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怀瑾:这个朝三暮四,朝四暮三的故事,你听出了什么?

 修善无上 2022-05-12

南怀瑾在《列子臆说》一书中讲到了一个“朝三暮四,朝四暮三”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有代表性,能反映出很多问题,该故事在庄子里面也有讲到过,寓意非常深刻,不知道你能听出一些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过去的宋国有一个狙公,也就是一个喜欢养猴子的老头。他养了非常多的猿猴。因为时间长了,慢慢地,老头和这个猿猴的心灵相通了。也就是说他可以通晓动物的语言,能够明白动物的手势或者是它的叫声,所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意思。同样的,这些猿猴也能听懂老头所说的话。虽然这个人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富裕,但是他还是把自己全家人的生活饮食都节省下来,喂养这一群猴子。

猴子很能吃,这个老头自然知道,如果照这样下去,肯定是不会长久的,自己就会越吃越穷,终于有一天,自己一定会供养不起的。于是,老人就想把猴子的粮食限制一下。但是又怕限制了之后,这些猴子不满意。于是这个老头就去跟猴子商量。他先说道:“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说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个芋头,晚上给你们四个,这样够不够?

结果他的话音刚落,猴子们就咬牙咧嘴的发脾气了,表示的就是不行,不够。接着,老头就再说了一句话:“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他说你们不要吵,那每天早上给你们四个芋头,晚上给你们三个,够不够?没想到,此话一出,众多猴子纷纷点头,示意这样就够了。

其实这个老人很有智慧,他只是故意地玩了一下文字游戏,就让猴子们上套了。总数还是七个,只是调换了一下顺序而已,为什么朝三暮四,猴子们都不满意,而朝四暮三,猴子们就很欢喜。也许是因为猴子们白天要活蹦乱跳,消耗的体力比较多,早上起来自然要多吃一点才够,而晚上是休息,少吃一个也无所谓了。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同样是一回事,改换一下说话的语气和方式,或者调换一下顺序,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其实不仅是猴子如此,这个心理放在我们人身上也同样是如此。不会说话的人,就算是一件好事,也被他说得一无是处,而会说话的人,就算事情本身不咋地,也能被他形容的绘声绘色,效果却出奇的好。

可见,说话的技巧和重要性非同一般,然而这只是一种外相上的“术”而已,最根本的,我们要从这个故事中领会做人做事的智慧,南怀瑾大师就提到,群众都是盲目从众的,如果你讲一个观点,说这是古书里面的,他也许就不听了,因为他可能觉得过时,不中用等等,但是如果你中间给他夹个什么英文,法文,带点什么科学理论,他就认为这个很先进,很了不起了,他就信了。

所以,人是很可怜的,但是又没有办法,必须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不可,这样才能根据众生的根器去做出相应的引导。孔子说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人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没有千篇一律的标准。因此,绝对不可顽固不化,我只用我的那一套,听不听,信不信随你,那是肯定行不通的。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完善自我,即是修行欢迎随喜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