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包车

 西山红 2022-05-12
黄包车,东阳的一道特殊风景
文     西山旦红

      近日,东阳摄影人周晓刚在市博物馆搞了个《印记东阳——黄包车摄影展》。

展览前言

       展览内容很是集中,就围绕“黄包车”的题材,可是“小而精”。里面既有照片,还有一些老物件,又有一段映像采访记录。其中还模仿了东阳老街区场景。可以说是把黄包车在东阳的一段特殊痕迹作了一个呈现。

展览内布置的内景

       现在意义上的“黄包车”,在东阳出现的并不早。以前的“人力车”是靠跑着拉的双轮车,这种车在东阳并不多见。1982年12月31日,我大学毕业来东阳卫生局招待所报到,带了一些行李,一个人挑不动。当时东阳汽车站没有出租车,有也极为稀少,我一个学生肯定坐不起。找了一圈也没有黄包车。车站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有一个拉独轮车的可以帮我们。于是我们找到那个中年人,用他的独轮车把我们两三个人的行李一起放上去,拉到了招待所,好像付了五角钱。

影展组图

        从此以后,人们生活水平逐渐好了起来,对于出租车、黄包车的需求逐渐产生了。八几年的时候,车站前面停着一二部小汽车,拉达之类的。极少人会叫车,去一趟义乌火车站要三十元,几乎是我当时半个月的工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东阳的弄堂马路逐渐出现了三个轮子的“黄包车”。这种车以前只是在上海杭州这样的大城市出现,东阳还很新鲜。
       但“黄包车”带给人们的舒适与方便真是人人都体会过的。那时候街上没有这么多的汽车和摩托车电动车,黄包车可以随意穿梭于任何街巷小弄、乡野小路。坐在上面的“乘客”既可以快速到达目的地,还可以一览路边人和事,没有“晕车”之虞,有时候还颇为得意。记得那年春节临近,我的岳父岳母居然坐着他们同村人的黄包车,走走停停从东阳骑到嵊州的长乐!

    渐渐的,黄包车一度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拉车的师傅有本地人,也有周边县市的,大部分是江西那边的,很多还是女的。看到那些女子个子不大,踩蹬时还要用尽全力整个身子左右交替下压,要是遇到上坡,那种满头大汗,咬牙踏蹬的情形真是有些心酸。  他们往往是夫妻两人,白天妻子晚上丈夫,轮流出工,人停车不停。他们大多带着孩子,有的一个,有的两三个。风里雨里,辛苦是辛苦,可他们还是微笑着与顾客讨价还价。遇到不讲理的,还要受的住委屈。出工回来,搬个小凳子,围坐在一起,吃得虽简陋,用得也寒酸,为了过日子,也有奔头,简单快乐。

简陋的出租屋前,手工回来围坐一起,可以享受短暂的天伦之乐

        某日,有个江西女人,带着孩子来看病,好像还是个不容易好的病。她是个很会“来事”的女人,来看病时居然带着擦鞋工具,不顾周围人的戏笑,非要给我擦鞋。第二个孩子来时她说,她已经不擦鞋了,夫妻俩买了辆黄包车,满大街跑。她说“有事尽管叫我,给你免费!”。第三个孩子时夫妻俩更开心了,说他们俩已经不拉黄包车,已经买了汽车开上出租车了!有几年见不到她了,不知道是否还在东阳,该不会开上什么公司了吧?

用过的车牌,那时候可能还要花上一笔不小的钱才能搞到!

挂在车把上的收钱包

磨损再磨损的车坐垫

        这样的励志创业在我们身边还很多。有个河南(好像是)姑娘,开始的时候支着一个煤饼炉在菜场边上炒瓜子,边炒边卖。几年之后,一个人来不及,叫来了妹妹,后来有了对象,又有了孩子,都围着这个炒货铺子转。从一个炉子到租下了菜场边的门面,再以后店面越开越大,瓜子花生各种炒货,还做上了烘焙糕点,居然做成东阳一个不小的品牌!
       励志还在延续。一个洗头妹,好像是安徽人。开始在老板的店里做洗头工,后来与店里的理发哥恋爱结婚生子。这理发哥利用休息时间到上海等地学习理发化妆,小两口自己开了一家发屋,以后发屋越开越大,在老家盖起了房子,还在外地开出分店。
        ……

展厅内的黄包车师傅们

      如今城市化了,小县城已经有点都市的味道了,人们都有私家车,没有汽车也至少有电瓶车,没有电瓶车也可以用上“共享单车”、“网约车”,而且因为城市管理、交通拥挤的缘故,黄包车这种需要满头大汗的费力的车已经基本上退出马路了。 但是!“黄包车”是东阳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生活进步的一个见证,“黄包车人”是这一时代打工拼搏阶层的缩影,那种筚路蓝缕,创业维艰的一代人,我们不应该忘记,更不应该丢弃!

                 2021年4月1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