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气不足,百病生!夏天补阳气,学会这三招,让阳气补进去,守得住!

 清泉1 2022-05-11 发布于广东省

图片

图片
图片

别再乱补阳气了!春夏养阳的诀窍是「养」,不是「补」。

立夏后,天地间的阳气上升,阴气下降,万物渐渐走向通泰繁茂。

从春之生发到夏之长养,就好像一个人从童年少年走向了青壮年,生长的脚步慢了下来,但开始变得成熟,健壮。

相对来说,春天的要务是生长发育,而夏天虽然也有这个任务,但不是最主要的,夏天养生重在养阳,借着天地间壮大的阳气,补充我们身体里的阳气。

人活着,靠的就是一身之阳,养阳也是中医养生的根本,所以夏季养阳对每个人都是重头戏。

虽说夏季养阳是熟知的方法,但是除了一味的补阳,还需要学会阴中求阳的方法,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夏季养阳为什么被大家推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夏季养阳气是一直被大家所热衷及熟识的一个方法,这个理论的提出其实是与中医传统养生原则中的冬病夏治、天人相应相关。

一年四季中,大自然气温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人体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天气相应,在四个季节中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尤其人体内的阳气是生命之气,表现的更为明显的四季变化,即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也就是夏季阳气浮越在表,冬季潜藏在里。

夏季是自然界之气升发,生气发动,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体也与之相应,为一年中阳所最盛的季节,随着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相对充沛。

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调治某些寒性顽疾,能最大限度地驱风散寒,祛除体内顽疾,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未病先防」的地步,同时也进一步为秋冬储备阳气,使以往在冬季易反复发作的疾病减少复发。

另外,夏天阳气最为亢盛,有利于调动阳气,并且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涌盛,药物的四气五味之性更容易为人体局部吸收。因此夏季养阳为大家所常用。

图片
图片
别乱补阳,阴中求阳才是正确的做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养阳容易陷入盲目补阳的误区,阴中求阳是夏季养阳中容易被忽略的一种做法。

基于夏季养阳的普及,很多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自行补养阳气,但是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盲目纯补阳气,盲目补阳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最常见的就是大量食用一些如鹿茸、羊肉等补阳之品,造成虚不受补,如上火口疮等不适。

补应该是辩证进补,结合自身情况进补,尽量避免大补竣补,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若只注重一味进补阳气而忽略体质收养阳气,反而容易耗散阳气,扰乱体质,例如鹿茸的食用就需要明确自身是阳虚才食用,非阳虚者需要辩证搭配后食用才有效。

普通人在进补是没必要花大价钱买高价昂贵的药材,可以选择平补食材,如五指毛桃、牛大力等,以收养阳气、平补为主,忌竣补。

在历代医家的调养过程中,阴中求阳是很常见的调养方法,主要是是根据阴阳互根演化出来的做法,于在补阳中不会过度进补,利于保持阴阳平衡。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为什么说阴中求阳经常被忽略但又很重要呢?

首先,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内的阴阳、气血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及相互消长的。

阴阳二者,如果一方亏损且另一方也会同时受损,当阳虚时会出现阴的相对不足;并且人体阴阳的动态变化,阴阳相互生存、相互滋长,甚或相互消灭。

当出现阳虚时,如果只是单独助阳的温热药调治,势必会造成温热或温燥伤阴,以致阴的一方面亏虚,这样在调治阳虚或在补阳的同时,适当增些补阴药生津药,既可防温热伤阴的同时,又起到阳生阴长生化无穷的作用,最终达到阴阳平衡。

图片
图片
三个「阴中求阳」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刚柔并济,让阳气补进、守得住。

1
饮食搭配,取之平衡

饮食中,甘温配少许清轻食物,发散之品配收敛之物。补阳气时候选择一些偏养阳的食物,同时在食用时,适当配伍一些养阴的食物进行搭配,就是对阴中求阳理论的一个很好地实践。

例如常见的养阳食物如核桃、韭菜、虾仁、贻贝、羊肉、狗肉、羊肾、猪肾、鹿鞭、生姜、鹿肉、肉桂等,在平时烹饪时酌情加入一些山萸肉、熟地、山药、枸杞、大枣等一些滋养阴液的食物。

图片

2
选穴艾灸,养阳护体

艾灸是目前调养阳气重要的一种方法,艾灸既能发挥艾草的纯阳之性,养阳护体,又具备灸通经络的作用。

通过选穴配伍,借助穴位的作用,充分发挥穴位及经络主治,达到调和阴阳的作用。

在补阳穴位中,最常用的就是大椎穴,大椎是督脉的要穴,本穴穴内物质一是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穴」。

图片

01. 大椎穴

灸养此穴有益于激发阳气,手法以补为主。在临床使用中,有经验的中医常常会适当配伍一些滋阴或滋润津液的穴位,常用如涌泉,别名地冲。属足少阴肾经。

图片

02. 涌泉穴

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涌即涌出,泉即水泉,水上出为涌泉,此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涌泉。可开窍、泻热、降逆,和大椎相配伍,能防止补阳太过,还能如泉水一般涌出滋阴,是阳有所依,可在艾灸大椎时候用作辅助穴位。

图片

3
运动补养,阴阳并济

运动可以补养阳气,大多数的中式功法都是刚柔并济的,阴阳相长,一般不存在会过度补阳的问题,不过也建议大家尽量把动作做完整。

例如「简化太极拳」中。其各式名称为:

起势—左右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左右倒卷肱—左揽雀尾—右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高探马—右蹬脚—双峰贯耳—转身左蹬脚—左下势独立—右下势独立—左右穿梭—海底针—闪通臂—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十字手—收势。

共24个动作,看起来很多,但其实全部动作相互连贯,如同经络在身体内循行那般行云流水,主要在于把整套拳法当做整体,多次坚持练习掌握。

不建议单独只练一个动作,效果不如在整体中发挥得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