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麻离青料青花瓷器研究日记(三十三)

 眉州闲人688 2022-05-11

元代苏麻离青料青花的呈色之一

元代景德镇的制瓷业自从得到来自中东的苏麻离青料,并与当地的土青结合,青花的发色一改灰青沉闷的色相,烧出的青花发色浓重青翠、明快,自然的晕散犹如在宣纸上作画,别有韵味,很快被大家所接受。当前有两种观点,笔者认为不利于大家对元青花的认识和研究。

一种观点认为,元青花上的钴蓝料有别于明代永宣时期的苏麻离青料,比如常说的串珠纹在永宣时期少见,说明他们使用的不是同一种钴料。

前节我们说过,来自中东的钴料矿石,是一种同铁矿一起的伴生矿,氧化钴高于国产青料,发色较国产青料艳丽,含铁量高于国产青料,烧成的青花上有明显的黑色锡斑,俗称铁锈斑。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曾对元青花、永宣青花和其他时代的青花瓷片进行过光谱分析和成分检测,表明元青花和永宣青花使用的都是同一种钴料。来自湖田窑址出土的元青花标本,氧化钴含量10%,氧化铁含量41%,氧化锰含量在0.7%,来自永宣窑址的青花标本的化验数据同来自湖田窑元青花标本的化验数据接近。同期国产青料的氧化铁含量在2.64—6.96%之间,氧化锰含量在16.84—30.12%之间,氧化钴含量在1.26—4.45%之间,说明两者不属于同一类型的钴料。至于元青花与永宣青花都使用同一种来自中东的苏麻离青料,为什么在元青花上常见的串珠纹到了永宣时期突然消失了呢?笔者认为是因为对来自中东的钴料加工工艺的改进,原料粉碎、研磨更为精细,造成了串珠纹的消失。

还有一种观点是把使用苏麻离青料的元青花发色标准化,一统化,似乎苏麻离青料的元青花就是发色鲜艳,像蓝宝石一样美丽。为什么说这种把元青花的发色简单化的观点有害,是因为事实并非如此,容易误导大家的思路。因为青花的发色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是国产青料和苏麻离青料的配比不同,烧制出来的青花发色也不同,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人的操作,不可能调配出完全一样的配料;青花料研磨精细程度不同,头青料和尾青料的不同也会影响青花的发色;对窑温的控制,直接影响青花的发色,窑温太低,造成生烧,青花发色灰暗,窑温过烧,造成青花发色浅淡,甚至烧飞,只有恰到好处的窑温,才能烧出鲜艳的 青花发色。在当时,对窑温的控制完全靠人的经验来判断,难免出现偏差,因此造成青花发色的差别。

文章图片1

至正十一年元青花大瓶的靛蓝发色

此瓶青花发色靛蓝,浓艳,晕散自然,铁锈斑出现在聚墨处,深入胎骨。

文章图片2

鬼谷子下山大罐上的青花发色

此青花发色浓艳,微微发紫,浓重的铁锈斑及大量串珠纹的出现,说明该瓶苏麻离青料

配比较重,青料的研磨较粗。凡是使用苏麻离青料的青花,其青花部分都会下沉,深入胎骨,青花处釉面凹凸不平,不仅在合适的光线下斜视可以看到,用手抚摸也可以感觉得到。有人总结为叫苏麻离青的“吃胎吞釉”,不仅苏麻离青料有这种现象,就连明清时期的釉里红也会出现这一现象,因为金属铁和铜比重大,绘画时铁离子首先沉底,深附胎骨,随着窑内温度上升,铁离子沉底紧随胎骨融化,釉面也同时会随着铁离子融化而微微下塌,形成釉面的不平整。这种感觉需要多上手真品,将真品特征熟记于心,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不是看几本书,逛几次博物馆所能够领会得到的。笔者在北京的一位老师,都知道他有蒙眼摸瓷的绝招,圈内神一样的传说,因为他在古玩行内摸爬滚打了一辈子,上手真品无数,对各个时代的瓷器早已烂熟于心,只要用手感觉一下器型、重量、釉面,即可立辨真假,也就不足为奇。如果你能熟练掌握“吃胎吞釉”的特征,你也可以用手感觉出来苏麻离青料青花瓷器的真假。请记住“吃胎吞釉”这一概念,后面会反复提及。

文章图片3

发色淡雅的元青花缠枝莲纹

这件青花的发色较淡,给人以“雅”的感觉,因为在青料的配比中,国产青料比重大于苏麻离青料,所以才会出现如此效果,但由于研磨不精,苏麻离青料中的颗粒烧融后就会形成一个个颜色较深的斑点,这是元青花的一种特有现象,到了明代永宣时期,由于工艺的改进,这种现象被明显的晕散代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