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文) 再谒营陵黄村刘氏《昭先碑》

 山东刘福新 2022-12-17 发布于山东

            (图文) <wbr>再谒营陵黄村刘氏《昭先碑》

 

       (图文) 再谒营陵黄村刘氏《昭先碑》

 

                 刘福新

 

    ■ 【前言】前些日子,又一次拜谒了我刘氏《昭先碑》。这是近年来第四次去了。记得前三次都是县里有关部门组织的,第一次是开发区工委书记冯传森,接着是文化局与县政府。那时候我还没有数码相机,不曾拍摄下来;此次作为私人拜访,纯粹血亲故也!

     那天,携老伴骑车到了龙角村,寻到长辈刘有齢(第23世,我是第26世)家,他赶田马集(寿光境内,与昌乐紧邻)去了,此长辈与我相熟,皆为刘氏“老五股”,他拿着《昭先碑》院墙钥匙,想让他老人家开锁,并给我讲说一些祖先轶事,可惜不遇。

    我是昌乐城南街办小埠前人,过去属于南郝镇,离这里30里。他住在小龙角村,是我们刘氏祖居之地。他的辈分最高,但我们都属营陵黄村刘氏血脉。

    从小跟着祖父来这儿走老姑家,祖父说,到了这里就是回老家了,因为我们刘氏祖茔在此。那时年少,不懂家族历史,只知道到处看墓碑,大部分是有官职的。在中央机构为官者甚多,举人、进士更不计其数。那时墓地很大,一眼望不到边。里面松柏森森,好一番名门望族墓地景象。特别听说清朝宰相刘墉还到这里请求加入本族,更有一种神秘印在心中。

    下面是我近些年来发表在纸质报刊以及网络里的文章,择选一部分列于下面:

 

 

    ■“ 山东省昌乐县城北经济开发区的龙角村和于留村之间有座昭先碑,俗称“楼子碑”和“下马碑”。
  说起下马碑,必须讲一讲黄村以及黄村刘氏。
  营陵(即昌乐)黄村旧址即今开发区的小龙角村稍稍偏东。黄村刘氏望族即在此发祥。古营陵八景之一“黄村黍熟”即指此地,所以很值得一记。笔者曾经写了一篇《营陵刘氏祖茔暨前十世述略》,收进了我的散文集《月下小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9月版)中,尔后见本家族弟刘其安(昌乐县朱刘小学教师)陆续撰成《黄村旧事考》等篇,并博得本家族爷爷刘锡诚先生的赞颂。兹叙如下:
  
  昌乐城北古来无山,只有二埠。一曰京埠,一曰龙埠。龙埠蜿蜒隆起,以四图庄为龙尾由南向北至后石埠为龙头。龙头而北,宋、金、元、明、清之际有黄村在焉。故址在今小龙角村稍偏东。黄村刘氏望族即在此发祥。自“壬辰年金灭之后”(1232年),二世祖朝散大夫河中府同知信公,“避乱踰河挈家而来”,卜居于此。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七月四日,三世祖用公将先祖考之灵柩及昆仲移葬黄村之原,是为占地六十四亩的刘氏祖茔。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从刘信卜居黄村,到刘用移葬先祖考之灵柩及昆仲,中间已相隔51年。因黄村刘氏于元代出达官显贵二十余人,为累世簪缨之世勋巨族,故刘氏茔地以规模之大、气势之宏、钦赐祭葬之多而显赫青齐。”

              ——上文见鄙人发表在榕树下《文化之城》的《名门望族下马碑》的开头部分

 

     ■《昭先碑》正文如下:
  “知汝宁府事刘侯持前卫辉路知事徐登所述先世行实状请于予曰:世杰之先系出于蜀,族属蔓延四方,显官闻人历代相望,沧州郡治西南有镇曰马明,祖茔在焉。先考举曾大夫,大夫之丧卜地北海县清惠乡之黄村,以为新阡。而先考亦以从附,今松柏森列,旌纪阙如。世杰大惧先德弗白于世,无以塞为人子之责,将勒铭贞石图垂不朽,敢以属笔。予尝偕侯拜命宪台,交分日深,义不可辞。按侯之曾大父讳秀实,金季为沧州节度使,改判益都府,曾祖妣李氏。大父讳信,资倜傥乐赈施,属山东乱徙居汴京,官至朝散大夫,遥授同知河中府事。壬辰北渡,访判府君茔,因家益都。时兵余,遗民流离道路。得衣冠之士数人,馆于家,俾子孙从之学,生平襟宇冲淡,雅尚玄教,尤喜与羽人游,乡里推敬,称为长者。卒年七十有七,祖妣钱氏,贤淑有闺范,享寿八十,有子五人,曰润,益都将军千户,娶薛氏,一子世兴,提领登州鱼盐。男孙四:温、良、珪、守约,守约今为武备寺译史;曰泉,十路将军万户府镇抚,娶李氏,三子:明袭职,崇蚤世,兴未仕。男孙三:源、禄、汉,忠显校尉,季阳翼总把。曾孙仁,进义副尉管军百户。曰泽,盐昌乐税,娶徐氏,一子旺,莒州税副。男孙四,侃、顺、琛、义。琛博兴等处淘金管勾。曰成,滕峄州诸军奥鲁长官,娶赵氏,二子:渊,滕州税使;清,季阳翼千户,南征之役殁于战阵。男孙七:天佑、君锡、钦、聚、安、忠、霞。曰用,世杰之考,中顺君也。幼业儒,长习文法,所至有能声,由宣课所提控按牍议事,山东行省益都等路大都督府历廉访府转运司济南、益都、淄莱三路诸军奥鲁总管府知事,山东东路都转运使司经历,益都等路管课提举,改密州盐司副使。密邻边境,兵民错居,事號难集居。涖任,公勤严管,摧均衡,石商通而民赖其利。尝帅逻卒行信阳等场,猝遇贼寇,众逡巡退辞。君曰:'居食禄,临难苟免,吾不为也’。经前力战却之。居民获安,议者多。其忠勇,终更而去。祖道填咽,吏民涕泣,攀送数里,不忍诀。调东平转运司经历,以疾不赴。再调胶莱莒密盐司副使。时调度方殷,仰给盐铁。君经画有方,岁抄会其所入,赢羡什佰而自奉清约。圭撮之私不及于家。公暇则延礼儒生集僚友讲论古今,刃绰有余裕。世论称之。享年六十有五,终于所居之正寝。以子贵,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追封彭城郡伯。妣牟氏,出潍州望族,性庄严,治家勤俭,教诸子、课童仆咸有节序,享寿七十有七,追封彭城郡君。子四人,长世通,使胶州仓,娶戴氏,四子:荣、德、津、功。次世英,副危山广利冶使,故赠承务郎,娶冯氏,封恭人。二子:遂、进。遂,宣徽院都事。次即世杰,娶王氏,封彭城郡君,二子:如愚,如鲁,愚,西域亲军部指挥司照磨。次平,娶杨氏,二子俱幼。世杰端介有局量,遇事敢言,无所回挠。起身风宪御史台管勾,拜南台监察御史,劾司空白云宗摄沈明仁。泉州万户孙天有、福建运使朵儿别角要结权贵,贪纵不法,咸正其罪,中外称快。复抗言丞相,上弼天子,下总百僚,行省不可置。又,奸臣要束木已诛,其子黑驴为江丞相不可,宜并裁罢。寻朝拜监察御史,以言不行,辄投印还乡里。未几,改西台都事,复召为内台都事,擢授为右司员外郎。持法平允时正,利病知无不言,宰相深器重之。出为汝宁府知府,兼管本府诸军奥鲁劝农事。观刘氏簪缨世裔,朝散君遭时板荡,再造家室,戛戛乎维艰哉!中顺君负经纶之才徊翔下僚,郁而不发,然蓄之也深,其发也必宏;培之也厚,其达之也必茂。蕨后子孙蕃衍,或仕或隐,皆信厚雅饬,能守家法。世杰扬历中外人无间言,方为朝廷柄用,遂赞宣徽,复有才誉刘氏之庆,讵可际量,是宜为铭,铭曰:
  
  “茫茫真宰旋化机,祸兮有胎福有基。刘氏世德勤敷菑,阴功阳报影响随。蔼然望族名青齐,棣华韡韡凝春晖。清白传家有令规,籝金何如书与诗。汝侯卓荦号白眉,行可士范才吏师。豸冠绣衣风红司,豺狼胆落声四驰。嫁画兰省见施为,权衡法意咸适宜。丹诚报国无已时,回头风树深孝思。佳城雄峙潍水涯,穹龟文石蟠蛟螭。铭章深刻无愧词,永阅陵谷昭鉴垂。”

 

    泰定元年岁次甲子十月乙亥十有四日隇


  奉直大夫汝宁府知府兼管本府诸军奥鲁劝农事孙男刘世杰立”
   
                   ——上文见鄙人发表在《文化之城》的《名门望族下马碑》中间部分

 

     ■ “刘氏祖茔约占150市亩,呈长方形,南北稍长。有大门、旗杆、御赐碑(俗称楼子碑)。有石人、石虎、石猪、石羊各八。离祖茔南边150米的官道上,立昭先碑(即“下马碑”)一座。上书“大元朝中顺大夫礼部侍郎刘公茔”。所谓“下马碑”者,即是文官到此落轿、武官到此下马,以示尊崇。茔内又遍植松柏、古木参天,为昌乐胜景之一。自此,黄村刘氏声名显赫,达到顶峰。前些天,郭建华等文友告诉我,“龙角、于留之间的刘氏茔地是昌乐一大景”,我因小时曾多次跟祖父去瞻仰过,很表赞成。因写此篇文章,笔者到龙角拜访了从县教委退休的刘炜光先生,刘先生鼎力相助,不仅慨然借给我《营陵刘氏家谱》,还骑木兰载我去看了那座“下马碑”。此碑现立于龙角村东约100米处,是基本符合原位置的。”

 

                    ——上文载于拙作《营陵刘氏祖茔暨前十世述略》中间部分,已于2002年收入我的散文集《月下小品》

 

     ■ “ 刘三畏字方隅,明朝嘉靖辛卯举人,戊戌年又考中进士,官做到刑科给事中。给事中为谏官。相当于今天中央公检法部门的纪检官员。刘三畏持事公正,又通敏事务、才华横溢。嘉靖丙午年间(即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他“丁外艰”(即父亲病故,在家守孝。明朝以孝道治天下,一般“丁艰”期为三年,亦有例外。)期间,恰好昌乐县令朱木纂修《昌乐县志》,刘三畏因丁忧歇官被邀为《昌乐县志》的编审。明嘉靖木刻本的《昌乐县志》卷首有刘雍、刘三畏、朱木先后作的序。志中赞刘三畏在编纂中“多所裁定”,为桑梓贡献颇多。”

                   ——上文载于拙作《营陵刘氏祖茔暨前十世述略》后半部分

 

    ■ 有关鄙人此类文章太多,恕不一一列举。

 

    ■ 附:本人拍摄的部分图片

 

                        

          (图文) <wbr>再谒营陵黄村刘氏《昭先碑》

             图1:此碑现立于小龙角与于留村之间,而原来的墓地在此以北100米处,如今是

      于留小学校址一带。于留小学原来是于留联中。(若果我说的不对,还望知悉者赐教)

 

             (图文) <wbr>再谒营陵黄村刘氏《昭先碑》

                    图2:昭先碑上的字清晰可见。

 

           (图文) <wbr>再谒营陵黄村刘氏《昭先碑》

                图3:东面这座碑,历经元、明、清、民国迄今,碑文已经很不清晰了。

 

         (图文) <wbr>再谒营陵黄村刘氏《昭先碑》

               图4:这是我用微距拍摄的部分碑文。

 

                         

          (图文) <wbr>再谒营陵黄村刘氏《昭先碑》

              图5:另一座碑。

 

           (图文) <wbr>再谒营陵黄村刘氏《昭先碑》

               图6:西边的碑,这是碑文上部。

 

            (图文) <wbr>再谒营陵黄村刘氏《昭先碑》

            图7:同上。碑文中间说的是元末明初,营陵刘氏由于政治等原因,分散于全国各地,

        几不可查。只有“三大宗支,一曰于留,二曰邢姚,三曰边下”尚来往不绝。

              边下在我村小埠前北边,约半里。两村之间有“刘氏老墓田”,还有“七臣八圣”

        之称,也就是从于留迁居边下一带的几个村庄以后,两兄弟中的老大生了七个儿子,后边

       “范字”为“臣”,老二生了八个儿子,后边“范字”为“圣”。鄙人属于“圣字股”。

 

           (图文) <wbr>再谒营陵黄村刘氏《昭先碑》

              图8:这座碑的左下部有“二零零三年清明谷旦”字样。是近些年刚立的新碑碣。

        筹建祖碑委员会曾邀我出席树碑典礼,本人因故未能参加。

 

                                                     2008年9月20日20:29敬发图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