫言、陈忠实、路遥、凌力、贾平凹比起来,他确实逊色不少。很多人吹捧王小波的语言,可那个时期的王朔作品,几乎把北京话玩到了极致。二十年前读王小波的时候,我虽然不喜欢但是也不反感王作品中“言必称希腊”的说话方式,他会把中国的老子、孔子与西方的科学家相比,结论是,老子和孔子对人类的贡献没有科学家大,得出中国没有科学的结论。现在再听这样的论调,就觉得有点滑稽可笑了。中国在近代科学方面确实落后于西方,从此一下子把老祖宗在科学方面做出的成绩闭着眼睛抹杀,总感觉有点欺师灭祖的意思。他会拿孔子跟拉瓦锡比较,但是,他不会拿苏格拉底跟牛顿比较。因为,他要苏格拉底的思想,又要牛顿的成果,不能让他们分出伯仲。有人会觉得王小波的杂文比较有特色,那估计是文革以后成长起来的人,没见过那个场面,其实,王小波的杂文从问题提出到分析论证,差不多还是文革时斗争的路数,思想也是斗争的思想,无非话题不同、论据和论证方法不同而已,这原本是时代强加给他的不幸,他很好地当成了文学的工具和武器。

90年代上半叶,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人们对文学的追求几乎到了疯狂和痴迷的程度,像王小波这样特立独行的作家,作品还是带着鲜明特色和个性的,对于思想还不成熟的年轻人,读读王小波对于启迪年轻人的思维,学会多角度系统地、有逻辑地思考问题还是大有裨益的。

王小波是那个时代比较优秀的作家,他的作品有非常强的可读性,但要是想把他高高地捧在文学神坛上供着,我不答应,估计王小波本人也不会答应。

这么说,我其实还是有点心虚,毕竟王小波后面的迷粉也是成千上万的,好在他说了“沉默的大多数”。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