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在线] 墨彩华章——任中敏作品展

 长啸_cx 2022-05-11 发布于北京


百廿风华,遗拾高风翰墨淋漓。百花齐放,蕴道相传丹青不渝。为更好地赞美扬州大学120周年发展成就,展示书画艺术成果,在12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扬州大学美术馆特举办“墨彩华章·扬州大学120周年校庆名家系列线上作品展”,表达对周年校庆的祝贺。

图片


图片

          
图片       

任中敏 REN ZHONGMIN

图片       
任中敏(1897-1991)名讷,号半塘,别号二北,江苏扬州人,我国著名词曲学家、戏曲学家、唐代音乐文艺研究的一代宗师。他毕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著述500多万言。其学术成就主要在词曲和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方面,理清了汉乐府、敦煌歌辞、声诗、词、散曲的音乐线索,并横向梳理了唐代与音乐有关的各门类艺术,创建了相关理论。

他于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得到曲学大师吴梅赏识,遂专攻词曲。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至扬州、南京等地执教,继至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词曲。1923年任教于苏州东吴大学,寓居吴梅家,尽读词曲善本。后执教于镇江中学、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等校。1951年任四川大学文学教授。1980年调回扬州工作,先后任扬州师范学院词曲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
 
图片

图片

任中敏先生成长于碑学大兴的年代,康有为说: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莫不口北碑,写碑体,盖俗尚成矣。”他置身于碑学的洪流中,不能不受到影响,他于书法的主要兴趣,多在小篆,历久弥坚。
 

图片

图片

笔者所见最早为民国十八年(1929年)他为“寒操先生”书《弟子职》,先生是年33岁,此作铺毫直取,意有近邓石如处,而笔墨中起止之顿笔,运线转折,结字大略,更多赵之谦风貌,并略兼徐三庚垂针之趣。尤需注意处在先生落款,运线自由洒脱,了无碑学迟滞之弊——这样的笔性,正是他后来光华万丈的行书手札的重要基础。先生晚年常用一印为“伯叔之间”,伯即顽伯邓石如,叔者撝叔赵之谦,盖谓书意在邓石如、赵之谦之间,可见先生篆书创作审美相当稳定。

图片

 
 

图片

 

先生于自己的篆书具备相当的信心,曾于给友人的信件中多次说起,但于书法常觉“更有时间闲情二端益难备耳。”他的一生,或在民族的危亡中艰难跋涉,或在时代的翻覆中困苦求生,当晚景回甘之时,更有与时间赛跑的迫切感,所以先生在学术的追索外,真正投入篆书创作的时间和精力就非常有限了!

 

图片

 
 

图片

 

先生八十岁以后篆书,以现存扬州大学“客疑杜老何遥叹,我会渊明所谓高”联为代表,笔力沉厚,平正洞达,由晚清风气而有上窥斯冰处,但若与乾嘉以下顶级小篆书家相较,还是有距离,究其原因,一在先生于时间取舍中之不得已处;二在先生学人本色,不以确立明显的个人书风为目标。

图片

 
  

图片

 
如此说来中敏先生并非这个时代顶级的书家吗?决计不是!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除了正规的书法创作体系,还有一个信札手稿体系的存在:比如民国以来,鲁迅先生的手稿,向为人珍惜,郭沫若说: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图片

 
  

图片

中敏先生的手稿信札,也当作如是观。先生晚年手札所用纸张多为扬州师范学院稿纸,稿纸是很光滑的,稿纸上作书犹如熟纸,用笔清晰,细细分析先生“乱发团成诗”一般的信札,笔路秩序井然,可以从深层次体察先生良好的笔墨修养——目下尚可见先生早期文稿,横行竖列,多见规矩,行楷书流畅、平正、清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哪怕在如此“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情绪中,先生《展山凯歌》诗稿也还是清新流畅,多见帖学之妍美。

 

图片

 

图片

 
但是在他垂老归扬的信札中,那个清丽、婉转、平正的审美世界已经被完全推翻或者说升华了!我曾经尝试着诠释先生这些信札的艺术风格,总觉词不达意,直到看到先生《词曲通义·性质》中的一段话:“词静而曲动,词敛而曲横,词深而曲广;词内旋而曲外旋,词阴柔而曲阳刚;曲以豪放为主,别体则为婉约;词尚意内言外,曲意为言外意亦外。此词曲精神之所异,亦即其性质之所异也。”动、横、广、外旋、阳刚、豪放、意外……关于曲的这一切审美的论断,不是先生于自己晚年手札风格最好的注脚吗!

图片

 
 

图片

 

任中敏先生于晚年的大量书写中,打通了从精神到笔墨的有效通道,书人合一而不自知。他“感受了发扬平民精神的时代思潮,从而将他的价值取向从文学研究中片面、狭窄的'古典主义’,转向了真实、立体的'古代主义’。”从瑟缩之高雅转向蓬勃之民间,实也同于碑学从帖学片面、狭窄的古典主义向真实、立体的古代主义的转变。

任中敏先生大半生的际遇是苦涩的,作为一名战士,更是无暇回首的。当他晚年得以舒展之时,铭刻于他的生命印记中的呼喊和碑学的呐喊走向精神的交融。同时,他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从未失去的内在的尊严和信心,决定了他的艺术并不陷入泥淖,而得以升腾而上进入如散曲般美好的“动、横、广、外旋、阳刚、豪放、意外”的境界。

图片


 

图片


他的手札的笔墨源流,并非汲取于魏晋,而在唐人。虽在唐人,却丝毫不为唐人碑帖中森严的法度所囿,淋漓自由。这首先得益于他重视民间创造的审美态度。同时也得力于他的敦煌学研究——在这样的研究中,他得以大量浏览唐人民间墨迹:这些以民间写手为主完成的敦煌遗书墨迹,对他晚年的书法产生内在的、深刻的、同时也是隐晦的影响,可以说是无疑的。

作为“一代文宗”的任中敏先生,其书法的经典背景和雅正气息是不容置疑的。同时,民间鲜活淋漓的生机也充分灌注到他的手札中,最终形成个性鲜明,包容万千的书法世界。

大哉先生!


文/王白桥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