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戊戌变法的重要文献:《定国是诏》

 清茶999 2022-05-12

(光绪皇帝)

《定国是诏》(亦称《明定国是诏》)是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为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定国是诏》自6月11日颁布始至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止,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颁布的改革纲领,是皇帝诏书。“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戊戌变法的最终目标是实施“君主立宪”,用宪法约束皇权并保障民权。由于清朝廷特权阶层的反对和阻力,《定国是诏》并没有明确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而是通过逐步改革来实施“君主立宪”。慈禧发动政变后,废除变法,扭转了中国通过和平改革实现国家民主富强的道路。1906年当慈禧认识到“君主立宪”是国家走向富强之路,并颁布一系列预备立宪的措施时,已经为时太晚。1911年爆发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中国便走向了革命的道路。

《定国是诏》原文如下: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着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其入学肄业,以期人材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循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

将此通谕知之。钦此。

从上文看,《定国是诏》主要阐明以下几点:

第一,清廷的王公大臣、封疆大吏和各级官员中的大多数人,都积极主张变法自强。“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第二,此次颁发《定国是诏》之前,已经陆续颁发了一系列改革变法的诏书,“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等等改革诏书,这些改革是经过深思熟虑,认真讨论后才颁发要求各级官员认真贯彻“施行”。

第三,已经颁发的改革变法诏书,遭到了抵制和拒不执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就是朝廷内部意见不统一。怒斥抵制者打着“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的旗号,肆意诋毁、阻挠和破坏改革变法。

第四,对反对改革变法的王公大臣们的责斥:“至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国家局势这么艰难,每况愈下。“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如果还不变法图强,因循循守旧,那么强弱贫富就很明显,怎样抵抗外国入侵、打败敌人?

第五,指出了“国是不定”带来的后果“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实政毫无裨益。”因此明定国是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以三皇五帝的史实举例为变法辩护,指出不能因循守旧。暗示了变法与守旧不能共存,就像夏天不能穿冬天衣服一样。“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

第七,重申“变法自强”是“国是”,是大清帝国治国的基本方针,各级官员都必须贯彻执行,不允许再加阻,不允许再说三道四、横加指责:“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其中特别强调了不要浮夸,要行之有效,化无用为有用。

第八,把创建和办好京师大学堂列为特殊的问题,特别地加以强调,并进行具体地部署。命令最高官员“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还明确规定京师大学堂的招生标准,要求“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各门侍卫、候补候选道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商,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说明光绪皇帝亟需培养变法人才。

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幽禁在中南海瀛台,1908年11月14日暴崩,年仅38岁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仅存的成果,即后来的北京大学前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