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的核心,就是两个字(内含福利日获奖名单)

 陈梦邯 2022-05-12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部《伤寒论》,最重视的是人体的什么?就在于“阳气”二字。虽然扶阳学派在近代才出现,但在《伤寒论》里早已将扶阳之法融会于六经的辨治之中。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跟随徐书教授,看《伤寒论》是如何将扶阳护阳贯彻到底的。

图片

一部《伤寒论》,从三阳到三阴,阳气由盛到衰,邪气不断的深入,致厥阴阶段,厥而下利,出现厥热胜复的结局,即厥热互见、厥少热多、厥多热少。其中,阳气来复是关键,最后阳回厥止或阴阳离决。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生则阴长,阳固则阴存。

《伤寒论》从病出发,突出脉证,从不同角度去阐述阳气由盛到衰的发展趋势,把疾病转归与预后归纳为愈、不愈,病进、病退,已解、欲解。这些结果的产生无不由阳气来决定。

故从仲景的《伤寒论》中,总结出固护阳气之二法——扶阳法、护阳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扶阳法

(一)救阳脱

通脉四逆汤为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而面赤。其因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一是虚寒证,肢厥伴下利;一是假热证,身反不恶寒,而面赤。

白通汤为恶寒,四肢厥冷,脉微,下利,面赤。其因为下焦阴寒甚,格阳于上。

二者在临床上如何区别应用呢?二者皆为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一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一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通脉四逆汤有身热、不恶寒等证,而白通汤仅是阳浮于上的面赤假热证。临床见虚寒证伴面赤者,即为格阳于上,宜用白通汤。若有虚寒证而同时见身热及不恶寒者,即为格阳于外,宜通脉四逆汤。

(二)治阳亡

阳亡即四肢厥冷,同时伴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痛,畏寒,汗出,脉沉微而细或沉迟。此证为汗、吐、下误治而导致阳亡,法当回阳救逆,四逆汤主之。

(三)中阳虚寒,心肾阳衰

先辈吴佩衡先生云:“心肾为元气之源,脾胃为滋养之泉,心阳旺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元气得以生生不息。”脾胃在心肾之间,脾胃得真元以腐五谷,化精微,养五脏,温肌肤,实四肢。心肾阳虚极易导致中阳虚衰,从而出现痞满肿胀,上吐下泻。脾胃之疾,实为心肾阳衰所致,故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以桂附理中汤主之。

图片

(四)肾阳不足,下焦虚冷

肾阳不足,下焦虚冷主要表现为阳痿、早泄、遗精、腰痛、喘促等证,同时伴有畏寒肢冷、无神,舌淡胖,脉沉细。治以金匮肾气丸加味。

(五)阳虚、邪气内陷

《伤寒论》第301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与太阳相表里,少阴先虚,邪从太阳直入少阴,邪气内陷,少阴当温、托、透三法同用,使邪气外出而解。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有二。

其一,邪气由里出表,通路打开。

其二,运大气法,大气一转,邪气乃散,阳气得升。

其意义为温、托、透,转大气,升阳法。

阳主开,阴主合。合的太过,责于阴寒太盛,当以白通汤破阴回阳;开泄太过,则以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理解阴阳可解伤寒之妙,可攻克疑难重病。

图片
图片
图片
护阳法

仲景护阳法要诀有三。

(一)肾中元气——四逆汤

此为三阴之代表方,附子、干姜、甘草三味,剂量之变,功效之变即破阴回阳,补火助阳,回阳救逆,土中伏火。

(二)中气

理中汤法,建中法,中即中气。

(三)调营卫法

此用桂枝汤类方。

时时护阳,时时扶阳贯穿《伤寒论》始终,吾辈当悟道之。

跟名家学伤寒

  

《徐书伤寒启新录》

点进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买此书

本书乃徐书教授熟读《伤寒》百遍,衡之于实践三十载,读、思、辨、悟皆俱,而形成的心法荟萃。作者以仲景六经为基础,从“开、阖、枢”的理论来理解六经之生理、病理规律,指出阴为基,阳气为动力,以及“合病”与“并病”乃疑难病之核心。

时时护阳,时时扶阳是徐书教授学术之精髓。他提出,治水者,必通阳为务,通阳则浊阴自散,一通太阳之阳,一通中宫之阳,一通肾中之阳。开鬼门、洁净腑皆通太阳法,肾气丸则为通少阴法。

图片

— 5月粉丝福利日获奖名单 —

本月我们的粉丝福利日互动话题是#献给母亲的养生礼物#,小编发现了好多位文采斐然的粉丝!虽然在外的游子无法陪在母亲身边,但是我们的祝福

根据我们的获奖规则,留言获赞前3名及随机抽中的5名幸运粉丝是——

1.小亮

2.刘小娜155****3275

3.不是刘萱

4.于大夫

5.娟

6.团绒の小淘气

7.爱克斯光

8.涵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