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山河畔,远去的故乡

 鄂中京山 2022-05-11
远去的故乡 逝去的祠堂

文/佘孝平


我的故乡位于溾水河畔的永兴街道苏佘畈村佘湾,村民聚族日居。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我的孩童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故乡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我们活动的印记,印象深刻的当数湾东头矗立的一座庄严肃穆的家族祠堂,青砖黛瓦,典型的晚清风格,精美的建筑,无不凝聚着能工巧匠心血的结晶和技艺的积淀。

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祠堂,随着岁月流逝,以及知情人的一代代逝去而渐渐淡出视野,疏于话题,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但无论斗转星移,沧桑变幻,这些家乡曾经的“地标”却总能从中寻找到我们的根脉,总能安放我们的乡愁,总能抚慰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对故乡有着一辈子都抹不掉的思念和牵挂。

打我记事起,老祠堂就坐北朝南屹立在那里,它高大气派,默默守望着家族后人,见证着村里从古至今的点点滴滴。祠堂占地面积约15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平日里大门紧闭,冷冷清清,总觉得阴森可怕,但对我们小孩却充满着神秘和敬畏色彩,我也只是跟着大人们才敢进去。

祠堂为典型的四合院结构,房屋布局为前厅、天井、厢房、正厅。祠堂的大门呈弧形,门框为做工精细并雕有花纹的青石条石垛,门口两侧各有一个石鼓,上面雕刻着精美的狮子图案,古朴而厚重的两扇大门,高2.5米、宽1.8米,甚似气派。推开老旧且沉重的大门时会发出“吱吱吱”沉闷的响声,祠堂内的地板均采用长方形的青石块铺设,前厅面积约30平方米,天井呈长方形,紧临前厅和正厅,天井两旁有通向正厅的走廊,走廊旁为厢房,两边各有一间,厢房上各有一个精美的雕花木窗户,天井的四角各有一根木柱子,底座为方形石墩,紧靠天井的屏风上刻有关羽、张飞的人物肖像以及长剑、斧头、大刀等十八般兵器图案,栩栩如生。祠堂的正厅古朴雄伟,面积约60平方米,高约6米,后面还悬挂着一块刻有“乡魁”二字的木制匾额,祠堂的每一处都蕴含着浓浓的古色古香。

据史料考证,此祠堂是佘氏族人为纪念本族佘莲钟在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考考中武举人而修建的。佘莲钟从小聪颖好学,尤喜习武,十二、三岁时就对骑、射等武艺十分娴熟,他体貌伟岸,不仅武功盖世,文学造诣也远近闻名。他虽然中了举人,功名在身,但由于没有被授予官位,便赋闲在家。他奉行“官可不做,艺不可不传”的理念,于1887年,在家乡自办私塾,并且不计报酬,前后共招收学生38名。佘氏先人对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肃然起敬,遂募集散财,各家各户自发自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历时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这座雕梁画栋的老祠堂。

佘莲钟感激万分,又顾景惭形,他认为祠堂不应是彰显个人荣耀的处所,而应是自己发挥所长,惠及乡民和族人的地方。他决定把祠堂改为学堂。他既授武艺,也教文化,希望能为家乡培养一批文武兼备的人才,他开馆授学,教书育人,让本地的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同时也成就了许多优秀人才,其中被国民政府追晋为中将的金光灼,就是他学生中的杰出代表。


前些年老祠堂被村干部卖给了别人,最终这座老房子也因修随岳高速公路而被夷为平地,现在是一片惨败,一片狼藉。我在祠堂的原址上转了一圈,除了丛生的杂草就是断垣残壁,突然有一种黯然神伤的感觉,跌坐在饱经百年风雨的瓦砾上,让我仿佛听到了先人委屈的哭诉,而作为它的见证者、倾听者,我无能为力。我突然觉得故乡显得那么的空旷和凄凉,那熟悉的一草一木,那熟悉的袅袅炊烟,那熟悉的鸡鸣狗吠,都已远去,这还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吗?

光阴似箭,五十多年岁月的流逝,不仅逝去的是一个老祠堂,而且似乎让我淡漠了对故乡的留念,但扪心自问,潜心回想,故乡有我挚爱的亲人,有我生命的根脉,有我牵挂的祠堂。我还是深深想念我的老家,想念离我渐行渐远的故乡!我知道故乡是小时候拼命想离开,老了却回不去的纠结。

作者通联:京山市永兴街道文体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