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文学与中小学生成长相伴而行

 三平斋 2022-05-11 发布于广东省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1]从文学的功能来看,关心和重视中小学生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让文学与中小学生成长相伴而行,可以为处于最重要可塑期的中小学生健康发展发挥独特作用。研究表明,全世界中小学都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范本,对中小学生进行人文的、情感的、历史的、哲理的熏陶和教育。如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认为文学教育是人生教育最好的基础性工作,他们的教材,文学内容的比重占60%-80%。例如,美国通过文学教育,彰显着美国人的自尊,标榜着美国的声音,凸显着自己的渴求,张扬着民族个性。通过教育和熏陶,中小学师生自然而然以身为美国人而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们应该站到世界母语教育的制高点,借鉴世界各国文学教育经验,有效加强和改善中小学生文学教育,使素质教育理念细化实化具体化,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举措和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其重要目的,是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学观引导中小学生热爱文学和文学创作事业,帮助中小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学创作水平,增强中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大家十分重视文学的作用。如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这把诗篇对于激发人的思想情感的作用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论语·述而》提及:“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其中,“文”是被孔子作为首要的一项,主张用历代文献和文学形式培养弟子们的高雅情操、思维方法和工作能力。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说:“艺术比道德更具有道德性。”[4]梁启超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5]这说的都是文学艺术的力量及作用。100多年来,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也基本是文学教育,1903年订立的语文学科就叫“中国文学科”;1919年新文化运动,强调语文教育为人生。近百年的语文有一半以上的课文是文学作品。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认为,文学在中小学生情感激发与想象力发展上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气,激发学生的悟性、创造性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以审美的心态、眼光去发现和创造生活的美,去丰富人生体验。
    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和长远和谐发展是需要文学的。如上所说,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可塑期,通过文学教育和文学创作,他们可以了解大千世界,获得宝贵的人生智慧,找到一个通向人类精神家园的路径。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但要具备基本的技术技能,而且要具有健康的人格和较高的审美能力,要体现出公民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但健康人格、较高审美能力和正确价值观不可能在政治口号和道德说教中真正形成,因为尚未成年的中小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社会复杂事物的本质,常常会出现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认知落差,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作家生活经验、人生智慧和文学才能的结晶,体现了作者对事物、人生、社会的理解和表达,艺术性地隐含了人生、道德、教育的大道理,特别是富含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自然而然的教育内容,更接近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阅读它、赏析它,能够给中小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满足。中小学生创作文学作品,用手中的笔和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与喜怒忧乐,能够彰显他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与对假恶丑的憎恨和唾弃,更好形成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情怀和崇尚科学、坚守真理、维护法度、追求文明的责任感。
    我们更要清醒认识的是市场经济发展及其对人的异化造成的新问题,如实用主义、实利关怀和急功近利甚嚣尘上,教育系统中出现轻薄生命、情感扭曲、行为失范、造谣告密、唯利是图的情况,是最需要用文学来洗涤和引导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如果中小学生的心灵能够经常浸润于文学的意境,思想经常与作家对话,进而将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感、人文、历史、地理、哲理等与自己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与自己所认识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联系起来,与自己的人生向往和追求联系起来,阅读文学作品、赏析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就必然可以成为中小学生健康人格、审美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必然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树立心忧天下、天下为公的公义向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崇德弘毅、厚德载物的人文取向,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博大胸怀,正心笃志、宁静致远的人格追求。
    我们应该顺应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凸显文学的作用。毫无疑义,关心和重视中小学生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深化语文学科的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改革,丰富发展校园文化,让文学与中小学生成长相伴而行,这于全体中小学生、于国家、于民族、于人类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拉伯雷的《巨人传》、卢梭的《爱弥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篇关于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以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哲学思考与教育论文;鲁迅的文学底色、平民立场、学者深度、环球视野、中国气派,他那哀痛者与幸福者的深刻体味,尤有震撼性。所有中小学、千家万户和社会各界都充分认识文学的重要性,用实际行动,通过各种形式,让母语长河中的明月、寒梅、翠竹、松柏、杨柳、桃花、长城、黄河、长江、鲲鹏、龙等典型意象与全体中小学生相伴永远,引导全体学生充分感受文学的丰富与深厚,领略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风采,在文学教育、文学创作、文学赏析中不断呈现崭新的人生境界,在人类优秀文化精神家园中安身立命、成长成才,必定能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重要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