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忍听阳关第四声”。

 菊斋 2022-05-12


2003年,我独自去往敦煌、玉门关、阳关一带。

去阳关以前,已经听说阳关只是一个历史上的地名,已经什么都没有剩下了。还是不甘心,跑去看了看——果然,是一个小土墩了,象所有残毁的古建筑一样,被后世的人造铁栏蛮横地围着,近前拍照与参观都索以高价。
于是远远地看它。突兀在地平线上,同样黄扑扑的地质。四周是荒凉得一眼不着边际的戈壁沙漠。

驱车愈离愈远了,阳关在层层壁磊中渐渐不可辩认。那时是下午四点,艳阳高照,大雪说要在傍暮时分再来一次,看阳关的日落。荒凉的日落。
他好象终于没有去成,好象换了鸣沙山的日出看。

想一千多年前,王维就因送别好友,写下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从此启发后世琴师留下一曲永恒不可磨灭的阳关曲。

在去过阳关数年后,我也学了古琴曲《阳关三叠》。
阳关曲的定调是“凄凉调”。要亲眼见过阳关之后,再回头去听阳关三叠,方悟得此中凄凉意——
黯然魂消,唯别而已。

苏轼一生里,甚爱写阳关。

1062年三月,苏轼在凤翔签判任上,送别交情甚好的监承事张元康回秦州,写下《渔家傲·送省亲秦州》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1074年,他在杭州做通判。七月,杭州知州陈襄须由杭州调知南都,苏轼写七首词送他,《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是其中的一首。
翠蛾羞黛怯人看。掩霜纨,泪偷弹。且尽一尊,收泪唱《阳关》。漫道帝城天样远,天易见,见君难。
画堂新构近孤山。曲栏干,为谁安?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1077年,苏轼罢密州任赴河中,李常以诗相迎,苏轼亦以《阳关曲·答李公择》作答。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
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1077年二月,相别七年的苏辙到徐州来与东坡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方才离去,八月十五日,苏轼感慨写下《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大约在1078年,苏轼在徐州,又以一首《送顿起》送别了老友。
客路相逢难,为乐常不足。
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酒阑不忍去,共接一寸烛。
留君终无穷,归驾不免促。
岱宗已在眼,一往继前躅。
佳人亦何念,凄断阳关曲。
天门四十里,夜看扶桑浴。
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
故人在其下,尘土相豗蹴。
惟有黄楼诗,千古配淇澳。

1090年九月,苏轼在杭州,以词《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饯别友人钱公永。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

1091年三月,苏轼离任杭州,将往京都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他自下塘起行,取道湖州至苏州,与宣德郎马忠玉、好友刘季孙等在西湖共饮离别酒。
天台旧路。应恨刘郎来又去。别酒频倾。忍听阳关第四声。
刘郎未老。怀恋仙乡重得到。只恐因循。不见如今劝酒人。
写这首《减字木兰花·送别》时,是宋哲宗元祐六年,东坡五十六岁,两三年后支持旧党的高太后薨逝,苏轼的人生将再起波折。再十来年,他与这人世,作了最后的阳关之别。

其实在王维写阳关的时候,阳关便已废为基址。只是这千百年间,只要离别不断,阳关就无法令人忘记。

如今,历史上的阳关离我们一千三百年之遥,经纬线上的阳关离我们数千数百公里以远,而音乐史上不朽的阳关,却永恒地立在时光里,比以往更真切地冉冉而来。

阳关三叠琴曲。又名《阳关曲》。最早见于公元1491年前,明刊本,南昌龚经编释《浙音释字琴谱》。
现存琴谱三十多个版本,共六种类型。六种类型的词、曲和曲体结构多不相同,但其主要曲调却大同小异,表明是同一渊源,一脉相承。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种,最初见于公元1530年(明亮靖十年)黄龙山辑印的《发明琴谱》(全名为《新刊发明琴谱》),经公元1864年(清同治三年)张鹤撰印的《琴学入门》加工后一直流传至今。

5.15,《阳关三叠》古琴直播教学课开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