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的暗线:字越少,事越大

 最爱历史本尊 2022-05-12

先讲两个小故事。

图片

第一个故事。公元前651年,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召集了葵丘之会。参会的诸侯国达成一条盟约。

这条盟约在史书上仅有6个字,叫“无曲防,无遏籴”

什么意思呢?就是各诸侯国约定,不得修建有碍邻国的水利工程(比如不能以邻为壑,把洪水排泄到邻国去),不得在天灾时人为阻碍粮食的流通(因为国家小,一受灾可能就需要“进口”粮食)。

但正是史书中不经意的这6个字,却指向了中国大一统的底层逻辑。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历史学家黄仁宇统计,在2117年间,官方有记录的水灾1621次,旱灾1392次。

尤其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治水,一直就是古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

葵丘之会的盟约,相当于想建立一个欧盟,共同应对当时的公共议题。但毕竟不是一个国家,自我利益至上,盟约很快遭到破坏。

领土大一些的国家,还好一点,可以在自己的国家内实现资源调配,降低风险。领土小的国家,就真的很渴望形成统一的大国,共同治水和抵御天灾。

梁惠王曾问孟子,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孟子的回答,像干脆面一样干脆:“定于一。”只有大一统,天下才能安定。

这是很有见地的一种观点,在当时的影响也很大。许多国君加入领导统一的行列,都想做“秦始皇”。

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有一个著名的“治水理论”,说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最重要的一环,但要兴建、管理和维护水利工程,需要一个高效、集权、统一的政府来实施。

因此,中国从西周时期最多1800个小国并立的状态,进入秦汉大一统,历史动力来自于公共工程应对自然灾害的现实需要。

图片

图片

第二个故事。公元前125年左右,汉武帝下令杀了一个名叫郭解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用6个字写了事件的结果:“遂族郭解翁伯。”冷峻的6个字背后,是郭解整个家族被灭杀了。

而更深层的解读,这6个字象征着历史上游侠时代的终结。

从战国到西汉,侠客是一个完整的阶层。套用士农工商的阶层分类,当时应该是士农工商侠。

根据侠的经济能力和影响力,还可以分为布衣之侠、闾巷之侠、卿相之侠。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采用法家治国,严厉限制和打击游侠阶层在内的各种民间势力。待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强力政策全面推向东方。在集权的打击下,游侠隐匿乡里,不敢出头。但他们带着国仇家恨,伺机报复。

秦王朝至二世而亡,只维持了十几年的统治。败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条绝对不能忽视。那就是,秦朝压制东方豪杰,用力太猛,使这些人没有出路,深恨秦制,一有变乱便趁势而起。秦朝最终在民间力量的反弹夹击下覆亡。

建立汉朝的刘邦,即是游侠出身。所以,汉初调整了对游侠的政策,不再赶尽杀绝,而是有意识地放权,给他们生路和尊严。

等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无论是国力、财富还是权力分配,都到了一个有必要也有能力调整的阶段。调整的方向,则是高度的集权,把原来放任民间的财富与势力,通通收归中央。所以,这一时期出现了盐铁国有专卖政策,以及针对游侠豪强的迁徙和捕杀。

郭解是当时名满天下的游侠,所以遭到灭族。而他的死,也宣告了游侠黄金时代的终结。

此后,纯粹的侠客阶层已经消亡了。从西汉中期到清末,再到金庸的小说,侠客仅作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偶发的个体,以及一种文人想象而存在。

图片

图片

我们常说“字越少,事越大”,史书就是这样的。

你读到的可能只是几个字,两三行,或一页纸,背后却是无数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或是,这个国家惊心动魄的过往。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史书会写“旱极而蝗”,4个字指向的却是足以影响历史进程乃至王朝兴亡的蝗灾政治。

比如,《旧唐书·颜真卿传》里,被安史之乱逼上绝路的唐玄宗,听到颜真卿起兵勤王的消息后,问了一句话:“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我不认识颜真卿,他为何替朕如此卖命?乍听,这句话问得很奇怪;细究,却是忠君观念的一部变迁史。

比如,1931年,淑妃文绣请律师代拟了给溥仪的离婚书,里面有几个字:“事帝九年,未蒙一幸;孤衾独抱,愁泪暗流。”这几个字涉及房事,但信息量巨大,蕴藏着溥仪,乃至清朝最后三个皇帝无子的事实,何尝不是王朝灭亡的一种直观表现?

“字越少,事越大”,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现实的观照。

因为,现在与历史互为镜像,照见彼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